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5-03-01 10:57张淑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乾安县一节课长方形

张淑兰

(乾安县第二小学 吉林松原 1314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淑兰

(乾安县第二小学 吉林松原 131400)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有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去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创设创新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实施开放型教学,把学生逐渐引向社会,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才能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几点体会。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数学教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有力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的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的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的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番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的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的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的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思维训练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只局限在某一节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的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从和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的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了。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道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做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提高了。

张淑兰,女,1971年9月生,蒙古族,吉林省乾安县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乾安县一节课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乾安县林地保护风险及效益分析
托马斯的一节课
巧替换 妙解答
乾安县林地发展现状探析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长方形的困惑
激活乾安历史遗迹为吉林省全域旅游增添文化吸引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