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与走向

2015-03-01 10:57张文俊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人才制度改革

张文俊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教育局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山西大同 037000)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与走向

张文俊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教育局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山西大同 037000)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改革。面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高等学校要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构建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和综合改革,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重点 走向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动因,是它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且其公平性亦受到严峻挑战。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入学机会不再是社会稀缺资源,而且高校分层分类显著,将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1]

一、现阶段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

1.高考本来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结果却变成了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

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目前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老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严重妨碍我国中小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2]

2.“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与高考单一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继续沿用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形式,已难以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对人才选拔多样化的需求,要求扩大考试招生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可见,“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形式已难以适应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多样化招生、自主招生已进入改革的视野。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改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选择”的状况,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自由选择多个学校,参加多次考试,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查、择优录取。

3.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人才的成长尤其是杰出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从知识基础上为进入高等院校做好必要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从身心承受能力上、从思维方式上、从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上为进入高等院校奠定一定的基础。美国学者麦其路普曾指出,一名学生在大学取得成功,大约有六种品质会发生作用,这些品质包括智力、创造力、好奇心、抱负、勤奋和坚韧。这些品质都非常重要,并相互补充,比如说勤奋和坚韧就是智力的很好的替代品质。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

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是改革入学考试方式,如本科和高职分类入学考试,外语等科目社会考试、一年多考,非户籍学生异地高考等,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二是改革入学考试内容,根据高校人才选拔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并探索文理不分科,发挥高考的甄别选拔功能和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三是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完善考试科目试题库,重视对考试规律和标准的研究,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全国和分省命题质量。

探索录取机制的改革。现行录取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将高考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标准单一,高校自主权小,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应试倾向,特殊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破坏了高校录取的公平政策环境等。一是改革招生名额配置方式,尤其是部属大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并逐步淡化或取消录取批次,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并引导高校坚持内涵发展、办出优势特色。二是探索将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建立和完善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更加科学,评价内容更加丰富。三是探索高校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逐步扩大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主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3]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的改革举措及效果与社会预期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呈现出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取向;二是高考招生制度除了为高校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正。因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应对多元化目标诉求,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需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加强科学论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责任,确立高校的招生主体地位,并加强风险评估和改革试点跟踪。加强监管,防惩并举,坚决打击各种高考舞弊行为,规范考试招生秩序,确保考试安全;同时清理和规范各种加分政策,让广大考生公平竞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诉求,实行增量改革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合理合法的利益,对于违规或非法获取的利益则要坚决予以取缔。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的综合改革,促进中小学课程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管理改革。加强先进教育理念和改革成效的宣传,让社会公众全面理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对高考招生制度有理性的认识,对改革有合理的期待,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语: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协同探索。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绝不单单是学校招生部门的任务,而是一项涉及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系统改革。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6.

[2]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3]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47.

猜你喜欢
人才制度改革
人才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