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预测——以昆明市为例

2015-03-01 03:21
城市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昆明预测

◎ 易 斌

城市规划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预测——以昆明市为例

◎易斌

摘 要: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由于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故对城镇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预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昆明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与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劳动力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的重点行业的人均收入差距,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预测方法,并对昆明市2020年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了预测。本文是对城市规划业内既有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口规模 昆明 预测

一、前言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及各项设施配套标准的依据,因此,人口规模常常被视作城市规划的基石[1],预测人口规模则被看做城市规划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业内围绕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展开了广泛讨论,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许学强早在1979年就从区域角度提出了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数学模式[2]。董光器曾就北京市总体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问题发表文章,从就业岗位需求角度对人口规模进行了预测[3]。周婕、罗巧灵、魏伟利用人均GDP与城市化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提出现状分析——GDP 总量预测——市域人口规模预测——城市化率预测——市区人口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4]。程茂吉利用基于历史增长趋势的增长率法、基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法、基于就业岗位支撑的适宜人口规模分析和基于城市所承担的区域作用等多个角度对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了多方案预

测与校核[5]。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张祥宇[6]、王蓓[7]等学者发表的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建设部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了《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8]。该规程综合业内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包括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等多种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人口规模预测技术进行了规范。可以认为,城市规划界关于人口规模的研究和讨论已取得很大进展。

然而,关于人口规模预测的争论至今仍广泛存在。实际当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大多大相径庭。综合过往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历史统计数据所做的趋势外推,例如综合增长率法,这类方法简单易行,但缺乏对人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反映;另一类是基于特定发展目标预测实现该目标所需的人口规模。此类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在劳动力资源近似无限供给的发展阶段具有较高可行性,但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稀缺性不断提高,这种“以需定供”的思路明显脱离实际,因而其实际效用受到不少质疑。综合来看,目前诸多关于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都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虑和对城镇化内在机制的回应,在实践中难免发生经常性失灵。

笔者认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一定要尊重人口城镇化的内在机制,要从人口增长的源头出发,要充分把握影响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鉴于中国当前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转移的机械增长为主,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对应提出关于城市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预测方法,或许可进一步丰富城市规划界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展开相关探索,供学界探讨交流。

二、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的机械增长是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重点在于预测新增城镇人口规模。众多周知,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不断集聚使城镇人口规模增加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是面向城镇人口合理提供满足其生产生活必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安排。考虑到当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增量发展时期,城镇化发展必然伴随着大规模新增城镇人口。因此,合理预测增量城镇人口规模显得十分重要。

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的机械增长是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预测机械增长的人口规模是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重中之重。从来源看,城镇人口增长可分为因城镇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带来的自然增长和因人口向城市净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两部分。后者又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主。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乡要素流动的日益放开,我国人口城乡流动规模迅速增长,并在城镇增量人口中占绝大比重。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2001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7.66%增长至53.73%,增长了16.07%;城镇人口规模由48064万人增长至73111万人,增加了

25047万人。其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71%~4.70%之间,远远快于历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92‰~6.75‰)和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即使假设以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替代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①,以2001年城镇化人口数量为基数计算,至2013年城镇化人口自然增长规模仅为3171万人,与实际增长规模相差2.19亿人。这意味着,实际城镇人口机械增长规模大于2.19亿人,占城镇人口增量比重超过87.3%。由此可见,合理预测机械增长的城镇人口规模对于合理预测城镇人口规模作用十分关键。

然而,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对于城镇人口机械增长规模的预测方法远远不够成熟,关于机械增长规模的预测成为规划工作的难点。流动人口具有较高不稳定性,加之各地流动人口统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各城市普遍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的现状和变动情况,无法为城镇人口机械增长规模预测提供技术支撑。机械增长规模预测不得不尝试其他途径和方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预测

对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过程、特征和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是合理进行城镇人口机械增长规模预测的前提。本文以昆明为实证对象进行研究。

图1 历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比较(2001-2013)

(一)昆明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过程分析

本文利用2009年的数据(见图1)对昆明市人口城镇化的过程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昆明市统计年鉴,规划区2009年初户籍人口共为409.7万,其中农村户籍人口为198.4万,城镇户籍人口为211.3万。农村户籍人口按照是否为劳动力分为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昆明农村劳动力人口为138.3万,意味着剩余59.6万人口为非劳动力。考虑到农村非劳动力人口较少随劳动力一起异地转移,我们可以认为农村从业劳动力人口与农村非劳动力人口共同构成了农村常住人口。根据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2009年末昆明农村常住人口为173.5万。据此,减去农村非劳动力人口59.6万,可以估算出昆明在农村从业的劳动力人口为113.9万。这与昆明138.8万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存在24.9万的差距,这个差距可以认为是实现异地转移的劳动力人口。当然,从转移目的地来看,这部分人口又可分为向昆明市区转移的人口和向昆明市外其他城市转移的人口,前者占绝大多数。

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昆明市2009年底城镇常住人口为345.4万人,相较于年初城镇户籍人口规模(211.3万人),其高了134.1万。我们假设昆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水平,即5.61‰,则当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规模仅为4.0万。我们将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规模和市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昆明市区转移的人

口规模减去,可估算出昆明2009年市外净流入市区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09.3万人。

上述分析表明:(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导致昆明城镇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的主要因素,这进一步说明预测昆明吸纳的剩余劳动力规模对于预测昆明城镇人口规模是十分重要的。(2)昆明城镇人口机械增长受到了昆明市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外(主要为省内其他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影响,且市外人口流入对昆明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贡献更大。这表明,在对昆明进行机械增长的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时,需要跳出昆明从区域的层面来研究。考虑到昆明市作为云南省会的功能定位和市内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可从云南省层面进行研究。

图2 昆明市人口城镇化过程(2009)

(二)昆明吸纳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

1.吸纳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这让昆明成为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流入地。据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昆明全市常住人口为643221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十年共增加650918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116616人,占常住人口64%,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化率上升9.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940236人。十年来,昆明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509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水平显著高于人口自然增长水平,说明昆明城镇人口机械增长规模巨大。另外根据昆明市人普办提供的数据,昆明属于典型的人口净流入地区,其流动人口规模约为198万人,流动人口规模占到全市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0.78%。

2.吸纳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男性为主、青壮年居多、受教育程度偏低

从性别结构来看,昆明市吸纳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中男性人口占68%,女性人口占32%,男性流动人口是女性流动人

口的两倍多。

从年龄构成情况来看,昆明市吸纳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具体为16~20岁占9.45%,20~35岁占72.6%,36~45岁占13.1%,46岁以上占4.9%。20~35岁青壮年劳动力在昆明流动人口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文化构成来看,昆明市吸纳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受到高中教育程度的占6%、初中教育程度的占73%,小学教育程度的占18%,其他教育程度的占3%。整体上,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程度偏低。

3.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昆明的主要目的,其主要流入行业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

从转移动机来看,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昆明的主要目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务工为流动目的的流动人口占95%,此外经商占3%,服务占1.5%,其他占0.5%。务工流向方面,剩余劳动力主要进入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

4.吸纳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主要来自本省

昆明市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于云南省内,其次为四川、贵州等周边省份。根据云南省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文献,云南省内流入昆明的流动人口占到全省流动人口的11.6%。

(三)昆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预测

1.剩余劳动力规模的预测方法

基于上述关于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和机制的分析,为预测工作的需要,提出以下几点说明: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决策结果。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农民的行为选择是一种理性行为,以比较利益的多少为流动标准。多项研究也证实了经济因素是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正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使千万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当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受到就业机会、受教育程度、制度因素、空间距离的影响,但并非主要影响因素。

为便于研究,本文在对昆明市吸纳的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预测时只考虑经济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忽略其他因素的作用,即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强度,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越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大,反之亦然。

(2)上述分析表明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主要以进城打工的方式进入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内,难以与城市高素质劳动力形成有效竞争,难以进入城市高收入行业和领域。因此,在对城乡收入进行比较时,应将农村劳动力收入与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就业收入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力收入与上述城镇行业劳动力收入的差距才是真正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差距越大,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越大,吸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反之亦

然。当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与上述城镇非农行业劳动力收入相等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净流动为零,此时农村劳动力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以公式表示最优配置下的均衡条件为:

MR1=MR2(公式1)

式中:MR1——农业劳动力的人均收益,可用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代替;

MR2——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劳动力的人均收益,用劳动力人均收入代替。

(3)结合实际情况,在对昆明吸纳的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预测时,不考虑云南省外流入的人口,仅考虑云南省内转移的情况。前述分析表明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主要受到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的影响,这与昆明作为云南省会的城市地位是相一致的。

(4)考虑到农村非农产业需要少量农村非农就业人口,笔者将农村劳动力中扣除农业生产必需的劳动力定义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业剩余劳动力中扣除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吸收的非农劳动力定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基于上述认识,确定预测方法如下:

(1)通过比较云南省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和云南省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内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差距,确定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系数②。

采用如下公式进行估算:

R1t=(1-MR1/MR2)×100%(公式2)

式中R1t——t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系数,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占农村劳动力规模的比例。

MR1——农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MR1=人均年农业纯收入×平均每户人口数/平均每户劳动力数。

MR2——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MR2=(制造业平均工资×制造业从业人数+建筑业平均工资×建筑业从业人数+交通运输业平均工资×交通运输业从业人数+批发零售餐饮业平均工资×批发零售餐饮业从业人数)/(制造业从业人数+建筑业从业人数+交通运输业从业人数+批发零售餐饮业从业人数)。

(2)通过云南省农业劳动力剩余系数和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规模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

计算公式为:

L1t =Lt×R1t(公式3)

式中Lt——t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

(3)由于农村本身存在二三产业,这些产业吸纳了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扣除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之后即得到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规模。

计算公式为:

L3t =L1t -L2t(公式4)

式中L3t——t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

L1t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

L2t——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

(4)结合昆明的经济体量,按照一定系数,确定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

计算公式为:

L4t =L3t×R2t(公式5)

式中L4t——t年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

R2t——t年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占云南省总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比例。

图3 昆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方法

2.昆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预测

根据预测方法,结合历年昆明市统计数据,具体估算步骤如下:

(1)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系数的估计

根据对历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历年云南省MR1、MR2数据如下:

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建模,得到MR1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Y=2.165*X2+ 92.84*X+418.8,式中X为年份,1990年为基准年,拟合度R2为0.931,拟合度高(见图4)。

利用同样的方法得到MR2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Y=11.50*X2+524.4*X+1596,式中X为年份,1990年为基准年,拟合度R2为0.993,拟合度高(见图5)。

利用得到的模型预测2020年MR1= 5152.5,MR2=27678,将预测值代入公式2,得到农业劳动力剩余系数为0.814。

表1 云南省历年MR 、MR2的数据

(2)对农业劳动力剩余规模的估计

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对Lt进行回归分析得到Lt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Y=-0.435*X2+33.03*X+1639,式中X为年份,1990年为基准年,拟合度R2为0.995,拟合度高(见图6)。利用此模型得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2238.4万,将Lt和R1t的预测值代入公式,计算得到2020年L1t为1821.7万。

(3)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估计

同样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对L2t进行回归分析得到L2t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Y=0.434*X2+7.284*X+137.7,式中X为年份,1990年为基准年,拟合度R2为0.992,拟合度非常高(见图10)。利用此模型得到2020年农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为356.22万,进而得到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为:

1821.7万-356.22万=1465.5万。

(4)昆明吸纳的本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估计

考虑到未来昆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昆明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多情景比较。由于城市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昆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极化作用的进一步加强,可以设想昆明在云南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将愈加凸显。设定现状昆明吸纳的流动人口规模占全省的比重为未来R2t的低值,中方案设定为13%,高方案设定为15%,得到的预测结果取三者的平均值为192.45万。

表2 规划区吸纳的剩余劳动力规模预测结果

四、结语

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源于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代表的机械增长。关于城市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预测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的合理性十分重要。本文以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入地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对昆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一种基于经济理性的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预测方法,是对目前城市规划业内既有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人口规模预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人口规模预测的目标不是提供一个百分之百精确的预测结果,而是合理研判未来人口规模发展所处的区间,以便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本文关于城市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预测的研究,其目的固然包括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

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规划和管理,但更重要的是为规划界提供一种新的人口规模预测思路,以便相关领域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图4 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回归曲线

图5 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劳动力人均收入回归曲线

图6 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回归曲线

图7 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回归曲线

注释:

①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会比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在此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会替代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出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规模会高于实际规模。

②由于农村非农产业规模较小,故不作具体考虑。

参考文献:

[1]石楠.人口规模[J].城市规划,2010,34(8):1.

[2]许学强.根据区域经济因素预测城镇人口规模的一个数学模式——以广东县城为例[J].城市规划, 1979,3(01):15-30.

[3]董光器.对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2003,17(4):39-42.

[4]周婕,罗巧灵,魏伟.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探讨——以博乐市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5,21(7):90-94.

[5]程茂吉.南京市人口规模预测与空间分布引导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8):68-74.

[6]张祥宇,朱青,矫雪梅等.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思索[J].规划师,2012,28(S2):271-275.

[7]王蓓,崔承印,唐志鹏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北京人口规模预测[J].北京规划建设,2015,29(2):

51-55.

[8]牛慧恩.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化研究——《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编制工作体会[J].城市规划,2007,31(4):16-19.

(责任编辑:卢小文)

The Prediction on the Scale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Urban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Kunming

Yi Bin

Abstract:The prediction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size is the fundamental work for the formulation of urban planning.Sinc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in China is mainly due to the transfer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o urban areas,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make a reasonable forecast of the scale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absorbed by cities.This paper takes Kunming which is the main attraction pole for rural surplus labor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instanc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absorbed by the city.In view of the gap of income per capita between rural agricultural labor and key industries for the inflow of rural surplus labor such as urban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wholesale retail catering, and social services, it proposes a prediction method of the scale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and forecasts the scale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absorbed by Kunming in 2020.This study is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he existing prediction method of population size in urban planning.

Keywords:Rural surplus labor; Population size; Kunming; Prediction

作者简介:易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C924.2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5.06.013

猜你喜欢
昆明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