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概念在国外的含义

2015-03-03 22:08任真
企业文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加坡人安于现状联合早报

任真

西方人首先提出“新常态”。一般认为,“新常态”是从英文“New Normal”翻译而来的。2004年,美国人罗杰·麦克纳米出版了一本题为《新常态——大风险时代的无限可能》的书,作者认为,今天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时代,即使经济恢复了,也无法再回到过去的辉煌状态。作者把这一时代叫作“新常态”。

2010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穆罕默德·埃里安在一次题为“Navigating the New Normal in Industrial Countries”的演讲中说,之所以要使用“New Normal”(新常态)一词,是因为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皮外伤,而是已经伤筋动骨。此后,New Normal(新常态)一词逐渐被包括《纽约时报》、BBC等越来越多的主流英语媒体采用。

新加坡人眼里的“新常态”。据2011年8月29日《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选举之后,也用“新常态”来描述新加坡政治环境的变化。他说,越来越多受到良好教育的本地民众渴望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一个负责任、高效的政府对新加坡来讲仍然至关重要。在新常态、新环境下,政府有责任带领新加坡继续前进。这里所谓的新常态,指的应是选民诉求和心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安于现状,而是要求更多的参与、更大的透明度、更多元性的政治结构以及更多政治上的制衡。2013年12月11日《联合早报》刊发的文章认为,“新常态”的特征之一无疑是舆论的多元化,从积极面说,这让不同的观点能够百花齐放,在相互竞争磨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政策思考能够趋于面面俱到,减少盲点;从消极面说,行动党不能再如同以往一样,想当然地假设国人一定会认同和支持自己的政策,同时,对于一些平时不太做深入思考的民众,对立观点的并存可能也会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当今世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经济、政治还是外交,我们所处的环境都已经并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面对“新常态”,政策制定者既要有“新”的思路和观念,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要有“平常心”和定力,在长久的考验中不负众望。

(责任编辑:罗志荣)

猜你喜欢
新加坡人安于现状联合早报
新加坡人不爱做饭
安于现状是孬种
给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症”找找病因
新加坡人的反话正说
新加坡人的反正话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新计划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短文集萃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