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5-03-05 02:02闫星晨刘培茹
医学综述 2015年20期
关键词:卒中偏瘫

闫星晨,刘培茹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 252000)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闫星晨※,刘培茹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规范三级康复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其中观察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4±3.6)°比(12.3±2.4)°、(26.6±3.5)°比(22.0±3.5)°,P<0.01];观察组上肢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AM)评分、下肢FAM评分及独立性检测量表(FIM)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8)比(22±7)、(27±7)比(22±8)、(58±10)比(44±12),P<0.05或P<0.01]。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0.4)比(0.9±0.4)、(1.07±0.41)比(0.79±0.27)、(1.87±0.21)比(1.55±0.18)、(1.8±0.5)比(1.0±0.3)、(5.0±1.2)比(4.0±1.1),P<0.01]。结论规范三级康复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卒中;偏瘫;三级康复;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脑卒中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调查显示[1],脑卒中存活患者的致残率高达80%以上,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以偏瘫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提倡卒中后早期康复介入治疗,但是多数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接受康复治疗,或康复治疗方法不当导致肢体功能恢复不佳,患者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三级康复[2]治疗是指在脑血管病后的早、中、后不同时期,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通过不同阶段的康复护理,促进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采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探讨其在改善患者关节活度和肢体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41~69岁,平均(57±3)岁,病程6~18个月,平均(9.1±1.7)个月。其中左侧偏瘫42例,右侧偏瘫18例。将上述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并经磁共振成像或头颅CT确诊;②初次发病者;③既往病灶为颈内动脉供血部位卒中,且无新发病灶;④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4]神经功能评分≤15分;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⑥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存在影响行走的关节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②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③焦虑或抑郁症患者;④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⑤其他认为不符合要求的患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上肢采用Bobath技术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采用双腿屈曲,保持伸髋、抬臀等桥式运动;Rood抑制性和兴奋性应激训练;肩、腕、髋、膝、肘诱发分离运动;床上翻身运动;站立平衡运动、运动再学习以及步行训练。每周康复3次,每次20~40 min。观察组实施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具体如下。一级康复治疗(急性期):在住院期间进行;主要包括患肢适量运动、桥式运动,并结合神经肌肉促通技术;指导患者进行基本日常生活运动,同时培训家属学习正确训练方法,避免误用或废用性综合征。患者每日康复1次,每次4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2个月。二级康复治疗(恢复前期):患者连续训练2个月后进入恢复期,根据患者情况进一步加强一级康复训练,加强站位与坐位训练、床上运动训练,神经肌肉促通技术,步行训练、楼梯行走训练,并加入相应的作业训练。治疗师同时给予牵拉、抗痉挛手法缓解患者肌肉程度;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患肢,患者每日康复2次,每次40 min,连续康复2个月。三级康复治疗(恢复后期):患者主要在家庭继续康复,包括日常吃饭、洗手、穿衣等训练,治疗师每周上门指导1次,培训患者及家属正确康复方法,要求家属配合患者完成每日训练作业,将康复方法贯穿至日常生活中。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6个月。

1.4观察指标①关节活动度:采用通用量角器测量患者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同一专业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并详细记录测试结果。测试者应熟悉各关节解剖和正常活动范围,熟练掌握测定技术,以求取得较精确的结果。记录测试结果应写明关节活动的起、止度数。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ugl-Meyer,FAM)[5]和独立性检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6]进行评价,FAM包括上肢运动积分和下肢运动积分两部分,其中上肢运动积分满分66分,下肢运动积分满分34分,总计100分。FIM评估分为7级6类18项。每项满分7分,共计126分。最高7分,最低1分。包括:自我照顾、括约肌控制、移动能力、运动能力、交流、社会认知。③采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7](quality of life index,QLI)对患者康复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共包括5个部分: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总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结果

2.1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观察组: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a为χ2值,余为t值

2.2两组康复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康复前两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康复前(P<0.05或P<0.01),其中观察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康复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s,°)

观察组: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

2.3两组FAM、FIM评分比较康复前两组FAM、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患者FAM、FIM评分显著高于康复前(P<0.01),其中观察组FAM、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2.4两组生活质量比较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3 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康复前后FAM、FIM评分比较 ±s,分)

FAM: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IM:独立性检测量表;观察组: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

表4 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

观察组: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200多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并且在逐年上升,有年轻化趋势[8]。幸存脑卒中患者约700多万,其中450多万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9]。调查显示,脑卒中存活的患者致残率高达80%以上,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以偏瘫最为常见[9]。根据调查国内目前处于后遗症期的偏瘫患者多数没有经过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10],绝大多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康复治疗,而家庭康复护理又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给患者早期康复带来潜在威胁。目前脑卒中治疗中存在以下误区:只看重药物治疗、没有把握康复治疗时机、没有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没有坚持终身康复锻炼;因此科学的康复方法对提高患者预后、改善偏瘫患者部分肢体功能、促进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目的是使脑组织自然恢复,包括消退病灶周围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再通血管、建立侧支循环;而后期功能恢复主要依靠脑组织的重塑性,通过残存功能重建和正常组织再生,用新的组织代替已经丧失的功能。国外研究显示,各种环境下训练刺激能够促进脑皮质重建,促使部分运动功能重新生成[11]。三级康复治疗是指在脑血管病后的早期、中期、后期不同时期,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机能训练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康复。其中一级康复治疗是指患者的急性期康复,通常由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在病情稳定后住院期间进行。这个时期康复的目的主要是合理肢体位置保持,促进肌力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二级康复治疗是指病情好转后出院转到专业康复医院进行恢复期康复。这一阶段通常由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提供小组式全面而系统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治疗是指后期康复治疗,通常在社区接受社区医师的指导或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订个体化的家庭训练方案,由专业康复治疗医师进一步指导患者及护理者进行循序渐进的个人能力提高性训练。通过三级康复治疗逐节段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患者丧失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采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6个月后观察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三级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与吴华等[12]报道一致。另外观察组FAM、FIM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三级康复能诱发患肢运动反应,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申茂玲等[13]报道,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诱发各种神经冲动的传出,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进而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本研究在三级康复治疗中同时加入了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通技术、牵拉等,这些手段均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肌张力,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三级康复不仅注重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后期康复也做了指导,如日常吃饭、洗手、穿衣等训练,将康复治疗贯穿至整个家庭生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等评价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三级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Ng SS,Hui-Chan CW.Contribution of ankle dorsiflexor strength to walking endurance in people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2,93(6):1046-1051.

[2]胡永善.中国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35,937.

[3]周宁,缪小燕,朱立祥,等.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2):224-227.

[4]Olavarría VV,Delgado I,Hoppe A,etal.Validity of the NIHSS in predicting arterial occlu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is time-dependent[J].Neurology,2011,76(1):62-68.

[5]毕胜,纪树荣,顾越,等.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上肢运动功能状态评分的响应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18-120.

[6]Young Y,Fan MY,Hebel JR,etal.Concurrent validity of administering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instrument by interview[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9,88(9):766-770.

[7]唐茂芹,邱惠敏,简佳,等.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80-684.

[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卒中一级预防指”撰写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4):282-288.

[9]Robbins MS,Markowitz S,Saleeb M,etal.Anosognosia for right hemiplegia from dominant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stroke[J].J Am Geriatr Soc,2009,57(7):1320-1322.

[10]单春雷,余滨宾,励建安,等.建立规范化的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6):281-283.

[11]Chung DM,Niewczyk P,Divita M,etal.Predictors of discharge to acute care after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in severely affected stroke patient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2,91(5):387-392.

[12]吴华,顾旭东,傅建明,等.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7):2628-2631.

[13]申茂玲,贾玉玲,申智慧,等.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在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73-475.

Clinical Study of Effect of Three Stages′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Joint Motion and Limb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YANXing-chen,LIUPei-ru.(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Neurology,DongchangfuPeople′sHospitalofLiaochengCity,Liaocheng25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ree stages′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the joint motion and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A total of 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dmitted to Dongchangfu People′s Hospital from Nov.2011 to Nov.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nd the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ree stages′ rehabilitation program.After 6 month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joint activities,limb 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rehabilitation,the hip,knee joint activity of both groups increased,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s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15.4±3.6) vs (12.3±2.4),(26.6±3.5) vs (22.0±3.5),P<0.01];upper limb FAM score,lower limb FAM score,FIM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26±8) vs (22±7),(27±7) vs (22±8),(58±10) vs (44±12),P<0.05 or P<0.01].After the rehabilitation,the role function,social function,physical function,emotional function and the total score of life qual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6±0.4) vs (0.9±0.4),(1.07±0.41) vs (0.79±0.27),(1.87±0.21) vs (1.55±0.18),(1.8±0.5) vs (1.0±0.3),(5.0±1.2) vs (4.0±1.1),P<0.01].ConclusionThree stages′ rehabilitation program can improve hip,knee joint activities,promotion body function restoration of the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thus improve patients′ life quality.

Key words:Stroke; Hemiplegia; Three stages′rehabilitation program; Joint motion; Limb motor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5-04-10编辑:相丹峰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20.061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5)20-3811-03

猜你喜欢
卒中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头针治疗卒中后面瘫的效果观察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我们如何远离“卒中”?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针灸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用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