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

2015-03-13 01:21汪大正童百利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毕业生贸易

汪大正,童百利



构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

汪大正,童百利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在分析当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根据教育部有关人才培养质量文件精神,结合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专业自身特色,构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入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输入质量标准体系、入学后专业人才培养执行质量标准体系以及毕业后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标准体系。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新类型,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生源结构的差异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专业设置盲目,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缺乏对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分析,毕业生在职业关键能力上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在专业技术的掌握仅停留在体验层面,尚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等方面。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在专业设置、专业发展和专业改革过程中缺乏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因此,想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其最终的落脚点和载体必须是要提高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因为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无论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还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把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作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突破口和抓手。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无纸化通关”“关检合一”“区域通关一体化”等新政策的落地,对外贸业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等涉外岗位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上仍然较低,远远跟不上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质量低,专业对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新生在报到时转专业比例较高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有客观原因,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对学生的英语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导致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从而转向其它专业学习;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普遍较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需求较少等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导致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差,如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模糊,特色不够显著;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难以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只有通过构建符合内陆地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才能够正确认识专业建设的内容、要求、标准和责任,从而规范专业建设的过程,提高专业建设成效。[1]在此基础上做好质量评价和监控工作,找到人才培养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持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解决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之间的系统偏差,最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这对当前内陆地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全面质量管理之父A.V.费根堡姆将TQM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 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2]ISO8402则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定义为,它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尽管人们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强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包括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最大程度的让顾客满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后,它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对提高产品质量产生了巨大作用。由于高职教育将企业、学生、社会作为顾客,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涵盖了从市场调研和专业设置、招生,到学校教育、考核,再到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使用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诸多环节,可以分别对应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即从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生产、产品检验,再到产品进入市场、产品消费和质量跟踪等环节。正因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有着诸多共性,使得在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思想,特别是其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思想。

(二)借鉴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高职专业评估方案指标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才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考试方法灵活多样。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指出高职院校定位和方向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08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础上印发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并就高职专业评估提出了具体指标体系,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科目课程、教学过程、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学生能力素质、毕业生就业、专业特色等十一个主项目。[3]因此,本文拟构建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和质量标准,是在吸收教育部有关人才培养质量文件精神和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内陆地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加以构建的。

二、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内容

学生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并不仅仅只看重培养结果,更要关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只有依靠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够最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本文拟构建的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时间顺序,涵盖入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输入质量标准体系、入学后专业人才培养执行质量标准体系和毕业后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标准体系三个方面。

(一)入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输入质量标准体系 入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输入质量标准体系,是指在学生入学之前根据本地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情况和生源质量两个方面,就专业设置合理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科目课程的规范性等方面质量标准进行界定,这是人才培养的源头质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市场调查和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科目课程、专业教学环境和生源质量等五个一级指标,内含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设施、专业实训、经费投入、新生报考及报到率等十个二级指标(具体质量指标和相关质量标准见表1)。其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输入质量标准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它也是制定其它相关指标和质量标准的指导性文件。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因为如果不进行市场调研,就不能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就缺乏依据,质量标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紧密结合所在地区进出口贸易情况和外贸企业发展需要,并结合院校自身情况。由于进出口贸易通常还会涉及海关、商检、外管、税务等诸多政府部门和报关协会、贸促会等行业协会,因此,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由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同时,生源质量和进出口贸易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入学后专业人才培养执行质量标准体系 入学后专业人才培养执行质量标准体系,是指在学生入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合理性,以及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界定和规范,这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产品的加工生产和检验阶段。具体包括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和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等三个一级指标,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用、教学改革、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培训、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条件和顶岗实习等十一个二级指标(具体质量指标和相关质量标准见表2)。入学后专业人才培养执行质量标准体系是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系统的关键,该体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表1 入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输入质量标准体系

(三)毕业后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标准体系 毕业后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标准体系,是指学生在学校经过三年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后,就毕业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水平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建立起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本人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的信息反馈系统,这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产品进入市场后接受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具体包括毕业生培养水平、毕业生就业水平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等三个一级指标,内含能力、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等五个二级指标(具体质量指标和相关质量标准见表3)。其中,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是毕业后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指标。因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往往更多地侧重于用培养过程指标来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高低,而没有将结果指标纳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5]。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变化迅速,与之配套的报关报检政策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岗位群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建立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系统,就有可能导致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取和课程学时安排等仅凭教师主观经验设计,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因此,只有真正建立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才能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参与下,将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不断纠正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以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建立起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从而最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表2 入学后专业人才培养执行质量标准体系

表3 毕业后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标准体系

[1]邓晓阳.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意义[EB/OL].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4105430667&cata_id=N195,2011-12-14/2013-07-16.

[2](美)A.V.费根堡姆.杨文士,廖勇平等译.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3]教育部关于高职专业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及内涵[EB/OL].http://www.doc88.com/p-40895307594.html,2014-10-16.

[4]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5]从《纲要》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EB/OL].http://www.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379,2014-09-16.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712

A

1003-8078(2015)02-0094-05

2014-12-22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2.24

汪大正(1969-),男,安徽宁国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童百利(1974-),男,安徽泾县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900。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毕业生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