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新纪录害虫
——筒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特征研究

2015-03-15 08:57粟明珠张杨钟婉玲王星
长江蔬菜 2015年22期
关键词:卷蛾卷叶蕹菜

粟明珠,张杨,钟婉玲,王星,2

(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省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重点实验室)

蕹菜(Ipomoea aquaticaForsk),俗称空心菜、竹叶菜,又称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等,原产于中国,现已作为一种蔬菜广泛栽培。蕹菜适应能力强,能够适应多种农田环境,不但在高温多湿季节长势更盛,而且耐肥又耐涝,因此适合多种栽培模式,如浅水栽植和深水浮植模式[1]。蕹菜生长期长,可多次采收,因此产量高、收益大。中医认为,蕹菜有很强的解毒功能;现代营养学也认为蕹菜有很强的排毒功能,其中粗纤维含量较高,深受人们喜爱,常作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绿色蔬菜。由于蕹菜的大面积栽培,导致了害虫种类多样性增加,虫害严重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叶片被吃光或落光,造成作物死亡。这不仅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给菜农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筒小卷蛾 (Rhopalovalva grapholitanaCaradja,1916)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新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筒小卷蛾属Rhopalovalva,目前该属在中国的记载共9 种[2,3],其中筒小卷蛾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等地[4]。该虫首次发现为害蕹菜,其生物学和外部形态学尚未进行科学研究,阻碍了筒小卷蛾在蕹菜田里的快速识别和预测预报。本文通过对筒小卷蛾进行室内培养,初步研究各虫态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物学习性,以期为其种群管理、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于2015 年6 月在湖南农业大学周边菜地采集筒小卷蛾幼虫置于圆形透明塑料养虫盒(直径×高=13 cm×17 cm)中,在室温下采集新鲜蕹菜叶饲养,每天更换1 次叶片,饲养至成虫作为供试虫源。

1.2 筒小卷蛾各虫态形态特征观察

①卵 将刚羽化的雌雄成虫配对置于放有盆栽蕹菜的透明圆形塑料盒中自由交配和产卵。成虫在盆栽植株上产卵后,将带有卵粒的蕹菜叶片置于培养皿内,用实体显微镜(Leica DFC425)观察卵的外部形态并测量卵的长度及宽度。

②幼虫 挑取刚孵化的幼虫转移至培养皿(直径×高=9 cm×1.5 cm) 中单头饲养, 置于QHX-400B5-Ⅲ型人工气候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内,温度为(27±1)℃、相对湿度为(70±10)%,光周期为L∶D=14∶10,并及时添加新鲜蕹菜叶片,每日用实体显微镜(Leica DFC425)观察各龄期幼虫生长情况,并测量幼虫的体长、体宽、头壳宽等数据,饲育至幼虫化蛹。

③蛹 幼虫一旦化蛹,则置于实体显微镜(Leica DFC425)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学特征并测量蛹的长度及宽度。

④成虫 从新羽化的成虫中挑选体型完整的个体做成标本置于实体显微镜(Leica DFC425)下观察成虫的外部形态学特征并测量成虫的体长、体宽、前翅宽。

1.3 筒小卷蛾生活习性的观察

将刚羽化的雌雄1∶1 配10 对,分别放入带有蕹菜盆栽的圆形透明塑料养虫盒(直径×高=13 cm×17 cm),将浸有10%蜂蜜水的脱脂棉置于盒中作为营养补充。每30 min 观察1 次,发现交配则继续观察,直至交配结束,记录交配时间、交配时长。待其产卵,卵孵化后让幼虫继续为害蕹菜;同时观察成虫羽化时间、交配行为、产卵部位,幼虫为害部位、为害特征、活动习性、化蛹场所等生活习性。色(图1I)。幼虫趾钩2 序,趾钩环形,腹部共10 节,腹足4 对,分别着生在第3~6 节腹节上,臀足1 对,位于腹部第10 节。前胸背板黑褐色,前缘较直,中部宽,后缘较窄,形成明显的颈部,后缘中部稍微内凹。肛门上方有1 排臀栉。各龄期幼虫的体长及头壳宽度见表1。

④蛹 被蛹,长(5.736±0.075)mm,宽(1.548±0.023)mm,纺锤形。初化蛹时,除头部和腹部末节为红色外,其余为墨绿色,带有金属光泽,复眼淡红色。第2~7 腹节背面前缘及近后缘各有一横排钩状刺,近前缘端较粗大,近后缘端较细小。羽化前,颜色变为褐色。末端有8 根臀棘(图1J)。

2.2 生活习性观察

表1 筒小卷蛾各龄幼虫体宽、体长及头壳宽度

图1 筒小卷蛾各虫态形态特征及幼虫为害照

①发育历期 筒小卷蛾的一个世代为(34.714±1.074)d,其中卵发育历期(4.250±0.125)d、幼虫发育历期(12.167±0.259)d、蛹历期(5.917±0.130)d、成虫历期(12.429±1.025)d,幼虫共5 龄。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特征

①成虫 体长(5.465±0.087)mm,翅展(10.833±0.154)mm。触角褐色、线状,头顶和下唇须棕黄色,第2节密被长的鳞毛,末节小,藏于第2 节长鳞毛中。前翅银白色,有褐色、黄色斑。基斑占翅长的1/3,中带从前缘1/2斜向后缘,上窄下宽,前缘有一系列白、橘黄、褐色相间组成的钩状纹;肛上纹白色。后翅灰褐色;翅面基斑与中带之间区域形成一条浅黄白色横带,翅面中央的横带下缘呈褐色的条状齿突。成虫静伏时翅合拢,呈屋脊状;合翅时翅面尾部可见三角斑(图1A)。

②卵 卵粒椭圆形、扁平、中央略隆起(图1B)。长半轴(0.918±0.011)mm,短半轴(0.618±0.014)mm,相互堆叠成连续线状或不规则状,成堆或单产。表面附有胶质膜,表面光滑,初产时多呈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颜色加深,卵粒一端可见黑色虫体(图1C)。

③幼虫 幼虫圆筒形,共5 个龄期,体表各节披有刚毛,环形分布。头壳黑色,具“Y”形蜕裂线。1 龄浅黄绿色(图1D),头壳比体躯略宽;2 龄黄绿色(图1E);3 龄颜色同2 龄(图1F);4 龄初期深绿色(图1G);5 龄初期为墨绿色(图1H),预蛹时亮绿

②生活习性 幼虫具吐丝习性,活泼好动,孵化后可迅速吐丝下坠向四方飘散。初孵幼虫取食叶脉周围的叶肉,留下白色膜状上表皮,或在叶片与叶脉间吐丝将自己包裹在其中取食,后沿叶缘将叶片卷曲,藏匿其中为害叶片。随着虫龄增大,取食量增加,高龄幼虫卷叶取食,喜好在老旧叶片中卷叶藏匿,常伴随咬断叶柄行为,卷叶掉落,受惊扰后,快速后退逃逸,被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状(图1L)。幼虫老熟后,吐丝将虫体固定在卷叶内化蛹。

成虫羽化高峰期为8:30~10:30。成虫羽化时,躯体扭动,腹部拉长,接着腹部节间收缩,依靠头部顶裂蛹壳,身体前半部分爬出蛹壳,停顿几秒,接着依靠前足快速从蛹壳中爬出;部分成虫在出蛹壳后,尾部会立即分泌浅绿色蛹便。前后翅缓慢上下摆动2~3 min,待摆动完成,成虫将前后翅直立并在一起,静止5~6 min,直到翅完全晾干才放下,呈屋脊状。羽化完成后,静伏(图1K),直至夜晚开始活动,补充营养。清晨,雄蛾活泼好动,四处飞舞,随后在雌蛾附近降落,雄蛾用抱器触碰雌蛾产卵器,一旦用抱器夹住雌蛾产卵器立即转身与雌蛾反向呈“一”字形交配。交配高峰为5:00~10:00,交配时长1 h左右。成虫交尾结束后1~2 d 后即可产卵,每雌产卵58~133 粒。卵多产于叶片表面褶皱处或叶背面。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首次对为害蕹菜的新害虫——筒小卷蛾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特征研究。筒小卷蛾主要以幼虫咬断叶柄或卷叶取食叶片,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蕹菜减产,然而该虫在国内的为害程度并未见详细报道。蕹菜可在4 月中旬至9 月初随时播种[5]。蕹菜的大面积种植以及较长的生长期为筒小卷蛾成虫提供了产卵场所,并为其后代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料。试验结果表明,筒小卷蛾幼虫体绿色,喜好卷叶藏匿取食,虫苞明显。 幼虫在高龄期,取食量增大,对叶片为害最为严重,喜好在老叶、枯叶内化蛹,因此在低龄阶段做好防御喷药工作可遏制其对蕹菜的进一步取食,阻止该种群的大暴发;同时应及时清除老叶、枯叶,发现筒小卷蛾的化蛹场所,卷叶的虫苞,应立即摘除销毁,以消灭其虫源。

[1]习永和.蕹菜白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上海蔬菜,2001(6):31-32.

[2]Zhang A H,Li H H.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Rhopalovalva Kuznetzov, 1964 from China (Tortricidae:Olethreutinae)[J].Nota Lepid,2004,27(2/3):239-243.

[3]Zhang A H,Li H H.Two new species ofRhopalovalva Kuznetsov(Lepidoptera: Tortricidae) from China [J].Zootaxa,2010,2 718:64-68.

[4]刘友樵,李广武.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第二十七卷 鳞翅目 卷蛾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18.

[5]潘继兰.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07(1):19.

猜你喜欢
卷蛾卷叶蕹菜
南方奇蔬
——蕹菜
杉树杉梢小卷蛾防治技术要点
蔬菜不好管 这几招专治徒长、黄叶、卷叶
丰台区槐小卷蛾的监测调查与防治
卷叶象鼻虫的树叶摇篮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
大庆地区六种卷蛾的初次记述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
卷叶黄精根水提物理化特性及其功能饮品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