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话语含义与附加认识效果

2015-03-17 17:41周建华
关键词:关联话语语境

周建华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间接话语含义与附加认识效果

周建华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关联理论是在对传统语用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我们了解言语,尤其是间接话语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间接话语比直接言语耗费更多的努力,根据关联理论应该产生更多的认识效果。因此分析解读间接话语可能得到的附加认识效果,可以加强对于间接话语意义的理解,促进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联理论;认识效果;认知语境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体,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联系中的个体,人难免与他人交流感情、信息、态度、观点等。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参与交际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准确地把握他人的话语意义,也希望自己的话语被对方所理解并接受。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显然不仅仅局限于了解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语用学认为应该把符号与语境结合起来,通过推理去理解话语的意图,并提供了言语行为和适宜条件,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顺应理论等一系列原则和理论。其中关联理论是专门从认识的角度着重讨论说话人对话语理解而提出的新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话语,尤其是间接话语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一 关联理论与认知效果

关联理论是在对传统语用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语用学的重点转到了认识理论上,故又被称为认识语用学。

传统的交际理论都是以一个简单的代码模式为基础,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把想表达的思想编到言语中,传到受话人那里,再由受话人通过对信息的重新解码来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Sperbe和Wilson受到J.A.Fodor的认识理论的启发,指出语言交际过程主要是一种认知→推理→互明的过程,编码→解码→互知过程只是起辅助作用。[1]而交际双方能够达到默契的配合主要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共同认识心理——关联性。作为交际的最基本原则,关联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信息与语言使用者的相关,也可以指认识语境与信息的相关,还可以指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认识效果与原信息的相关等等。Sperber和Wilson自己也曾经解释:“相关”是一个模糊词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赋予其不同的含义。[1]对说话者而言,他应提供相关的明示,而受话者则具此寻找相当的语境假设,应生相应的认知效果(语境效果/语境含义)。人们在交际中取得预期的语境效果应该可以说是成功的交际。

可是在实际交际中,每句话都有若干潜在的解释,什么才是最佳解释呢?关联理论的理解程序可以简单地总结为“沿着最小努力路线建构一个句子的解释,如果这个解释符合预期关联,就停止”。[2]第一能接受的解释就是最为可行的,是话语明示通过显义、隐义和语境的最佳组合而获得的最为相关的解释。而相关程度与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有关。因此,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相关性越强;而处理信息付出的努力越小,相关性也越强。[3]

二 间接话语的附加认识效果

关联理论并未提供区分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绝对标准,相关与不相关最终以语境为参照,而语境又是一个变量,最佳语境效果无法精确计算。一些看似无关或间接表达的话语在信息处理时要耗费更多的努力,若这些间接话语所含的认知效果并不比相应的直接话语多,他们就不具备最佳关联的特点。但是,实际上关联推理是一种在线的动态认识过程。其推导的内容并非绝对,往往掺有个人的认识或文化等因素;而推导的语境还有延伸或扩展的可能。[4]

间接话语在原始语境中不相关,可能在扩展了的语境中相关。间接话语的认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表面上会使认知语境效果下降,但它可能在别的平面上产生相应或附加的认识效果。有的学者将言语的认识效果按不同平面分为“信息效果,人际效果,幽默效果,诗意效果”等不同类型。[5]认知效果的类型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间接话语可能产生的附加认知效果。

1.人际效果。

例(1)A:Will you go to the celebration with me tonight?

B:I don’t get proper dress for the occasion.

例(2)A:Do you agree?

B:I could not agree more.

例(3)A:最近混得好?

B:死不了,难得你小子惦记着。

例(1)A询问B是否参加了庆祝活动,最直接最有力的回答应该是:Yes,I will./No,I won’t.

然而B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似乎不相关的话“I don’t get proper dress for the occasion.”因此单凭语言解码是不够的,需要认知推理,才能指出B的确切含义。A参加庆祝活动激活要穿适应的衣服这个常识性的知识。而B提出的没有适合的衣服穿,A可以通过推理没有适合的衣服穿,无法参加活动,因而得出没有参加这一结论。虽然交际成功,但花费的努力比直接否定回答多,关联度低,但是委婉的表达比直接拒绝邀请更礼貌,增加了附加的人际效果。例(2)中,B的回答比直接回答“Yes,I agree”更有感情,也增加了附加的人际效果。例(3)中,B的话语比直接回答“一般般”或“不好也不坏”理解也要耗费更多的努力,且从文字面意义上看,极其不礼貌,看似让人无法接受,然而B说如此无礼的话是基于他们的关系密切,感情深厚,而B相信A也一定这样认为。因此B欲借这种独特方式,来突显自己,用以维护促进两人的亲密关系。在深层结构上是礼貌的。因而也增加了附加人际效果。

2.幽默效果。

幽默也是一类特殊的话语,表达一定信息意义的同时使人发笑,使人心情愉悦,因而在解读时增加了幽默效果。而且信息意图往往是次要的,幽默效果的实现才是首要的。如以下两个例子:

例(4)火灾过后,市议会讨论如何防火,大家激烈地争议了几个小时,一位议员一跃而起大声说:“本席动议以后每次火灾前三天,应将消防栓彻底检查一次。”立即有人附议,全体一致通过。

例(5)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例(4)中议员的提议看起来可笑而毫无意义,有人附议全体一致通过更是不真实无用的信息,但是这种荒诞不羁正是幽默效果所在。因此处理此类话语虽然得不到什么信息效果(在特定情景下也可以得到信息效果,如这个市的市议会官僚作风严重,在这一语境下,听者可能得到说者讽刺市议会不做实事,形同虚设这一信息)。例(5)由中国这一语境信息可刺激听者激活认识语境,推理出中国人最崇尚中庸这一信息效果,同时作者使用拟人手法增加了幽默效果,弥补了信息层面处理信息所减少的认识效果。

3.审美效果。

审美效果多指解读文学作品所得到的附加认识效果。如下面两下例子:

例(6)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例(7)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例(6)中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是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回了。但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而是用两个比喻。虽然读者在解读同等信息时耗费了过多的努力,但却得到了美的享受,即获得了附加的审美效果。例(7)中作者看似噜苏,给了重复的信息。按照关联理论,旧信息的重复和完全的新信息为不相关的信息。但在这里读者在花费精力解读重复信息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获得了附加的审美效果,因此满足了关联期待。从这个层面上看旧信息的重复也是相关的。

4.附加信息效果。

信息的相关与认识效果的取得与说话人的喜好,认识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一轮谈话中不相关的信息可能为下一轮作铺垫。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进一步了解也可以看作含义之外的附加认识效果。

例(8)A:老王开会回来了吗?

B:老王开会去了?

例(9)A:Do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the house)?

B:Your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

例(8)A的询问是建立了诊断B知情老王去开会这一假设,而B的回答使A认识到他的假设是错误的,他的问话对B缺乏相关性,因而他没有得到期待的回答,交际意图没有实现。但从B的回答中得到了B不知道老王开会这一新信息,B也得到了新信息老王开会去了。交际仍可继续,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取得了某种附加的信息效果。

例(9)是《傲慢与偏见》中班尼特太太和班尼特先生的一轮对话。班尼特太太急于把消息告诉丈夫,而班尼特先生已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他熟知太太的个性与喜好,故装作不知,把问题留给太太解答。但又不能显得过于急切想知道答案,因为这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会引起太太的怀疑。因而这句间接的回答虽然看似违反了省力的原则,但却包含丰富的信息,说话人的个性、心理尽在其中,无论是文中的听者还是作品的读者都在解读中获得丰富的信息效果。

此外,社会规约和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说话人的话语量和话语方式,让说话人采用间接、冗长,貌似不相关的表达。但遵守社会规约和适应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可以产生适宜或归属等附加认识效果。

三 结语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试图以最少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效果。[7]间接话语比直接言语耗费更多的努力,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认识效果。在实际交际中,我们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提供足够的相关明示,调动足够的相关语境,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间接话语表面上不直接关联,信息接收者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但间接话语包含更多的隐形信息,通过对其解读可以获得附加认知效果。因此可以说间接话语的关联性隐藏在表面的不关联之下,其关联性正是由表面的不关联而实现的。

[1]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63,119.

[2]朱海婷,林允清.《意义与关联》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25-629.

[3]冉永平,薛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76-81.

[4]熊学亮.语言学新解(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4.

[5]赵燕芳.语境效果的特征与最佳相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3):1-6.

[6]黄华新,徐慈华.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22-28.

The Implicature of Indirect Speech and its Additional Cognitive Effect

Zhou Jian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Chaohu College,Chaohu,Anhui 238000,China)

Relevant theory,construc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ragmatics,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peech and especially the meaning of the indirect speech.The cognition of the indirect speech demands much more effort than the direct speech,so that it must produce more cognitive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y.Therefore,analyzing the additional cognitive effect caused by the indirect speech in conversation can help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irect speech,and meanwhile contributes to the smooth convers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cognitive effect;cognitive context

H030

A

1672-6758(2015)04-0130-3

(责任编辑:宋瑞斌)

周建华,硕士,讲师,巢湖学院。

Class No.:H030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关联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