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心游记》的改编艺术

2015-03-17 17:41章杏玲
关键词:凡尔纳历险记游记

章杏玲

(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巢湖238000)

电影《地心游记》的改编艺术

章杏玲

(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巢湖238000)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电影改编;《地心游记》;电影美学;接受心理

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已成为影视界的一大热潮。早期的《哈姆雷特》《简爱》,近年来的《指环王》《特洛伊》等等,都是倍受欢迎的改编题材。电影改编艺术体现了对原著作品精华的保留和电影人自己想象力的发挥。在艺术表现上,将文字的抽象转变为画面的直观,充分展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改编后的电影势必会激起更多读者重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在阅读中将电影与文本加以比较,从而获得全新的体验。凡尔纳的经典名著《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昭显了小说文本的独到之处。笔者拟从《地心游记》文本特点、电影《地心游记》的改编特色及影片成功改编原因探究三个方面作概要分析。

一 《地心游记》文本特点

《地心游记》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凡尔纳受师友大仲马把历史学融入文学写作的启示,结合自己喜欢的地理学知识进行创作,关注新科学的发现和应用,同时广泛涉猎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相关领域,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小说《地心游记》以探险为主题,在情节和人物方面都别具特色。

1.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地心游记》是凡尔纳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这是一部典型的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著作,他以旅行日志的形式介绍了一次探索地心的冒险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位痴迷地质学的科学家,且精通多种语言。一天,他在一本古书里发现了一张年代久远的羊皮纸,通过对羊皮纸上的古怪文字进行反复推敲得出,前人阿恩·萨克奴珊曾到过地心旅行。于是教授决定也做这样一次旅行,他与侄子阿克塞尔从水路抵达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当地一位机敏的猎手汉斯充当他们的向导。三人按照指示从冰岛的斯奈弗火山口下落,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地心之旅。在未知的地底,他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地层,色彩斑斓的岩壁,千奇百怪的植物,巨大的怪兽和无边的大海,历经磨难,最后由于熔岩流的冲击,又从距离斯奈弗火山四万八千里之遥的意大利斯特隆博利岛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2.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地心游记》是一部同时集科学性、幻想性和文学性于一身的杰作。凡尔纳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大胆而又浪漫的想象,以紧凑而又通畅的笔法来描写和渲染复杂离奇的故事,用跌宕起伏的情节使读者身临其境般体验光怪陆离的地心之旅。随着情节一步步展开,读者与书中人物一起,经历各种惊心动魄的奇妙探险。结合地心奇特壮观的环境,进一步衬托了人物克服种种险阻的毅力。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教授痴迷科学,看似自私却十分重感情;阿克塞尔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份冒险精神,且勇敢、冷静;向导汉斯沉着、稳健又富于热情。鲜明的人物个性足以支撑这样一部科学幻想巨著。因此鲁迅先生在评价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成就时,就盛赞他“学术既覃,理想复富。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邦。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综错其中。”[1]

二 电影《地心游记》的改编特色

小说《地心游记》以其大胆的想象展现了地下世界的奇观,这成了电影导演用来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卖点,而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也为剧本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不同时代,小说《地心游记》都是电影导演钟情的对象,相对经典的有三个版本,即1959年由亨利·李文导演的《地心游记》,2008年由埃里克·布雷维格导演的《地心历险记》和2012年布拉德·佩顿导演的《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以下分别就三个版本的电影改

编特点进行分析。

1.精良制作塑造影视改编典范。

亨利·李文执导的1959年版《地心游记》,故事时间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教授林登在研究学生亚历克寄来的石头时,获得了惊人的秘密。为了探秘,教授决定和亚历克、卡拉夫人、随从汉斯、学者汤姆和一只宠物鸭子组团前去。在探险途中,一行人不断看到诸如巨型蘑菇等一些奇怪的东西。经历千难万险后他们来到了一座古城,学者汤姆却与汉斯发生争斗而身亡。最后,由林登教授、亚力克、卡拉、汉斯四人组成的探险队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后重返地面。电影的时代背景与小说相似,人物却做了一些变动。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寻找丈夫的卡拉夫人,学者汤姆和一只宠物鸭子。相对于原著中和谐的人物关系,本片中人物关系更为复杂,例如汉斯因为汤姆吃了他的宠物鸭子而与他发生争斗,致其不慎死亡,教授林登与寻找丈夫的卡拉夫人在经历冒险后产生感情等。

该片运用了一些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拍摄手段,使影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观众也有耳目一新的观感。该片曾被提名了3项奥斯卡奖,且3项提名全部都是最佳艺术指导——布景,足见电影制作人对于地下世界的展现所花费的心思。影片动用了不少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特技效果,制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蘑菇和地下古城,配合制作精良的布景,大胆展现了地下世界的奇妙景观,使电影看点颇多。这部1959年的《地心游记》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部大制作,无论是情节的设置,环境的布局,人物的表演和对白的演绎,都堪称一流,注定了它能成为小说《地心游记》改编的成功典范。

2.现代风格演绎原著精髓。

2008年的电影《地心历险记》是对原著的“改头换面”。原著是以19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而08版的电影《地心历险记》则把故事搬到了21世纪的美国,原著中脾气古怪的教授化身成了高大帅气却有些傻气的现代地质学教授特雷弗,由布兰登·费舍尔饰演,他曾出演过《木乃伊》这部冒险题材的科幻电影,这次的参演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是作为一部冒险科幻片展现在大家眼前。而原著中教授的侄子,也是他的助手,在这部电影中变为一个叛逆的、被母亲寄放在教授家的侄子。他由原著中沉稳果敢的助手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小少年——戴着耳机,玩着PSP,钟情于名车。原著中的冰岛向导汉斯被改编成一位漂亮、幽默的女向导,被困洞中的时候还不忘向教授计时收费,在经历艰难险阻后,与教授产生感情,结成一对。影片基调现代化,角色年轻化,使本片更符合现代大众的胃口。

影片一个重要卖点是大量运用电脑特效。地心巨大的蘑菇化石,对人类发动进攻的食人植物,海洋中跳跃的史前鱼类及早已在地球灭绝的恐龙等,电脑特效对一部商业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从改编的角度来说,如果纯粹的忠实于原著而不作任何改变,当时的科幻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在现代来说已经过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原著中的作为探索线索的羊皮纸也以现代技术作为替代,如GPS导航、电脑分析等,这样做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然,电影《地心历险记》并没有完全将故事搬到现代,而是以凡尔纳的小说作为线索,引出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客观上就是承认了凡尔纳小说故事的真实性。这是一种新颖的改编方式,再加上电脑特效大量应用,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地下世界,充满了真实感与亲历感。

3.新剧情引入配合成熟3D技术。

2012年的新作品《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紧接着08版的剧情,并且在基于对地心的探索上加入了更新鲜的元素。从片名上就可以得知,这部影片的取材不仅仅局限于小说《地心游记》,还涉及到凡尔纳的另外一部小说《神秘岛》。事实上,这部影片涉及的小说更多,包括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上一部中的孩子肖恩已经长大不少,他的祖父在多年前的探险中离奇失踪。但肖恩最近一直收到来自神秘岛屿的信号,他怀疑这是祖父发出的求救信号,于是决定跟随信号寻找祖父。肖恩的继父汉克无法劝阻他去追寻信号的来源地,为了他的安全,只能陪他一起前往南太平洋,开始这段冒险之旅。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一座没几个人能到达的岛屿。那里风光旎丽,景观奇特,珍禽异兽,应有尽有,是座无奇不有的神秘天堂。与他们同行的有直升机驾驶员嘎巴托和他的女儿凯兰尼,四人一起踏上寻岛之旅。经过各种历险后,他们顺利找到并救出了肖恩的祖父,更在地震摧毁岛屿之前,逃离险境。

《地心历险记2》中的神秘岛屿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未知的海域,并且其坐标藏于凡尔纳的《神秘岛》、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之中,这是影片设置上的一项创新。而影片的重头戏则是成熟的3D技术。《地心历险记2》采用了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最新技术和设备进行3D拍摄,影片预算比第一部有了大幅提高,从巨蜥、蜜蜂、电鳗等危险场景足以看出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刺激程度全面升级。影片引出了失落大陆亚特兰蒂斯,用3D镜头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炫目的穿梭旅行。有着出色的3D技术支撑全片,使影片在当年度的票房竞争中遥遥领先。

三 影片成功改编原因探究

名著改编电影是对艺术的再创造,电影须努力传达出原著的精髓,因此电影改编的独创性与体现原著的意蕴之间并不矛盾。因而有学者认为改编就是“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对这段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2]此种观点认为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必要的,认为直接在银幕上将文本“移植”过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艺术门类虽不尽相同,但叙事方式却可以相对贴近。对于《地心游记》这部小说的改编,三位

电影导演都有着不同的思路和着力点,他们将自己的构思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别样演绎。

1.时代主旋律的反映。

1959年版《地心游记》的导演亨利·李文在电影中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原作者凡尔纳的致敬,更是想要阐述鲜明的时代主题。

一方面,影片充分凸显了西方人的精神特质,即西方人的探险精神和科学精神。探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航海时代,或是近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在凡尔纳的作品中,探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那样一个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展现了人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而科学是对未知的事物寻求理性的答案,并以科学的精神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科学这个主题在凡尔纳作品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科学知识,而对科技的预见性是凡尔纳小说对科学的一项杰出贡献。

另一方面,影片注重对女性角色作用的突出。从性别角度来看,原著小说中并没有女性角色,清一色的男人世界。但改编后电影导演大胆地加入了一位女性角色,就是寻找丈夫的卡拉夫人。她为地心之旅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也展现了女性温柔、坚强的一面,可见导演对这一角色是相当重视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是受到轻视的,但电影导演却没有从众,而是有意突出了女性温柔而又坚韧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看法,这就是时代与作者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作品。

最后,影片还着力于对学术权威的批判。影片中所反映的当时的学术界,在今天仍有批判意味。教授发现了地心的秘密,于是写信给当地的地质学权威,但地质学权威想独占这个重大发现,于是孤身一人溜去冰岛,结果被杀。为了寻找失踪的地质学权威,才引出了后来教授一行人的地心之旅。当时的学者们为争夺学术荣誉不择手段,影片的这一情节是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射和讽刺,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即使在当下,电影的这一主题仍有积极的教育和批判意义。

2.现代感和观众心理的把握。

2008年《地心历险记》的导演是埃里克·布雷维格。《地心历险记》虽然是埃里克·布雷维格的处女作,但是他在影坛上的声名早已如雷贯耳。他监制了《珍珠港》《后天》等视觉大片,一举成为好莱坞的视觉特效大师,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提名。他对电影的改编没有拘泥于原著,而是将时代与科技相结合,奉献出了炫目的视听盛宴。

一方面,现代背景符合观众审美口味。导演埃里克·布雷维格认为原著描写的主人公花六个月时间抵达冰岛,然后才开始地心之旅,已经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口味,所以决定改变影片风格,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于是,故事的背景被搬到了现代,人物也更加充满现代感。埃里克·布雷维格自己也坦言,他只是尽量选取原著中比较“酷”的事物,比如史前生物和地下海洋等,他只想参考原著制作出属于自己独特烙印的一部宏大有趣的冒险电影,而不是将小说直接拍成电影。基于这样的构想使得电影的节奏较之原著变得更加明快,缩短了主角一行人的行程,一个接一个的冒险,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配合出色的3D视觉效果,观众在观影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感,而丝毫不会感到乏味。

另一方面,多角度契合观众接受心理。导演对观众接受心理的把握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是指对原著小说中文本精华的提取,灵活运用。形式是指运用3D效果吸引观众。雷内·克莱尔在《电影随想录》中说:“观众并不永远都是对的,但是,无视观众的作者却永远是错的。”[3]导演正是在充分领会了《地心游记》小说文本中大量涉及国家、地理、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后,用镜头画面音响等视听效果让观众畅游神奇的海底世界,感叹作者的奇妙想象,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08年正是3D技术在影视上开始兴起的一年,观众期待特效技术在电影上的运用,导演率先以先进的3D技术来激活沉睡的海底世界,展现了59年版电影所不能展现的奇妙景象,极大地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影片视觉效果的追求,观众自愿花钱去体验完美的视觉冲击。从商业卖点上来说导演的构思成功了。

3.电影美学的凸显。

时隔四年,《地心历险记》的续集《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由导演布拉德·佩顿执导,从电影美学效果来说,电影音乐是此片的一个亮点。同时在电影的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再辅以镜头的准确运用,以保持观众对于续集的新鲜感及好奇心。

一方面,电影音乐锦上添花。“电影音乐是画面的情感和叙事延伸,这是电影音乐不同于其他音乐作品的地方”。[4]电影音乐只有与电影中的特定画面结合,才能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在观影时能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产生共鸣。本片中对电影音乐的发挥恰到好处,多首好听的音乐在适当的情节被插入进去,发挥了烘托剧情的作用。当一幅壮观的景象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美妙的钢琴曲缓缓响起,观众在视听两方面都得到了最佳的享受。而搭配短镜头的是急促的小提琴演奏,画面的变换配合节奏感极强的音响效果,使刺激的冒险更添一份激情。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大块头汉克(巨石强森饰)在冒险之余不忘一展歌喉,吉他弹唱的一曲“多美好的世界”不仅展现了汉克的铁汉柔情,也为电影中塑造的“美好世界”的旅行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另一方面,电影此次续集将故事的背景由第一部的地心搬到了神秘岛上。片名中所提到的神秘岛的线索竟是从三部不同作者创作的小说中得知,这可以理解为一个噱头,但不失为一种创新。《地心历险记2》在夏威夷的瓦胡岛上实地搭建了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城”,还原了作家笔下风光瑰丽的异域世界,实实在在地表现了浩瀚壮观的场景。主人公驾驶蜜蜂躲避雨燕的追袭,快速移动变换的镜头为这场追逐戏增添了紧张感和刺激感。同时片中短镜头的运用也结合了蒙太奇手法,使镜头的表达更加简洁和主观。不断切换的视角与神秘岛壮观的场面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仅衬托了紧张的冒险气氛,也从另一面展示了场景的壮阔。

四 结语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也给电影人以启发,陆续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电影《地心游记》及《地心历险记》1、2是三位电影导演不同构思的表达,他们都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发挥了自己在改编上的才华,弥补了小说叙述的不足,满足了读者对于小说改编的期待,同时给影视观众带来电影视觉上的冲击。他们的改编不尽相同,但风格鲜明,重点突出,给以后的电影改编做出了指引。既要处理好小说到电影的关系的转变,同时表现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特色,抓住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的改编取得良好的效果。

[1]谭立德.“学术既覃,理想复富”——关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J].百科知识,2000(6):53.

[2]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47.

[3]王亮.电影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30.

[4]朱小丰.电影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17.

On the Adaptation of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Zhang Xingling
(Litera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Chaohu College,Chaohu,Anhui 238000,China)

Verne's novel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has been adapted into movies,demonstrated his fantasy novel artistic value.Whether the two new works wrote in 1959 or 2008 and 2012,the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film,are the original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The successful adaptation can not be finished without the imagination of the film director’s creation.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not forget to hold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of acceptance,making the film become a combination of art and commerce,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film adaptation.

film adaptation;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film aesthetics;reception psychology

J905

A

1672-6758(2015)04-0150-3

(责任编辑:郑英玲)

章杏玲,硕士,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Class No.:J905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凡尔纳历险记游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超市游记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