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铣加工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15-03-19 15:24王占平李国诚刘金环李雪薇
职业技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数控机床导向课程体系

王占平,李国诚,刘金环,李雪薇

(中国一重技师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2)

在某种程度上说,数控铣加工技术专业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专业,每所职业院校都能做到学生对该专业学习有基本的认知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掌握。但学生出了校门就直接就业,就能顶岗还有困难,可以说目前职业院校所使用的课程体系还存在问题,在以就业为导向方面教改力度还不够。

一、确定职业培养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课程管理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地。

目前,就业企业对人才有四个需求层次,所需知识结构各不相同。

1.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

2.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3.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

4.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

根据我校硬件设备、师资情况及学生素质情况,把学生分成两部分,普通班和精英班。

图1 专业方向定位

在以前班级分配时,每30人为一班,不分成绩好与差,但这样分配的班级,学生层次差异很大,如果照顾成绩差点的学生,就会耽误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如果以中间学生的标准,前后差距又过大,还是不合理。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劣等生的学习情况始终无法得到改善。

因此为了使好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享有特殊的培养和教育,同时也能合理使用师资,把学生分成普通班和精英班。普通班培养的是操作工和编程员,而精英班培养的是通才和维修员,如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1.课程体系规范性、目的性不强

学校每学期都要在期末对课程体系进行研讨,但都只是对应该开设什么课,应该讲什么知识点,本学期上了什么课,下学期还要开设什么课进行讨论,没有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因此缺乏规范性。培养动手能力强才是最终目的,能力强的老师是关键,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是支承,每次研讨时都没有对教师的培养进行分析,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因此目的性不强,也不系统。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课程体系的建设现在已经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实际上也是理论与实训分开进行,理论课是理论课,实训课是实训课,理论课与实训课并没有交叉,只是每周安排一天实训课,或者前八周理论后八周实训,教学效果仍没有取得最大程度的改善。

3.没有起到指导作用,形式化严重

课程体系建设完成以后,只使用课程安排这一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很少对教师进行传达,必要的研讨和学习,教师对课程体系理解不透彻,工作方向过于分散,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和工作目标,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缺乏实用性,没有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依据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特点,我们将数控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类,即素质教育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按职业发展素质要求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职业能力课程,按职业能力所需设置基础课程。由此构建数控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体系

三、综合实训课教学项目的规划

综合实训课项目课题要体现生产为主,贴近企业,同时要体现兴趣教学的特点,教学项目最好以全套的模型为主,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玩性和观赏性,同时还有一定的工艺性。学生加工完成后,可留作己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教学项目的确定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培养目标和达到的技能要求.选择不同的工程项目。所设计的学习任务不应过多和重复,学习任务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的,其内容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或支撑的作用,不能随意设计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学习任务。

2.适用性。从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学情境贴近企业。

3.综合性。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综合,二是培养综合能力。

4.科学性。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设计实训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5.实际性。具体的教学载体需对企业的典型零件进行必要的“教学加工”,尽可能避免使用企业真实的零件。结合本校的师资水平和现有的设备情况,选择切合实际的项目。

四、教学评价

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还要看学生就业情况,而就业情况依赖于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在校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效果如何,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就能体现出来。很多学校把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分开来研究,实际上三者是有机关联的,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作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要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出台评价机制才更有利于客观评价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要公开和透明,一是要检查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要通过评价激励老师认真执教,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但评价机制的尺度较难把握,过于严格和苛刻,老师和学生难于接受;降低标准,毕业后学生能力不足,对就业又形成了困难。如表1所示为我校每一阶段的学生成绩评价表。

表1 学生阶段成绩评价表

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是近几年研究的较实用课题,但都是分开进行研究,没有很好的结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而项目教学法是把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总结归纳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学习完成所有的项目,学生就具备了生产工作能力。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时显。

[1]孙乃谦.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J],《新思路》,2009,02:10-30.

[2]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06:36-39.

[3]魏华.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23-25.

猜你喜欢
数控机床导向课程体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数控机床的节能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PLC在数控机床中应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