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莳医籍训诂的成就与特色

2015-03-20 08:56郭静王明强
环球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医籍篇名训诂

郭静 王明强

马莳,字元化,自号玄台子,明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马莳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经注证发微》九卷、《难经正义》九卷、《脉诀正义》(后两书俱见于《医藏目录》,今俱不存)。马莳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否定了王冰重新编次的《素问》二十四卷。同时他认为《灵枢经》前无注释,文字玄奥,阅读困难,所以他在太医院任职期间,对《素问》和《灵枢经》重新分卷并加以注释。马莳所注释《灵枢》分为九卷八十一篇,逐篇逐节加以注释,对各经腧穴部分的内容阐释非常详细,附有经络腧穴图解,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全注本,开《灵枢》注本之先河。

1 马莳医籍训诂的时代背景及其学术源承

在我国传统语言学上,宋元明时代的训诂成就并不大。宋代由于唯心主义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两宋学术几乎被其统治。大部分学者都追随二程朱陆,认为训诂是束缚主观想象的桎梏。宋人喜欢根据自己的体会,任意发挥,好逞新奇,摒弃古训,往往以己见臆说违背作者本意。到了明代,受理学的影响仍然很明显。因为宋元明学风的痼弊,使得这一时代训诂学发展几近停滞不前,训诂被视为玩物丧志之途。但于医籍训诂领域,虽亦受时代空疏学风的影响,仍能遵循汉、唐训诂的严谨传统,出现了一些训诂大家,如北宋学者林亿,其注释校勘医书成就卓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于训诂多有创见,马莳即是其中一员。

马莳医籍训诂的突出成就具体表现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上。《素问》在唐代有王冰注,《灵枢》在其之前无人注释,只有晋代的皇普谧以《针经》名之。这就导致后世各种医籍但凡引用《灵枢》,皆不云《灵枢》而说《针经》。但是“针经”二字,却仅见于本经首篇,虽然本经每篇必用其针,但是其所说的营卫腧穴,各经络病证,包罗万象,绝不局限于用针。马莳认为以《针经》之名无法代替《灵枢》,正如他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卷一中所说:“自后世易《灵枢》以《针经》之名,遂使后之学者视此书止为用针,弃而不习,以故医难入门,术难精诣,无以疗疾起危,深可痛惜。”[1]1由此可见,马莳全文注解《灵枢》,正在于扭转世人对《灵枢》的偏见。马莳在注解《素问》、《灵枢》时,经常引用《难经》的原文来帮助解释词义,例如在解释“间者并行,甚者独行”[2]149时,引用到“七传者死,间脏者生。”[3]143“七传者,传其所胜也,即此所谓甚也。间脏者,传其子也,即此所谓间也。”[2]149说明《难经》对马莳医籍训诂有一定的影响。

2 马莳医籍训诂的成就与特色

2.1 首创篇名注解

《素问》九卷,每卷分为九篇,共九九八十一篇。马莳对所注经文,几乎每篇的篇名之后都紧跟有一简明扼要的题解,开启了注释篇名的先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对指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颇有助益。如释《四气调神篇》云:“此篇应是岐伯所言,发前篇修道未尽之意。篇内以春夏秋冬四时异气,当有善养生长收藏之道,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皆调神之要道也,故名篇。凡言道者七。”[2]15言简意赅地提出此篇主旨,说明主要内容。又如《灵枢·营卫生会》马莳注:“论营卫所由生会,故名篇。《难经》将篇内与营俱行之营字下多一卫字,故后世不知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不分前后三焦,及不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之义,惜哉!”[1]159,他不仅解释了篇名,也提出了前人所注释的错误。

2.2 敢于指出前人错误注解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2]75,王冰将“气”解释为“卫气”。马莳认为此解不合理,他说道:“盖温之以气,以卫气为解,则补之以味,岂人身亦有味乎?然气为阳,故曰温;味为阴,故曰补。神圣之立身有法也如是。”[2]76如此解释“气”,倒是比王冰单独将其解释为“卫气”要合理的多。

2.3 理论联系实际

马莳在注解《生气通天论》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时,详细说道“人之阳胃必有二层,心气太过,土气亦有余,故胃乃作胀而反厚,不能纳受水谷,宜用清火收敛,如芩、连、乌梅之类。今人不识此证,以为饮食不进者,多是胃气已弱,仍用参、术等类,则胃邪亦增,饮食凡减,愈补愈胀,病终不愈矣。”[2]35不仅把苦伤心,母邪乘子,脾气不能濡泽,胃气反厚的因果关系详细解释,还联系临床,告诉世人,饮食不进不一定是胃气弱,更有可能是心气太过。又如《阴阳应象大论》中对于“壮火”和“少火”的解释:“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2]52如此解释“壮火”“少火”不仅没有沿袭旧人之说,反而紧密联系临床,并举例说明,让后人一目了然。

2.4 见解独特

如在《热病》中谈及对热病的治疗,“所谓五十九刺者”,马莳根据上下经文的推断,一一标明穴位的具体位置,并提出此五十九穴与《素问·水热穴论》篇所言的五十九穴不同,“要知彼之五十九穴所以刺水病,而此则刺热病,病有不同,故穴因以异”[1]194由此可知,马莳对于《灵枢》的注解已经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马莳精通针灸经脉理论,并长于实践,因此对四时取穴机理的注释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看法,这是他注解《灵枢经》的一大特色。如他对《灵枢·四时气第十九》篇“春取经……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输……冬取井荥”[1]166注释时说:“春取经之经,当作络,义见《素问·水热穴论》。春取络穴之血脉分肉间,如手太阴肺经列缺为络之类。夏取盛经孙络处分间。盛经者,如手阳明大肠经阳溪为经之类。孙络者,即《脉度篇》所谓‘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也。秋取各经之输穴,如手太阴肺经太渊为输之类。冬取井荥,取井以泻阳逆。则阴经当刺井穴,如手太阴肺经少商为井之类。取荥以实阳气。(则阳经当刺荥穴,如手阳明大肠经二间为荥之类。)”[1]166-167四时邪气侵犯人体时,邪气侵犯深浅必各有不同,这便造成了针刺选穴时便有井、荥、输、经、合的不同。

3 结语

马莳医籍训诂上承王冰,下启张志聪,对《内经》的注释发挥颇多,在注释篇名、分节注释、剖析医理、紧密联系临床等方面,见解独特。马莳善于针灸经脉,故对于《灵枢》的注解,远比《素问》注解水平要高。他的注本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尤其是对经脉、腧穴的注释,受到后世很大的推崇。汪昂在其《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里评价说:“《灵枢》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额颦眉,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4]2-3纵观全书,马莳的注释并不是完美的,比如有些地方反复注释,过分详细,给人重复多余的感觉。虽然马莳在训诂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他的杰出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当取其精华,这样才能在中医训诂道路上走得更远。

[1] 清·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王洪图,李砚青,点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 清·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 王玉兴.难经三家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43.

[4] 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3.

猜你喜欢
医籍篇名训诂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本刊1—6期篇名索引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从编辑角度谈科技论文篇名的拟定
3种医籍考对比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