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饮食文化看日本民族特点

2015-03-20 13:18刘红岩
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矛盾性民族日本

刘红岩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00)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从其变化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社会的发展。自古有云“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最基本而本能的行为表现,最先得到认知和解决的就是“食”,可见食是一切事物的基础,食物中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结构甚至是一种社会结构与认知事物的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

一、日本饮食种类繁多象征着日本文化的兼收并蓄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的饮食文化经历很多变化。从绳文的渔猎到弥生的农耕,从佛教文化传入带来的“精进料理”到平安时代的“本膳料理”,从镰仓武家的“怀石料理”到江户时代的“普茶料理”。日本对外来料理文化的热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在日本市场上能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从欧式糕点到速食面,从川菜水煮鱼到意大利披萨,从“天妇罗”到“寿喜烧”,从法式鹅肝到韩国烧烤,从肯德基、麦当劳到东南亚各国小吃,应有尽有[1]。日本不仅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并不断地接纳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同时把日本饮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日本不仅在饮食文化上如此,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从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日本的饮食结构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待外来的事物持有积极却不失机警的学习态度。

日本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混合体,他不只是停留在学习层面上,而是加入自己的发明创造,追求个性的发展,也正是应为如此,出现了机警带来的瑕疵。作为与中华民族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民族在汲取古老中华文化过程中有发展也有摈弃。例如:对于“杀身成仁”日本民族不乏“杀身”的勇气,但对“成仁”的理解是相当片面的。这种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战场上就成了“嗜杀”和凶残,对对手的残酷和对自己的残酷!但从总体上来看,日本应该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且能不失时机。在华夏文明主导世界的历史时期,日本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派遣大批的僧侣学者游学来到中国;在欧美文化盛行的历史时期,转而投入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跻身列强的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无疑与其强大的吸收消化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学习不只是停留在单一的层面,而是创造和发展,哪怕是一点点小的变化,也能变成自己的成就,这样的思维方式使日本电子科技力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二、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 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三、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民族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是受到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和佛教禁止杀生的理念影响,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自然环境差,畜牧业不发达,物以稀为贵,食用为数不多的牲畜就浪费了。佛曰:“同体大悲而禁止杀生”,日本民族却一直吃鱼,实质上吃鱼也是杀生,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日本民族思想中的矛盾性。不仅如此,在欧美文化的影响下得知食用牛肉的好处后,提倡食用牛肉,现实利益取代了原本的思想理念[2]。

从日本的历史发展来看,日本文明的开启首先接受的是佛教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思想,后期进行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接受欧美式文化。两种文化同时融入到日本的社会中,同时也就埋下了矛盾冲突的本质。所以说日本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民族,自信而又自卑、礼貌而又无礼、坚强而又脆弱。有本书《菊与刀》,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是讲述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菊”是日本皇族族徽,代表高雅柔和;“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争斗残忍。“菊与刀”恰恰象征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3]。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1]刘笑明. 日本国家概况[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95.

[2]武心波. 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7.

[3]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2.

猜你喜欢
矛盾性民族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我们的民族
探寻日本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黄金时代》日本版
多元民族
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