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台山珍稀野生动物褐马鸡栖息地保护方法研究

2015-03-20 20:25陈桂萍袁新利王美平
河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阳坡栖息地海拔

郑 斌,陈桂萍,袁新利,王美平,杜 娟,孙 磊,甄 伟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 蔚县 075700)

小五台山珍稀野生动物褐马鸡栖息地保护方法研究

郑斌,陈桂萍,袁新利,王美平,杜娟,孙磊,甄伟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 蔚县 075700)

通过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以褐马鸡为代表的重点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食物种类、环境要求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监测,掌握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以优化栖息环境,增加种群数量。

褐马鸡;栖息地;保护方法;小五台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世界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成体高约60cm,体长1~1.2m,体重5kg,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

褐马鸡分布于我国河北小五台山、山西、陕西及与小五台山毗邻的百花山的部分地区,其中河北小五台山地区是褐马鸡分布的最北界。褐马鸡形态特征明显,性情机警、好斗,行为敏捷、隐蔽,生物学习性、生长演替规律特殊,栖息地生境独特,所以其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小,对其进行全面研究难度较大。通过对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监测研究,掌握其生存规律,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措施,改善其生存环境,增加种群数量,具有现实意义。褐马鸡这一物种具有鸟类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多种研究价值。

1 野外监测概述

在保护区范围内,选定有代表性区域,采用人工观测法和红外相机野外自动监测法,对褐马鸡等重点珍稀野生动物进行监测研究获得了重要资料。

监测区域遍布整个保护区,保护区不同环境条件都设有监测区,共设样线4条,样地1块,安装红外相机30台。监测区域海拔范围在900~2700m之间。

2 生物学习性和行为特征

依据野外调查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通过分析和研究,基本掌握褐马鸡的基本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2.1栖息地环境条件

褐马鸡栖息环境为隐蔽性良好的山地森林,植物群落由乔、灌、草多层构成,郁闭度0.7以上,海拔处于951~2634m之间,有水源存在,乔木层主要以华北落叶松、油松、栎、桦、云杉、臭冷杉、椴树等树种构成,灌木层多以美蔷薇、六道木、木旬子、沙棘、虎榛子、绣线菊等为主,草本主要以石竹、防风、地榆、桔梗、线叶菊、铃兰、歪头菜、白头翁、沙参、霞草、龙牙草及禾本科植物构成。栖息地地被层较厚,由多年积累的枯枝落叶生成,地被层内生存着多种个体较小的生物体,土壤较疏松,多为褐土类。

2.2食物

因季节不同取食对象也不尽相同,春、夏多以植物的叶、花、根、蚂蚁卵及各种活动于地面的小动物、昆虫幼虫等为主,秋、冬多以植物果实及小动物为主。

2.3繁殖

3月下旬,褐马鸡占区配对,4月下旬筑巢,并开始产卵,于5月中旬,进入孵化阶段。卧巢孵化由雌鸡承担,卧巢时很少离巢活动,仅在取食和受到近距离干扰时才会离巢。6月上旬,幼雏陆续出壳,褐马鸡进入育雏阶段。

2.4年活动规律

褐马鸡在一年内大致分4个时期,即分群期、繁殖期、集群期和越冬期。褐马鸡所处时期不同其海拔位置也不同,分群期在3月上旬开始,因此时温度还较低,栖息地海拔较低,大多在950~1800m之间,所处位置多为阳坡、半阳坡。自3月底开始,随着气温回升,褐马鸡逐渐向高海拔地带转移,海拔位于1100~2300m之间,进入繁殖期。4月下旬,褐马鸡筑巢,并开始产卵;5月中旬,进入孵化阶段;6月上旬,幼雏陆续出壳,褐马鸡进入育雏阶段,此时大多处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内。7月上旬,幼雏长大,进入亚成体,褐马鸡开始了形成一个家系到两个家系直到多个家系的混群;褐马鸡的混群,标志着集群期的开始,其活动区域扩大并上移,褐马鸡栖息地大多在海拔2000m以上,处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灌丛中,郁闭度在0.7左右;此时正值盛夏季节,林内隐蔽度高,食物非常丰富,生活区域范围较大,多活动于阳坡,偶尔半阳坡、阴坡、半阴坡也有其活动踪迹,集群是褐马鸡的一个重要行为习性,它增强了褐马鸡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提高了生存能力,有利于种群的发展和延续。进入10月中旬,气温明显降低,当年的幼雏也长成了成体,褐马鸡逐渐向低海拔区域移动,至11月中旬活动范围基本固定,此时海拔大多处于海拔1000m左右地段,主要栖息于阳坡、半阳坡的地段,正始进入越冬期。

2.5日活动规律

褐马鸡在一天之内的活动规律因时期的不同,活动规律也不相同。褐马鸡在一天之中开始活动的时间较早,一般在天刚蒙蒙亮就从宿树上下来,进行展翅、取食及相互调嬉等,一天中取食时间最长,在近中午时分,取食满足后到有水的地方饮水,然后找隐蔽的地方进行午休,下午3时后又开始活动,黄昏前也是褐马鸡取食的集中时间,以备晚上之需。如果是在孵化期,除了必要的取食和饮水外,雌鸡主要以卧巢为主,雄鸡以巡视周边环境为主。黄昏时分,褐马鸡先后飞到栖树上准备过夜,上树过程相对比较集中,一棵树的侧枝上一般有多只褐马鸡栖宿,上树时,有飞上飞下多次现象。褐马鸡的叫声平时不多,声音也较平稳低沉,但在配对期叫声高亢,而且频率也高,以引起异性注意。另外褐马鸡有沙浴现象,在日照充足的天气,取食后在阳光相对多的沙地上进行沙浴,这是褐马鸡特殊的生理需求。

3 保护措施及方法

为确保褐马鸡在保护区正常生存的基础上,能增加种群数量,使种群越来越优化,栖息环境越来越优良,依据野外实地调查和监测,遵循褐马鸡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保护措施及方法如下。

3.1人工修复栖息环境,维护野生动物生存需求

对荒山、荒坡和受到破坏的地段,采用人工植苗或播种的方法进行恢复,使其尽快成林或成草,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隐蔽物和活动空间,以扩大栖息区域,促进其繁衍发展。

3.2全区实行封山育林,使环境得到自然修复

实行封山育林,杜绝一切人为干扰,是自然环境得到快速恢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大多野生动物的生物学习性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下进行的,警戒、机敏、怕扰是它们的本性,有的动物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后,永远不会再到此地栖息,所以自然恢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雨水充沛,3~5a的时间,植被就会得到恢复,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

3.3极端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满足野生动物的生存需求

在发生极端情况时,如暴雨、暴雪、大风、干旱、气温骤降、天敌等特殊年份,就需要人工补给食物、优化生存空间,以满足野生动物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3.4加强科研监测,为更好的保护野生动物提供准确数据

只有加强对野生动物的野外监测,掌握其生物学习性和生活规律,才能遵循野生动物自身需求,为其优化生存空间,扩大栖息面积,使其健康生存、繁衍,进而增加种群数量。

3.5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时掌握重点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

现代社会,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在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工作中也要融入高科技手段,更好的为自然保护事业服务。在重点区域安装摄像头,建立网络监测系统,将野生动物的野外活动情况实时传输到网络监测系统,通过现代设备在室内就能观察野生动物在野外的活动状态。

3.6对野生动物赖依生存的非生物因子实行监测,以便掌握自然条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通过对栖息地的水文和气象因子进行监测,随时掌握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变化,分析是否满足野生动物的正常生存需求,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野生动物正常需要。

Q959.725

A

1002-3356(2015)05-0028-02

2015-07-30

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小五台山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保护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4274205D。

猜你喜欢
阳坡栖息地海拔
高海拔的甘南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不同坡向 坡位对祁连圆柏生长的影响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冀西北阳坡硅藻土矿地质特征及应用前景
有关林线高低问题
高海拔地区电子设备散热分析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