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综述

2015-03-20 21:08陈少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大学生

潘 曦,陈少平

近三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综述

潘曦,陈少平

(福州大学 学生处,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文章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较之于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大陆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由于吸收了西方较完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步规范,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得到多方认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因此回顾我国近30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目前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发展特点

笔者搜集多方面资料发现,目前教育界、学术界对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的阶段及相应时间的界定还不是十分统一,总结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一部分学者将其分为五个阶段:(1)萌芽阶段:20世纪初以前;(2)探索阶段: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3)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4年;(4)普及阶段:1994年8月至2001年3月;(5)提高完善阶段:2001年3月至今。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2)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3)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4)推进、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在综合以上两种主流观点的基础上,笔者以时间轴为划分、以重大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80年代初——1984年

谈及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恢复高考(全世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由于特定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中断许久,在此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学科的发展都是处于一个混沌不明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个别现象,无法将其视为一个普遍观念纳入历史进程作为一个阶段进行研究——笔者按)。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我国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于1997年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春天。1977年的冬天,570万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1.2万人。可是,当时高校学生的身份、年龄、教育背景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同时由于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使得高校的师资资源、管理经验、教育理念都有着很大的缺失,加之当时改革开发而引起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不同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造成高校出现了许多学生精神、思想、心理层面引发的教育问题,导致高校教育中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学生思想、心理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最大压力[1](当时还未有心理教育的这一名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归属于学生思想管理的范畴——笔者按)。有一些高校教育者注意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辅导,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萌芽已经产生。1983年,燕国材教授率先提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这一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8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学者(如叶广俊、徐建成、骆伯巍、陈家麟、范慧琴、忻仁娥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发表一系列有关学术及调查报告,在教育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随后呼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且 “集中式”地见诸于各类媒体报端[2]。

这一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虽然混乱、但却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时代,高校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及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是“心理健康”这一专有名词在该阶段的后期才刚刚出现,教育界对其的定义和概念尚未明确,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属于萌芽状态[3]。

(二)起步、探索阶段:1984年至1990年

1984年,浙江省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中兼作班主任的心理学教师在校园张贴了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海报,标志着高校心理咨询历史的开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第一次出现在高校校园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高校终于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及专职人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后,1985年-1986年清华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陆续成立心理咨询室,教师开始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指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到1986年底,全国有30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展工作至今。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了“心育”的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84-1989年,大量留学人员回国,开始宣传由班华教授提出的“心育”概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同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这个会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198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 “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建立“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筹委会”(后改名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创办《高校心理咨询通讯》杂志。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咨询发展迅速,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更加注重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1989年4月,中国高校卫生保健研究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全国第二届高校卫生保健学术研讨会”,议会紧紧围绕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防治”这个主题展开。此次会议推动了高校医务界工作者积极投身参与大学生心理保健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国家政策层面,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颁布,第一次将心理精神层面作为学生教育的对象提出要求,可视为我国在政策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重视[5]。

在各个高校中,开始出现一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讲座,一些高校教师通过个别辅导、谈心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扰;一些心理学老师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老师开始义务、兼职地对进行学生初步的心理咨询活动,成立各类非官方的学术探讨组织进行小范围的交流。

这一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5-6]:

1.高校正式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2.一些先进高校陆续建立专门机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始有意识尝试进行高校间小范围的交流和探讨;而高校进行咨询的老师基本都是心理学老师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老师,且都是义务、兼职地进行,专业水平有限。

3.心理健康已经作为一种理念获得高校及国家教育主管单位的初步认可和接受。

4.这一时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及政策支持,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是这些工作为日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素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

(三)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至1994年

1990年,“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成立,同年在京召开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此次会议召开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个全国性组织成立,这次的会议召开让原本各自摸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和定期交流机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终于摆脱了独立探索的阶段,进入了交流、分享、发展的阶段,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6]。此后于1992年7月、1993年8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第1届、第2届学术年会,之后成为定期性会议。这种全国性专业组织和定期学术交流会议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发展的阶段,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终于正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和确认。相关学术组织的成立,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工作开展更加有组织性,心理学理论基础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可以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虽然此时的工作缺乏相关政策依据,且未形成规模,但是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始受到国家、政府主管单位的认可和重视,1992年,原国家教委制定并且下发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八项主要教育内容之一;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素质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国家陆续出台的指导性文件更加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再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一些先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交流、学习、探讨中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这一阶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全国性高校心理咨询专业组织的成立和定期交流机制,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终于摆脱了独立摸索的阶段,进入了交流、分享、发展的阶段。

2.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在政策上明确了心理健康及心理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地位和重要作用。

3.社会舆论及学术界开始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大量的关注和讨论,给予了极大的舆论和理论基础支持。

4.高校中大批德育人员加入心理咨询团队,开始出现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专门机构,建立了初级心理健康工作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了初步发展的时期。

(四)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1年

这一阶段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在两方面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很大程度的提升[8]:一是国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大量国家相关政策、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出台;二是教育界、学术界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得到了落实,开始切实的实施和开展。

首先在国家政策上,1994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司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首届高校心理咨询教育培训班,这是第一次由政府教育部门出面办班。此类教育培训班的创办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得到有力推进。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也是在这份文件中“心理健康教育”一词被第一次明确提出;次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6 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一次强调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育界、学术界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一项教育课科目都离不开长期理论基础的钻研,从1994年中央正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及专著每年都以增长趋势涌现,各地纷纷召开学术研讨会。90年代以来,一些高校先后承接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如1992年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主持的国家哲学社科“八五”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1993年马建青主持的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课题《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1994年清华大学樊富珉主持的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高校心理咨询与跨世纪人才培养》。这些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和保障和坚实的理论基础[9]。

最后,在国家纲领文件的指导下,在快速发展的理论基础的指引下,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扎实进行并落到实处,陆续成立本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21世纪初,我国高校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设立了心理中心(名称不一,有的称为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笔者按),提供专门心理服务的机构。

在这个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上的首次官方认可,“心理健康教育”一词被第一次明确提出;大量国家相关政策、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出台,正式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

2.各高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基本建立完成;大量专业人员进入此项领域,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规划化方面发展。

3.教育界、学术界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开始加强在此项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

4.此阶段在国家政策层面、学科理论研究层面、高校实践工作层面,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五)全面发展、总结提升的阶段:2001年至今

经过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了框架性的建设,从国家政策到理论研究到高校的具体实践都已步入正轨。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总结提升的阶段。

在国家政策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作为主管领导机构的工作范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3月1日,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被写进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为国家“十五计划”的组成部分。同时后续出台的政策文件不再是宽泛的、指导性的意见,而是具体的要求和措施,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02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原则、途径和方法、师资队伍以及组织领导和管理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基本要求[10-11]。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越来越细致、要求越来越严格、操作越来越规范,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另外,在学科建设方面,普通高校也相继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重点由理论研究落实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创新方式的实践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比较好的省市已经开始进行地区性独立的交流研究,基本都设立了地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会,并且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开展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活动。近10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活动蓬勃发展,课题研究形成热潮,如上海孙时进主持的 “团体心理辅导与应用研究”、浙江马建青、王东莉主持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研究”等,这些研究活动不再只注重理论、框架研究,而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教育实践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群体、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实践方式上都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12]。这些研究成果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研究工作进入了全面总结、提升的阶段。

同时,随着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不断宣传,许多大学生对所谓的相关心理问题也不再过度担忧,胡思乱想,危言耸听,而是积极收集并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各种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正确面对成长困惑,勇敢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得以全面展开。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访谈所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在“面”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不过在“面”上的普及还不足以涵盖近10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近10多年来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据笔者的调查,在刚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以心理咨询工作为主。然而在近几年,随着创新思想在高校工作中的影响,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研究向着更加注重实践的深入,结合新一代高校学生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都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新特点。以笔者所在FZ大学为例,围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整个五月,全校都会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形式涵盖电影、演讲、沙龙、心理趣味运动会、趣味问答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引发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组织和专职人员,同样以笔者所在的FZ大学为例,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参与人员也不仅限于专职人员,从学校领导、分管部门、学院领导、辅导员、班级干部、到学生社团组织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成了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为中心,覆盖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鉴于篇幅关系,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在近10多年的发展,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同,教育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普遍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渐渐跨越了高校、青少年的范畴,成为了整个社会共同践行的目标。2002年上半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推出心理咨询师职业人员的专业标准,要求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经过考核、评审,持上岗证后才能上岗,这预示着我国心理咨询呈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向。心理咨询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专业化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重视成效、提高质量的全面提升、总结阶段。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也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国内学者的观点,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角色定位不清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了三十多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存在形式略有不同,总结起来有三种:一是挂靠党政机关,如学生处、团委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二是挂靠在相关学院或教研室,可以借助并依托专业资源,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三是以较为独立的机构存在,这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特殊性为前提的设置。以上三种模式有其不同的工作特点,大部分本科院校是以第一种形式存在,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管理者还停留在应付各式各样的文件、上级检查和汇报中,并未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对教师来说,以行政模式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相关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等工作之余,还要承担大量行政事务,角色定位不清晰,是机关干部?还是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来说,咨询老师的身份容易使他们产生疑惑,到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咨询?

(二)队伍构成逐步改善,但人员配比和专业化程度不足

纵观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人员队伍状况,有以下2种类型:

1.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专职人员。这些人群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并承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心理咨询、组织并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工作。

院系思想政治辅导员、其他专职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等组成的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这些人群需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或获得由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参与日常咨询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学生队伍

班级心理保健员队伍。每个班级必须配备至少1名班级心理保健员,上岗前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在后续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技巧,在学校和学院心理机构指导下开展朋辈咨询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心理社团。社团成员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组织和开展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这支队伍的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以5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教师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数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咨询需求。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1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家,而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我国现阶段还未达到该标准。人员数量上的不足加上这支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角色定位不清晰、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专业的督导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工作内容及形式丰富,但实效有待提高

1.课堂教学。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选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课外活动。以节假日为契机,通过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举办名家讲座、举行心理沙龙、发行心理刊物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日常咨询。通过面谈、网络、电话、信件等多种心理咨询形式,将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达到缓解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效果。

2011年,《教育部公办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颁布以来,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但因各地发展水平不同,课程的形式、内容、学时、受众对象、使用教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时间设置在大一下,使得很多大一新生不能在入校初期就获得实用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适技巧;有些学校仅仅将原有的公共课中分出几个学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学生无法获得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还有些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心理健康课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学生无法真正从中获益。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很多高校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模式,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四)设施保障基本配备,但校际差异明显,可持续发展不足

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师资培训、队伍建设等。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预约室、等候室、测量室、宣泄室、咨询室、治疗室、团体活动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同,各高校在专项经费和场地设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因为经费不足,教师无法得到相应的培训和提高,长时间闭门造车,不仅无法提高工作水平,反而加重了自身的职业倦怠;有些高校因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目前仍然采用纸质问卷的心理普查形式,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三、对策

(一)深化认识,健全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高校管理者要将国家政策、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切实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任务,更是学校所有部门要围绕和服务的中心,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都应接受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问题都要有所了解,为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应义不容辞。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与人格障碍有关,健康人格的形成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心理工作领域,家庭疗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如果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出现了心理问题,那么就要从整个家庭入手,来探求答案,分析并解决问题。社会上也涌现出一些企业机构和组织将公益团训活动引入校园,让在校学生有机会更多的了解、接触社会,从自身出发,不断调整、提高适应社会的技巧,而社会对学生能够采取更加包容更加接纳的态度,为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打下良好基石。

(二)完善体系,提升质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1.队伍建设专业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关键。面对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高校要加大引进力度,严格用人标准,优先录取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队伍的力量,共同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

第一,要加强对专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督导,明确角色定位,理清职责职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素养,努力成为一支合格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二,兼职心理咨询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能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干预和转介。此外,加强对学校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三,阶段性地对学生心理保健员和社团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工作交流反馈会,及时了解学生当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

2.课程体系合理化

课堂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学生的培养计划,贯穿四年大学生活。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如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处于迷茫期,要侧重介绍适应期的具体表现和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大二、大三的学生在人际和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较多,这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困惑;大四则应倾向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升学和就业的冲突以及就业焦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职业方向。同时,还应注意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形式,广泛采用视频、讲座、团训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形成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校园活动常态化

作为课堂延伸的校园活动要避免形式化,利用“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各种节假日为契机,通过广播、报纸、宣传栏、网站、微博、QQ等多种媒介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切实有效地提高在校学生心理素质”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活动的开展必须常态化、系统化、全面化。还可以经常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整合,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共同努力。

4.硬件建设持续化

经费、场地、仪器等都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要的硬件设施,各高校管理工作者要认真领会中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精神,充分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每年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款专用,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逐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充足的场地支持,不同场所的功能要有所区分,以便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形式的开展需求。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艰巨性,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短期行为。同时,也可以争取校外社会企业、校友以及个人的支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5-63,72.

[2]丁园园,姚本先.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3):32-35.

[3]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40.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35-39,68.

[5]裴学进.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6):12-14.

[6]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5-28.

[7]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0-32.

[8]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2-24.

[9]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16-19.

[10]仰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20-22.

[11]夏雯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简史[J].高校讲坛,2012(1):16-17.

[12] 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11-14.

(责任编辑:华伟平)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10-0059-08

收稿日期:2015-05-1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JB12003S)。

作者简介:潘曦(1981-),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Last 3 Decades: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PAN Xi,CHEN Shaoping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Abstract:Since the 1980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ountry,hence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 years.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China,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and its importa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This paper first has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then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lastl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