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流动儿童焦虑情绪的干预

2015-03-27 01:20王体宾孔德荣邵玉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流动

李 峥 王体宾 孔德荣 邵玉单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450006 E-mail:wangtibin0511@163.com △通讯作者 E-mail:kdr832@163.com

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是指年龄在6~14岁之间,在农村出生,户籍在农村,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有调查[2]显示,在2005年,我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占到全部流动人口总数的12.45%,约1834万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3]显示,流动人口已达2.61亿,其中流动儿童约3千万。

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因家庭的流动而发生变化,使得他们不得不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转而面临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产生出许多适应性需求。相较于流动儿童自身的需求,周围新环境所提供的供给往往是不足,甚至是匮乏的,使得许多流动儿童产生了适应性困难,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4]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分离性焦虑因子较高。

有一项追踪研究[5]发现,在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流动儿童已然产生的各种消极评价将会延续,心理状况始终差于本地儿童。结合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6]的方法,以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重建认知模式和行为训练为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营造出温暖、支持、信任的团队氛围,使得流动儿童重新认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和新环境的关系,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好好利用环境支持功能,从而达到降低其焦虑情绪,重塑健康心理的目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考虑到年龄较小的儿童,理解能力可能会有影响,故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8~14岁流动儿童。选取郑州市中原区和二七区的620名中小学生,发放问卷620份,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筛选出443份有效问卷,均为汉族。其中流动儿童236份,郑州市儿童207份。从236份流动儿童问卷中挑选出56名焦虑评分高的学生,其中26人自愿参加此次团体辅导,30人因时间安排或个人原因拒绝参加。将参加团体辅导的作为研究组,不接受心理干预的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共计26人,其中男生16人(61.5%),女生10人(38.5%),受试平均年龄为(11.35±2.37)岁,随父母来郑州者为24例(92.3%),来郑州居住时间平均为(18.3±10.2)月。

对照组:共计30人,其中男生19人(63.3%),女生11人(36.7%)。受试平均年龄(10.61±2.49)岁,随父母来郑州者29例(96.7%),来郑州居住时间平均为(20.4±9.7)月。

两组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是否随父/母来郑州,来郑州居住的时间。

1.2.2 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7]由Birmaher 1997年编制,共设41个条目,按(0~2)3级评分,分为以下5个因子: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和学校恐怖。我国于2002年修订国内城市常模,信度和效度较好,该量表适用年龄为7~16岁。本研究由测评医师统一指导语下,受试者自行填写该量表。

1.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8]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4级评分,0~3分别代表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该量表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积极维度包含条目1~12,最低0分,最高36分,消极条目最高24分,反映受试者不同应对方式特征。

所有受试者在研究前及结束时均接受SCARED、SCSQ测查。

1.2.4 干预 研究组接受共计8次团体辅导干预训练,每周1次,每次2个小时。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处于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团体干预的主要内容是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不合理认知的驳斥,学会自我调适、与环境和谐相处。①团体干预前的准备阶段:a.两名治疗师一起单独会见每一位受试者2次,每次30分钟;b.个别会谈的目的在于与成员建立一种治疗同盟关系,并与受试者共同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团体干预第一阶段:第1次治疗为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心灵相约。通过大家共同参与游戏,让研究组的组员尽快彼此熟悉,建立起初步信任;③团体干预第二阶段:第2~7次治疗为第二阶段,主要内容为:系列主题活动。包括6次活动,每次1个主题,主要从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改变不合理认知,自我调适,与环境和谐共处等6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练习;④团体干预第三阶段:第8次治疗第三阶段,主要内容为:感恩生活,轻松自我。

1.3 统计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数据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研究前后两组的SCARED评分比较

由表1可看出,干预前两组流动儿童在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和学校恐怖因子方面的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只是在社交恐怖因子分上,对照组略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经过8次团体辅导干预后,广泛性焦虑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两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2 研究前后两组在应对方式上的比较

由表2可看出,团体辅导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方式上,没有差异。研究组经过8次团体辅导干预后,积极应对方式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研究组得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前后两组的SCARED评分比较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在应对方式上的比较

3 讨 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统计显示,每10个流动人口中,就有1~2个是儿童。社会流动使儿童有机会接触多元文化,开拓视野,但与此同时,这一过程对流动儿童自身造成的影响是多重的、复杂的[9-10]。

近年来,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查阅既往研究资料可知,目前人们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情绪、孤独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同伴关系、应对方式、自尊、父母养育方式等[11]方面。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影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在于外界是否给予他们相对公平的待遇,这是受当地经济、文化水平影响、短期内较难改善的硬条件。而内部因素则在于流动儿童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和接纳程度,与儿童自身的性格、应对方式有较大关系。这个过程既是一个环境引导的过程,也是流动儿童继续社会化的过程[12]。

研究显示,相较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13]明显较低,而焦虑、抑郁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容易出现。而他们这些情绪方面的问题,往往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14]、学业的正常进行等方面。反过来,不良的人际交往,受挫的学习进程又会进一步加剧流动儿童的不良情绪。

本研究筛选出流动儿童中焦虑情绪较高的儿童,按照自愿原则,对其中一部分儿童进行为期8周,共计8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治疗初期,治疗师和团体成员、团体成员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使团队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随着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团队成员基本上都能够向大家敞开心扉,畅谈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从相处中体验自己的内心,学会理解、包容,接受别人、接纳自己。结果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流动儿童的焦虑分总体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在躯体化及分离性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焦虑情绪的缓解,流动儿童的消极应对方式明显降低,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周围的环境。从学校老师观察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干预的流动儿童较前更加活泼、上课时的表现也更加积极、踊跃,同时与同学的沟通也明显增多。

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有效改善流动儿童的焦虑情绪,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应对新环境,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流动儿童在新环境里首先面临的就是小伙伴的关系问题,在团体里,相似的经历,共同参与过程,能使他们彼此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同时,团体辅导为流动儿童营造出温暖、支持、理解的氛围,使他们在团队中能体验到较强的归属感。其次团体辅导围绕流动儿童焦虑情绪产生、发展的认知、行为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设计了一系列与其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主题活动,能全方位调动起儿童的参与性。最后,结合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我们在团体辅导中,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启发、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我,暴露自我,从他人的积极反应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支持和尊重,慢慢改善自己的不良认知,减轻焦虑情绪,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笔者认为,团体心理干预是能改善流动儿童的焦虑情绪,提高其积极应对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

[1]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6(4):122-124

[2]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30(6):23-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2

[4]付慧鹏,霍军,李峥,等.流动儿童情绪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6(16):10-11

[5]张巧玲,张曼华,来源,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33-1336

[6]田捷.团体辅导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干预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66-68

[7]王凯,苏林雁,朱焱.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70-272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郑信军,岑国桢.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14(11):89-95

[10]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3):695-697

[11]谢文标.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1-2010年)的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6(88):80-84

[12]张华君.流动儿童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建议[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13]张洪菊,崔万秋.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29(4):37-38

[14]赵芳.需求与回应: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再研究[J].社会工作,2012,25(11):14-18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流动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流动的光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