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演讲教学方式探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视角

2015-03-27 23:18于泉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班同学马克思主义教学方式

于泉蛟,孔 英

(大连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大连 116044)



高校思政课演讲教学方式探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视角

于泉蛟,孔 英

(大连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大连 116044)

思政课教学方式关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采用演讲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而且,通过演讲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自身思想理论素养的目的。

思政课;教学方式;演讲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指向性和阶级性,尤其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其意识形态性、理论性、指向性、抽象性更强,这也注定了这门课程的讲授对于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较深的理论功底,更需要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否则,这门课程很难达到“入脑、入心、入行”,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马原》课实际教学过程中,经过逐步地试验、完善,探索出了演讲这一教学方式,对《马原》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演讲这一教学方式的界定

这里所谓的演讲,主要是指学生的演讲,是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自身的经历、经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等,在《马原》课堂中,以听课、读书、学习为基础,以演讲的形式来展现的一种表达方式。演讲时要突出两点:一是从内容上来讲,学生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某一问题,或者说是某一问题、事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演讲不能跑题,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指向,这是对学生演讲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二是从形式上来讲,它不是普通形式上的报告会、交流会。而是以合理、恰当、有渲染力的演讲形式来表现,要求参与演讲的学生,既展现自我、证明自我,又要在全体学生中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这一点与当年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演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即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锤炼学生的理性思考。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一演讲教学方式并不是单独拿出某一节课来做,更不是专门集中式的开展,而是融于日常的教学进程之中。在《马原》课开展的一个完整学期之内,在具体的教学展开之中,演讲这一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应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的后三分之二的教学过程中。原因在于,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不是很熟悉,也没有掌握到一定的深度,对于教师要求的演讲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在头三分子一的教学过程中,边授课、边说明演讲这一要求。同时,演讲也不要在课程末尾去做,因为临近期末考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安排的:在完整的一堂课(一般高校都设置在一个半小时)中,演讲设置在后15分钟,而且一般情况下,要有两个学生演讲,各5分钟的时间,整个15分钟的中间和末尾各留给教师2-3分钟的点评时间。

这样设置的依据是:首先,设置在整堂课的后15分钟,可以最后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之前主要用于教师的理论讲授。因为课程刚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等到快要下课时,学生一般会出现注意力松散等情况。尤其是对于理论性质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做到从头至尾都集中,很难坚持到整堂课程结束。因此,在课程末尾开展演讲效果要好。其次,选取两名学生演讲,一来有对比、有竞争,二来可减轻一个人演讲时的紧张感,而且两个人演讲,会出现两个主题内容,全班学生听起来也较为感兴趣。如果演讲人数超过两个,就会造成较多占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时间,影响教师的理论授课,同时也有可能会带来全班整体的混乱。笔者通过多次试验,得出两个人演讲效果更佳。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做适当的调整。最后,演讲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要求演讲的同学以最精炼、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集中展现某一特定、细小的内容,5分钟的时间足以。如果时间过短,学生可能驾驭不好;如果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太啰嗦、太冗长。

二、演讲这一教学方式的具体开展

(一)前期准备 从《马原》课程的第一堂课开始,教师要做到边授课、边阐释、边说明演讲这一活动。这主要集中在前三分之一的课程进程中。一方面是向学生说明如上文所界定的演讲这一活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深刻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应用这一思想理论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下深刻的理论烙印,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面对全班同学上台演讲,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很紧张,尤其是第一个上台演讲的同学害怕会出现问题,担心同学笑话。这时,就需要教师多多激发鼓励,进一步阐释演讲的要求。对于第一个报名演讲的同学,教师可以个别辅导,询问学生担心的问题,看看演讲的内容是否贴切,告诉学生如何面对全班同学,包括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等。教师也可以干脆把这一演讲任务指定给学委、班长去做,硬性的去要求,待他们准备到一定程度时,再予以悉心的指导,实际上,效果也是不错的。总之,把第一个上台演讲的学生指导好,在全班树立一个榜样,就能激发其他学生参与演讲的积极性。令人十分欣喜的是,在第一个演讲学生取得成功之后,有许多学生前来报名,主动与教师探讨,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

(二)演讲过程的管理 在一堂课进行的末尾十五分钟,由教师的理论讲授转为学生的演讲,两个学生演讲的时间和教师的点评仅仅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要保证演讲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

此时老师既是主持人又是忠实的听众。当老师宣布演讲活动正式开始时,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听演讲,请全班同学鼓掌欢迎演讲同学上台,一方面是对参与演讲同学的鼓励,对其勇于演讲的精神和行为予以肯定、表扬;另一方面是通过鼓掌渲染气氛,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演讲的同学身上。当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则自动转到一旁,观察演讲学生对演讲所做的准备情况,如果出现偶发问题,比如打不开PPT,或者是听筒离演讲学生过远,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和调整,使演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开始演讲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演讲,并做好相关记录,如演讲的题目及精彩之处以及不足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维持好全班秩序。当学生演讲完之后,教师要提示全班学生再次鼓掌(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自发鼓掌),这时教师要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对学生的演讲予以点评。教师的点评是演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点评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尤其要对演讲同学提出的主要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肯定演讲的精彩之处,比如某某同学的演讲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能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能与同学互动等等,当然,也应较为委婉的指出演讲的不足,比如“如果声音再宏亮些、语言再精炼些、语调做到抑扬顿挫,演讲时环视全班学生会更好” 等等。

从历年来学生做演讲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演讲的选题大都集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历史、国家大事、前沿热点问题等,比如“如何运用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处理学习与爱情、理想与现实、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中日之间钓鱼岛争夺所体现出来的矛盾辩证法,《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故事人物所体现的人生观、历史观、矛盾观,日常生活开销、商场讲价还价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中国梦的哲学智慧”等等,新一代的大学生的理论视域十分开阔,只要老师提供必要的平台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指导,就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阐释现实问题。下面试举一例:

学生演讲题目:《三国演义》所体现出来的唯物史观。

该同学首先问全班同学:“在三国人物中,你们是喜欢刘备,还是喜欢曹操?”绝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是刘备,仅有极少数学生的回答是曹操。这时该同学应着全班同学的回答说:“我看出来了,绝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刘备,因为刘备主张仁,以仁待人,以仁治国,而曹操则十分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大家一般都不喜欢曹操。但是,同学们,这仅仅是我们以道德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人物,而要想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揭示历史人物的本真面目。大家知道,当时汉末,群雄并起,汉朝已经奄奄一息,其灭亡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曹操这时统一北方,在北方屯田,使中国北方获得了空前的统一和稳定,同时还发动赤壁之战,试图统一全中国,虽然失败了,但是曹操的所作所为是力图结束割据状态,使中国统一、稳定,而统一、稳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主流,唯有统一、稳定,中国百姓的生活才能安定,社会的生产力才能提高,整个社会才能繁荣昌盛。所以,从唯物史观评判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曹操是有着很大的历史功绩的。相比之下,刘备还去维系苟延残喘的汉朝,则有些逆历史潮流而动,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社会历史的统一、稳定。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人物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应该仅仅从道德的好坏去评价历史人物。”

以上仅是一位同学演讲的概要。该同学演讲之后,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都被该同学独到的见解所折服。老师是这样点评的:同学们,某某同学的演讲十分深刻、十分有说服力,以问题为导向,以唯物史观的视角,从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维护了中国社会统一、稳定的主流的角度,评价了曹操在三国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作用。可以看出,该同学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要义,能够有机地把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评价三国人物之中,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讲,我们再一次鼓掌表示肯定。(鼓掌之后)但是,老师还要点出该演讲的不足,如果能够进一步揭示封建社会这些割据势力所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因此也就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会更加锦上添花。

三、演讲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究竟这一演讲式的教学方式有没有良好的效果,是否真正达到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马原》课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对许多同学的交谈中得到了验证。学生们纷纷表示:演讲这一教学方式是十分有价值、有意义的。首先,演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整堂课中都是老师从头至尾的理论讲授,任何学生有再高的理论兴趣,也很难做到整堂课从头至尾的倾听。同时,也避免了快要下课时班级整体的骚动与混乱。其次,演讲确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绝大部分演讲学生所选的主题、内容,都是同学们十分关注,十分感兴趣的,与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加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进行学理式的阐释、说明,使学生获得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和看法。有时,学生的演讲观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反对的声音,这时,无论是对取得共识的演讲,还是发生了争论的演讲,都需教师予以进一步地点评和分析,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阐释和说明。这不仅是对学生演讲的一个点评、总结,而且,也通过学生的演讲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是对理论讲授的必要补充。最后,演讲确实给了大学生一个展现自我、证明自我的平台。许多演讲的学生表示,参与演讲不仅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证实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也提高了。另外,没有参与演讲的学生,通过别人的演讲,找到了自身与演讲学生的差距,纷纷表示要参与演讲活动。总之,通过演讲这一教学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思政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演讲教学方式,是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付友华

D412.62

A

1003-8078(2015)01-0106-03

2014-09-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1.27

于泉蛟(1980-),男,吉林柳河人,大连医科大学讲师,博士;孔英(1970-),女,吉林松原人,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教授,博士。

2013年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DYLX13041;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G12ZXY24。

猜你喜欢
全班同学马克思主义教学方式
你试试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吓哭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我们的相册
写在马路上的口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