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

2015-03-29 05:07张武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变迁比重产业结构

□文/张武强 刘 健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安徽·蚌埠)

一、引言

经典产业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威廉·配第从产业结构视角来解释国家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配第-克拉克定律告诉我们,收入变动将会影响人口流动趋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西蒙·库兹涅茨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变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源,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但是,如何解释低收入国家的高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升级与收入水平增长之间步调一致吗?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7,485美元,印度为1,671美元,中国是其4倍多,但是对比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现:2014年中国三次产业比重依次是:9.2%∶42.7%∶48.1%,印度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依次是:19.1%∶28.3%∶52.6%,如果从产业结构视角比较分析,印度第三产业比重高于中国,但人均收入不到中国的25%,我们困惑于印度这种高产业结构低收入水平产生背景和根源,显然这无法用产业结构与人均收入之间关联理论解释。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并不完全取决于一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政府干预可以改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获得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如二战后崛起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是两种常用的手段。直接干预是政府直接投资或发展目标性产业,通过引导要素流入改变要素禀赋结构,达到支持部门、行业扩张的目的。间接干预主要是通过扶持性政策、金融支持和配套政策来选择性发展和支持特定部门或行业。

政府通过调整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来引导资源和要素流动趋势,对不同产业的产出水平产生替代效应,从而改变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回顾中国公共支出变化历程,政府公共支出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1.1%,1996年开始稳固上升,截止到2014年上升到25.1%,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大致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而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1978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是:27.9%、47.6%、24.5%。事实上,1996~2014年也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96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9.4%、47.0%、33.6%,而2014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所占比重分别为:9.2%∶42.7%∶48.1%。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都出现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大幅度地上升。所以,研究政府支出规模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必须从新的理论视角来进行深入分析,才会得到与实际更加一致的结论。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政府支出规模影响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积累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其政府公共支出与产业结构之间关联的理论基础,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文献综述

政府公共支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可,尤其是能源、交通和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对于发展中国家初期的资本积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观角度来分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变迁的根源,尤其是关注公共支出、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现阶段,对于政府支出规模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成果如下:部分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目标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来引导特定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合理产业结构(林毅夫等,2003;刘伟,2002;苏东水,2010)。部分学者认为完善制度体系(Mohammad AminandAadityaMattoo,2006),政府规模和法律环境(汪德华等,2007),宏观经济环境(郭小东,2009),对外贸易和市场的发育程度(张斌,2011)等因素决定着一国的产业结构。部分研究关注公共支出规模和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其结论是认为公共支出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蔡建明,2006;郭小东,2009;张斌,2011;石奇,2012)。部分研究把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功能与性质分类,把公共支出划分为生产性公共支出和非生产性公共支出,分别检验这两类支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胡永刚、郭新强,2012;姜丽,2012;贺俊、吴照,2013)。

研究政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研究是从宏观视角,围绕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分析,部分研究从政府公共支出功能视角研究得出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导向作用。鲜有文献研究公共支出、生产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变迁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阐述了政府支出规模、要素流动趋势与积累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政府通过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趋势,改变不同产业之间的要素禀赋结构,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出水平发生变化,不同产业间的产出水平产生替代效应,促进部分产业收缩或扩张,同时改变产业结构的比重。本文通过上述研究来解释中国的高收入、低结构现象。从政府支出规模、生产要素积累与产业结构的内在作用机制这一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印度”的这个难释之谜。本文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体系形成的初始因素是要素禀赋和积累能力,但绝不代表政府的作用可以忽视,通过政府之手来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路径的案例不在少数,尤其是当政府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公共支出将会对产业结构变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支出、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内在机理分析

(一)公共支出与要素积累。政府支出怎样影响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流动和积累,并推动产业结构变迁?一般情形下,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政府支出按照职能划分主要包括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总的来说,政府支出可以通过其支出规模与结构影响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流动和积累,改变产业之间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配置比例,影响部门和行业的产出水平,从而引起不同产业收缩与扩张、产业结构之间相互替代与变迁。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干预要素流动来改变要素流向,从而影响不同部门或行业的资源禀赋。建国初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是典型的政府干预要素流动来影响三次产业结构。

从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公共支出会产生以下三种效应:一是创造效应。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与收入方式干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影响其经济运行轨迹,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能源设施的建设来引导要素流动,可以增加社会固定资本存量;二是溢出效应。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展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为产业集聚提供空间。基础设施行业扩张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附大量的劳动力,从而降低失业率水平。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三是替代效应。一般来讲,政府支出偏向又可以通过产业非均衡发展影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的积累,这将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对于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进器,那么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支出必然会出现偏向,从工业化初期的纺织、食品为代表的轻工业;工业化中期的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工业化后期的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主导行业和支柱产业吸附的生产要素比重高于配套产业或附属产业。

(二)公共支出与产业结构变迁。关于公共支出对于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替代效应。政府支出结构差异产生的替代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政府通常是有所作为的,选择性支持幼稚产业、先导产业的成长,减少夕阳产业、衰退产业的支出力度,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和规划来支持重点扶持产业,政府财政政策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政府还可以通过投资与高效率的生产部门,引导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和行业流入高效率部门和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二是“挤出效应”。政府支出会对私人资本投资产生影响,尤其是政府进行大量公共投资会影响私人企业投资成本和收益,改变其投资预期,结果是挤占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机会,这就是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因而政府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是判断其投资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政府通过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改变市场要素的流向,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生产要素积累产生影响,行业的要素积累制约着产业扩张和收缩,产业规模变化引致产业结构的变迁。

[1]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03.12.

[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2.5.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石奇,孔群喜.动态效率、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结构效应[J].经济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变迁比重产业结构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清潩河的变迁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