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地理课堂 培养地理素养

2015-03-30 10:59肖萍
地理教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芋头生活课堂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可见地理蕴藏的内容博大精深。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也与地理密切相关。但平时地理课堂教学往往与生活脱节,学生面对无处不在的地理现象无动于衷,更谈不上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此地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撰写地理小论文,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一、突破教材,敢于创新

教材在编写时,将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认知逻辑整合成某章或某节内容,以便于建立学习的认知结构。这就会导致过于重视用规范的科学语言阐述地理事物,知识点堆砌,学生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被学生称为是较好的催眠剂。那怎么让人读之有味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源于教材,又敢于创新突破教材,好比一个人站在一个圆点跳起舞来。

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通过两幅地理景观图片的对比,从认识不同地区农业活动的差异,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但是陌生的案例以及专业的术语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农业对大部分城市学生来讲很遥远,所以他们不能准确捕捉图片里的地理信息,更不能总结出地理术语的概念特征。但可以学生喜爱观看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案例,“舌尖上的中国”最后一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一段是来到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根据这段视频,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

1.兴化的芋头为什么受欢迎,有什么特点?

2.老夏扩大了芋头的种植面积,为什么?

3.甘肃的老张也想种芋头,你觉得可行吗?

4.通过上面2、3两个问题,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尝试总结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这种创新既给了学生鲜活、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培养地理视角。

二、联系时事,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课本知识不能局限于过去,应当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适时适当地引入时事材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蕴含着许多地理信息,教师要善于引进社会上的新事件、新现象,并在比较鉴别之后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中新网阿克陶5月15日电 (记者 朱景朝) 15日,记者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政府了解到,近日,该县境内的公格尔九别峰发生冰川移动,造成当地1.5万亩草场消失,70户牧民房屋受损。

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同时也引发社会对冰川的关注。教师可以把这则新闻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一系列问题:“冰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冰川为什么会移动?你能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问题吗?”这时,绝大部分学生会反应积极,并翻看书本认真思考。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作为新课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感染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还原生活,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师简单的说教不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但生活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贴近生活实际,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因而在教学中把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更能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自发感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功能区时,投影无锡城市图(图略),提出以下问题。

1.上面图中所示的是无锡市崇安区、滨湖区、南长区,请说出画圈的区域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

2.在这些功能区之间,是否有明显的界线?试举例验证你的答案。(学生看图讨论回答)

3.你觉得无锡各功能区分布合理吗?理由是什么?

4.2014年,无锡朝着现代化城市目标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请你举出相关实例。这里呈现的是2015年无锡城市规划图,你觉得规划中哪些亮点更值得肯定和期待?说出理由。

“生活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具有实用性,这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的捷径。

四、地理调查,专题研究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书面文字和口头表达上,纵然教师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学生学习认真主动,但对于地理学习本身而言,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地理野外考察是学生喜爱的地理科普活动,也是进行科普教育的一种较好方法。科普教育是总体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加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其在科学领域中的发现能力、创新意识,使其萌发揭开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无锡,阳春三月,万亩桃花漫山遍野,竞相怒放,争奇斗艳,绚丽多姿,把古老的阳山点缀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大家还不知道阳山为华东地区的火山岩山。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可以把学生带到阳山进行实地考察。以下是学生考察回来后写的心得体会。

同学们观察力和好奇心很强,一到洞中,就有同学拿地质锤敲打洞壁采集岩石标本。无奈岩石过于坚硬,虽然敲的碎屑横飞,却没有敲下有价值的岩石标本。有同学就问:“怎么洞壁上有很多裂隙,却敲不下来什么石头标本呢?”还有同学发现地上有很多碎屑岩石,于是又问:“地上这些碎屑岩石是哪儿来的?为什么有的地方堆的较高,有的地方却很少呢?”老师解释说:“地上这些碎屑应该是洞顶岩石被风化侵蚀掉落下来的,至于掉落的多少跟差异侵蚀有关。这么坚硬的石头被大自然这双无形的“手”经过千万年敲打,都可以打碎,看来大自然的力量比我们人类的力量大多了。人类在自然的面前永远是渺小的。”又有细心的同学观察到岩壁中有很多粒状的“夹心”,老师说这叫杏仁体,这是喷出型岩浆岩特有的现象。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了解到:这是因为火山喷发时,灼热的岩浆饱含大量挥发性气体喷出地表,由于熔点不同,岩浆物质中熔点高的瞬间遇冷凝结成固体,而此时呈液态的熔点较低的物质则填充进前者冷却时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空洞里,并随后冷却凝固,形成了所谓的“杏仁体”。

让地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虽然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会让学生收获良多,这也是学习地理的正确途径。

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进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理,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可喜的是,当课堂与生活接轨后,一些学生不仅积极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甚至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如学生冷哲写出了“天坑探秘——论‘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朋友或恶魔——双面龙卷风”等非常有见地的文章。

猜你喜欢
芋头生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香糯芋头花样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秋食芋头正当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盛夏须防芋头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