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教学中教师学科素养的缺失

2015-03-30 15:48陈鹏飞
地理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台湾省工业区领土

摘要: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本文在分析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地图载体、教材处理、地理视角等三方面入手,探讨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缺失的问题。

一、问题教学有问题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但在问题设计方面缺少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也缺乏有效提问的技能。在问题教学中,提问过多和碎问、碎答是经常出现的教学现象。大多数问题属于一般陈述性知识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很少,缺乏应有的思维含量,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式的追问更是鲜见。学生在课堂上疲于应对简单的问题,而缺少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时间。巧设问题、灵活多变、深层对话是问题教学应达到的境界,而不应是滥问、碎问、逼问,让学生疲于应答、少于静思、浅于表述。要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避免由问题教学产生的教学问题。

如:有位教师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时,有些问题“疑似”政治性错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岛屿,日本偏偏看上钓鱼岛?中国那么大,外国列强为什么偏偏看中台湾?是不会看上阜阳的吧?有些地理现象的成因问题,不符合初中地理课标要求,教师分析评价也有误导之嫌。如:为什么台湾有“东南盐库”之称?学生回答:是因为台湾周围海洋面积广阔,气温高,教师仅用“非常好”评价了事。有些问题太过宽泛和笼统:为什么台湾资源丰富?这样的问题就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地图载体不充分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特有属性。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载体和工具,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但有些地理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是讲得滔滔不绝、板书完整系统、多媒体华丽闪现,唯独缺乏凸显地图作为地理信息载体与教学工具功能的意识和行为。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地图和文字缺少有机联系,对地图的阅读分析肤浅,指导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欠缺。

如:有位教师在人教版八年级“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美丽富饶的宝岛”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一一罗列出台湾的各种美称:“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等,但就是没有运用教科书中“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台湾省”“台湾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等地图,来分析台湾重要物产的分布及其富饶原因。这样的地理课既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也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教学的特有品味。实际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三、教材处理捉襟见肘

根据教学目标对可得到的材料进行编选、研究和分析是教学设计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材料,是教学内容各种形式的载体。教材包括基本教材—教科书以及各种辅助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中介,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设计课堂教学、制订教学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但有些老师处理教材时,要么是对教科书严格COPY,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是盲目增添,喧宾夺主,干支不明;要么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是繁难偏旧,偏离认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台湾省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人教版教科书中“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内容由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以及图表系统构成,正文、活动和图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部分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以及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原因。呈现的地图是“台湾省”图(地形图)。第二部分是“美丽富饶的宝岛”,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丰富的物产。物产丰富与其自然条件优越有着直接联系,教科书中先介绍了台湾的主要物产,然后通过活动问题分析物产丰富的自然原因。呈现的图像有“台湾风光”“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台湾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第三部分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介绍台湾经济如何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经济到以出口工业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变化过程。呈现的图像有“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台湾岛主要的工业中心”“台湾三类产业产值的构成”表格和折线图。以上三部分内容凸显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并较好地反映了课标的要求。

有两位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把这一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祖国神圣的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位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遵循教科书编排顺序,并进行要素归纳“一、概况 1.范围 2.面积人口 3.地理位置 4.地形 5.河流众多,水量丰沛。”第二位地理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对教科书顺序进行了调整,把“美丽富饶的宝岛”放在“祖国神圣的领土”之前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提出问题“从哪些方面学习省级行政区”,归纳出从自然、人文两大方面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按照要素罗列式进行教学:“一、宝岛 1.风光优美 2.资源丰富 二、自然环境 1.组成 2.面积 3.位置4.气候

5.地形 6.河流”。

从归纳出的要素看,有些重点内容没有突出。如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气候特点、物产的分布及其原因等。从教学过程看,在对教材处理时,缺少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图像、文字、活动活生生被割裂,相互之间缺乏应有整合,显得课堂教学很是乏味。如在说明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时,第一位老师只是在“台湾省的范围”教学时把这句话强调一下,并没有将其与活动中的“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阅读材料,归纳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原因”整合说明。第二位老师整堂课就没有涉及到该问题。实际上,学习台湾首先就应该明确其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美丽富饶的宝岛”教学时,只罗列出台湾的物产名称,对于其分布、原因却几乎是只字不提,并且讲解地形、气候时,有文无图,地理要素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性,这些都是地理教学无“地理”的突出表现,并且地理教学应有的思维深度大大降低。对于有些非重点的内容,两位老师却费尽周折,进行超越学生地理认知水平的讲解,如台湾有“东南盐库”之称的原因、台湾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

四、地理独特视角的缺失

地理视角是指从地理学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并能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地理视角包括:综合地看待问题,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动态地观察世界,注重区域尺度间(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互依赖性;多样的空间表述,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数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如有位老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教学时,首先是对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述不足。在学生阅读“案例3 德国鲁尔工业区”时,仅仅重视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忽略了对案例中地图、示意图的分析,老师也只是根据文字的叙述罗列出了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实际上,这些区位条件都应该利用工业区位理论从图像系统中进行描述和阐释。

其次是缺少动态的视角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鲁尔工业区是沿着产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型期的进程不断演变的,教师应在时间尺度上动态地、联系地、发展地综合分析鲁尔工业区区位条件的变化,而不应该把不同时期的发展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教学,缺少了地理事物发展的逻辑性和过程性。

第三是未能很好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物质迁移、能量交换或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当然各要素的功能和价值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基础性条件,有的是主导型因素,有的是从属性因素。在学习鲁尔工业区存在的问题时,应根据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紧紧扣住煤炭工业的衰落来分析整个工业区衰落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列出几条生硬的理由。在学习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时,应在工业区的特点和问题基础上,对症下药,在综合整治措施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核心,其它的措施都围绕结构调整来生成。

猜你喜欢
台湾省工业区领土
台湾省巳经没有石材产业
国防小课堂 领土
台湾海岸防护林树种林投、台湾海桐和水黄皮育苗技术研究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台湾省机能服饰技术现况及发展
英国在台办事处修改“台湾省”选项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
《陌生领土》:考验还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