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015-03-31 23:43徐继存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践性学科活动

●徐继存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徐继存

编者按: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十余年来,全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因为缺少具体详细的规范与标准,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对此,我们把部分专家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呈现给大家,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共同促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点缀或装饰,而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它与各门学科课程共同构成了我国学校课程的完整体系。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实施十余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准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把握其特点,对于克服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目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的界定。认真考察综合实践活动的多种定义,我们发现,它们大都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阐述,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只是表述略有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所谓实践性课程,实质上是与理论性课程相对的概念。理论性课程一般是指以理论性知识为核心,通常以阅读和讲授等方式进行的课程;实践性课程一般是指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方式进行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做中学”的课程。如果说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性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一种实践性课程。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基本确认,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所谓经验性课程,主要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而不是以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性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旨在使学生在观察、调查、探究、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因此,经验性课程也可以称为活动课程。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生活性课程。生活性课程是与文本性或符号性课程相对而言的。前者面对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后者面对的是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性的两个不同世界,但它们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的。当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生活性课程时,主要是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注重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现象、事件、问题来设计课程内容。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跨学科性,它超越了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打破了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强调整合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整体地认识世界,全面地发展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课程类型。由于学科课程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因而迄今依然是学校课程的基本类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门类的日渐增多,学科课程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它容易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汲取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的更新,因而也就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为了改变我国学校课程结构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以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担负起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责任。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实践活动就难以深入开展;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有助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得以深化和系统化。

综合课程,也称整合课程,一般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构成的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为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关联课程,又称相关课程,是在保留既有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从严格意义上说,关联课程只是一种综合教学,不是综合课程。融合课程,是把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融合,常见的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某些科目加以合并,也有把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目内容加以糅合。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核心课程的编制方法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因而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核心课程通常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因而核心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如果说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变通、改进和扩展,那么对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是核心课程。显然,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限于学科内的一种综合教学,也不是一种基于学科间的综合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学科课程的融合性特点,但同时又兼具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1992年我国正式将活动课程列入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活动课程开始在我国中小学实施。应该说,活动课程的实施改善了我国中小学以学科课程为本的单一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活动课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局限和不足。在借鉴活动课程实践的经验,努力克服和弥补以往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不足的基础上,将综合课程的优点与活动课程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课程形态。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也有别于一般性综合课程和传统的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正是这种性质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不过,不同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归纳和概括既有交叠之处,也有表述上的差异。比较起来,综合性即整合性或整体性;主体性即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是大家都认同的。不过,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实践性本身内含着体验性,而自主性只是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成性又有忽略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之嫌。综合各位学者的认识,结合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以及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我们更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主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和协同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全体中小学校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但是,国家只制定指导纲要,不统一编写教材,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和所在社区资源状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校制宜,进行自主开发。这样,综合实践活动就不像学科课程那样受到固有知识体系的限制,受到统一教材的束缚,从而成为一个开放的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走出体系化、结构化的文本世界,超越封闭的课堂时空,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的随意性。如果说学科课程内容一般是以课文或专题的形式出现,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则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主题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正是通过主题的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线,统整了活动内容和资源,才能够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性的视野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综合化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问题发现、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研究性特点。也许正是因为研究性之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国家明确将研究性学习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研”是指审查、细磨;“究”则有穷尽、追根刨底之义。简言之,“研究”就是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所以,具有研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基本的科学性研究步骤,而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被动地经验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恰当地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主题和内容的统筹规划与过程生成的关系,不以规划限定生成,也不因生成而拒斥规划,保持二者必要的张力。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也不在于寻求答案的唯一性、一致性和正确性,它尤其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可以说,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因此,过程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特色。虽然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排除对知识的掌握,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知识不是以结论或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不仅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还有利于更新课程观念,强化课程意识,更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协同性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实施的全部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组织机构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综合实践活动是典型的国家设置、地方开发、学校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在其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根据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需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开放性、主题的多样性、学习的研究性和实施的过程性,则决定了学校对外必须加强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对内需要突破以学科划分为基础的教师管理方式,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组建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共同体。

(责任编辑:孙宽宁)

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389)的研究成果。

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性学科活动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超学科”来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