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茅盾的“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

2015-04-02 00:33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作品译者

包 齐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浅析茅盾的“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

包 齐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论述了茅盾提出的“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这一观点,对其他翻译理论家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如何提高译者文学翻译方面的艺术创造水平提出了建议,并总结茅盾这一文学翻译思想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文学翻译;艺术;创造

1 茅盾及其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思想

1.1 茅盾的个人简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是现代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先驱,曾积极致力于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一生出版发表的作品很多,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代表作还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鼓吹集》、《秋收》、《三人行》、《路》、《春蚕》等,著名的翻译论文有《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译诗的一些意见》、《直译·顺译·歪译》等。

茅盾对于我国翻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所出版的众多书籍中,而且更加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学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上。他一直专注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并且在翻译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翻译界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最终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原则。

1.2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

茅盾在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翻译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摸索研究,对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他认为文学翻译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如何将原文的内容如实地表达出来,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上,需要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将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表现出来,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

正如茅盾所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继续,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事实上,文学翻译就是一门艺术,翻译时不能仅仅拘泥于原文字词的具体翻译方法,而要从整体着眼,不断发掘原文文字表面下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这既包含语言表达的艺术、写作风格的艺术也包括意境再现的艺术,然后在大脑中对整个作品进行重新构思,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为了达到这种艺术创造性的翻译目的,茅盾指出:“译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愈丰富,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生活也愈容易体会和了解。更多地体验各色各样的生活,对于一个文学翻译者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根据原作所表现的生活,在译者自己可以接触的类似的生活中求体验,好像演员要表现剧中的生活,到同样的生活中找求体验一样,是很必要而且应该尽可能去做的。”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还要求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尽量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将原作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完完本本地转移到译文语言中,让译文读者在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读者所体会到的艺术特色。而翻译艺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于艺术美感的理解以及译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译者具备一定能力,才可能对原作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作进行有效地艺术再创造。

2 其他翻译理论家的相关论述

事实上,早在茅盾提出这一理论之前就有多位理论家提出过类似的翻译理论,并进行了相关论述。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和“达”就是我们常说的忠实和通顺。而所谓“雅”指的就是译文要讲究修辞,要有文采,而不仅仅是与原文的字字对译,但对于“雅”的翻译标准曾受到很多翻译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应当根据原文的性质特点来决定译文的风格,若原文使用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甚至是粗俗的语言,那译文则无须翻译得优雅华丽,否则原文的“本来面目”将不复存在。

郭沫若曾经提出“风韵译”的翻译方法,他认为这不仅适用于诗歌翻译,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翻译的领域,并指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提出的“气韵”与茅盾所主张的“神韵”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利于推动翻译的艺术创造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林语堂曾提出“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他也是国内最早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的翻译家。他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郭沫若认为翻译最突出的一点是强调翻译中的“创作精神”,提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以及“翻译与创作等同论”。他对于翻译“美的标准”还指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钱钟书提出了“化境说”,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也就是说,我们在翻译原作的时候不能全然不顾两国语言各自的语言习惯对原作进行逐字翻译,这样的译文很可能会使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是造成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应根据本国语言的习惯方式适当地对原文的语序进行调整,使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尽量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作的独特风味,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对原作进行重新审视,再度创造。

以上这些翻译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将文学翻译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但对于文学翻译理论方面的阐述基本上与茅盾的这一思想是一致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翻译思想对于文学翻译的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从事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并为文学翻译作品设定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

3 如何提高译者的艺术创造水平

3.1 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

译者要想提高文学翻译的艺术创造水平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在对原文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做到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的内容如实地表达出来,这是对一名译者翻译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要想把原文的艺术境界也表现出来,译者只是对原文有充足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翻译水平,即语言的转换能力,这样才能够将原文的内容完整地转移到译文中去,并让译文读者获得与自己相同的感受。

这就要求译者要博览群书,尽量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对原文作者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有充分地了解,这样做并非徒劳无益,它可以有效地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或许就能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其次译者还需要将重点放在原文和译文语言的学习上,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两种语言文字,这是身为一名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也对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译者还应尽量积极参与相关的翻译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翻译经验是检验翻译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不失为一个提高翻译水平的好办法。

3.2 提高译者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

要想提高译者翻译文学作品的艺术创造水平,除了对语言有一定要求外,还要求译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力,能够准确鉴别出原文本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样才能在译作中充分展现出原作的每个闪光点,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艺术美感和体验。

对于提高译者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而言,译者应时刻以艺术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部文学作品,用心体会文本字里行间闪现出的艺术光芒,并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将原文本进行艺术再创造,充分展现出原文本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译者还应阅读具有艺术美感的翻译作品,在他人的优秀作品中积累翻译经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以用于翻译其他作品中。

3.3 提高译者自身的文学创造水平

翻译文学作品时,仅仅将原文的意思一字一句地表达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译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将其所要传达的精神和情感发挥到极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一个度,决不能任凭译者的想象随意发挥。

所谓译者的文学创造水平并不是让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原文本进行任意地添加或是删减,甚至创造出与原作截然不同的翻译作品。而是要始终以原作为中心,以一种新的语言为媒介,传达出原作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译者应注意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才能。茅盾也曾说过:“创造性翻译过程,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

4 茅盾文学翻译思想的意义

4.1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标准

事实上,有些文本类型的翻译确实不需要多少华丽辞藻的修饰,只要能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比如说明书、介绍信以及法律文书等文本的翻译,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艺术美感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的文本通常只是用文字来记录事实或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译者只需要将实际内容传达给读者。然而文学方面的文本并非如此,通常是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描绘生活中的景物或见闻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对读者产生触动,因此所采用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且丰富多彩。显然,原作文本上的这种差异就决定了翻译标准的不同,翻译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应更具有艺术魅力,译文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意境的表现方面应更加具有创造性。

因此,绝对不能把文学翻译简单地理解成是将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它更倾向于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译者的艺术性创造与作家的文学创造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它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创作,是一种再创作,因此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艺术创造的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4.2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对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再现原作的艺术之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得到一代代人民的喜爱,正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的体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这种价值完全地保存下来,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其艺术之美。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谨记艺术创造的职责,摆脱原文语言上的各种限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谋篇布局以及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优势,用自然流利的语言将以上内容传递给读者。与此同时,译者还应当注意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要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并且尽量避免个人的写作风格对译文的影响,要时刻从原作作者的角度出发,以免造成对原文本思想内容的传递出现偏差,曲解了作者的本意。这对于译者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在不影响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艺术境界发挥到淋漓尽致,才算得上是好的翻译。

4.3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对读者的影响

茅盾提出的“把文学翻译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要求译者能够将原文中美的感受传递给译文读者,只有当译者做到完美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境界时,译文读者才可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感动和震撼。

具体地说,由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注重作品艺术性的表达,所以不能仅仅追求原作与译作内容上的对等,而要追求艺术层面上的对等。这对于读者了解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使读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本国语言了解国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体验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这有效地开拓读者的视野,不断向读者大脑中注入新的思想,活跃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和精神境界,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并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5 结束语

将文学作品的翻译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对译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是译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为译者艺术创造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以及译文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要想使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水平,就要求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艺术欣赏水平以及文学创作水平以适应当代读者新的需求。当然,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就目前情况来说,或许我们还无法要求所有文学作品的翻译都以此为标准,但这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指明了方向,是译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努力的方向。

[1] 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4]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1998.1.

[5] 谭载喜.翻译学[M].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2.

2015-03-16

包齐,广西师范大学笔译专业研究生。

H31

A

1008—3340(2015)03—0037—04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茅盾的较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茅盾手稿管窥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