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依存理论视阈下的英汉语双关语言现象

2015-04-08 23:55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首都外语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双关语语码双关

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李 娜

自主—依存理论视阈下的英汉语双关语言现象

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李娜

本文以自主—依存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框架,对于广告语中的英汉语双关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观点:1.广告中英汉语双关现象体现了语言创作者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击下寻找平衡点的努力尝试;2.英语语码体现了广告对于国际化的强调;3.英语语码在双关语中的意义显现,必须依赖于汉语语码具有的显性语境,体现了对本土化的强调。

自主—依存广告语言双关

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映入眼帘一则这样的广告——I怎样就怎样,你会是怎样的反应?如果你对英文一窍不通,那么很有可能,你会迷惑不解:“怎样就怎样?”这是个嘛意思?前面怎么还加个拼音字母?如果你会英文ABC,那么你就会对这个广告会心一笑,这里面的英文字母I可以读成“爱怎样就怎样”嘛!但是如果你是英文高手,你就能看出这里面的匠心独具了,这一句话也就有了更多解读的空间:1.爱怎样就怎样;2.我 (想)怎样就怎样;3.我爱怎样就怎样。这一句广告词的匠心之妙之所以会因人而异,是因为这里面涉及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英汉语双关。

双关,也称一语双关,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方法,是把词语的意思模糊化、使同一个词被理解成不同意思的表达手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和“情”因为读音相同构成双关,表面上在描述天气的无常,实则在讨论情意似有若无的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情形。

双关语是鲜活的,新鲜的,能够引起注意和兴趣。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双关修辞现象,就是在双关语中存在着英汉语语码的混用。例如“I怎样就怎样”。这里面既有汉语语码,又有英语语码,它们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双关——英汉语双关。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修辞现象,对其进行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拓展我们对于修辞的认识视角,也是该学科“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

一 双关语的定义和本质

学界中对于“双关”的界定,多自它的形式结构特点而言。例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中这样定义“双关”为: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朗文英语字典》②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是这样定义的:pun is an amusing 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has two meanings,or of words that have the same sound but different meanings.(双关是对于一个词或者词组的戏謔的用法,该词或者词组有双重意义,或者两个词音同义不同。)辞海中说:双关——修辞学上的词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者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李鑫华④李鑫华:《英语双关修辞格的分类,多 (歧)义与双重语境》,载《四川外语学院报》,2000年第3期,第54—59页。认为双重语境对于双关语非常重要,同时他还提出,双关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A.双关辞格一定要求双重语境的共存;

B.两种语境都能各自言之成理;

C.甲语境与乙语境还要有一个交接点也就是有一个铰链联结。

这里的铰链联结在语言表现上是双关语,在外部条件上是双重语境的叠合点。也有学者 (如严敏芬)对这种双重语境进行定性,称之为为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显性语境也可称为实时语境,是指理解字面语句表层意义所需的语境,即“内语境”。隐性语境是指理解语句深层意义所需的共有知识等,即“外语境”①严敏芬:《双关语句的语用探析》,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26—30页。。对于双关语而言,显性语境是指使字面意义成立的语境,而隐性语境则是表达句子深层意义、体现说话者意图的语境。这两种语境通过双关词语各自言之成理,但是两种语境的地位显然是不一样的,隐性语境是依赖于显性语境而存在,但是又承载着体现说话者真实意图的功能。这种关系单纯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去解读,不免流于表面,因此本文尝试用哲学中的一对范畴“自主—依存”来解读双关语,特别是英汉语混杂的双关的生成机制。

二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和英汉语双关

自主和依存作为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指的是有关联的甲乙两事物间的一种不对称关系。甲事物是独立、自主的,而乙事物则依赖于甲事物而生。这一对范畴投射到语言学研究中,曾经颇受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者的关注。而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②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er.Theorectical Presupposition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则提出了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自主—依存联结)的概念,他认为:自主—依存联结是广泛存在于语言和语法中的,例如在一个语音结构中,元音是自主成分,辅音是依存成分。“两个组成部分对对方依存的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其结果是一个表现为自主的,另一个表现为依存的”。自主成分是一个自在的结构 (existingon its own),它的呈现不以预设另一个结构的存在为前提,而依存成分的呈现则要预设另一个成分的存在 (ibid)。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徐盛桓提出,话语的表述,通常都包含两层表述:显性表述和隐形表述。两者的地位是不对称的,前者为为自主,后者为依存。表达话语的语句是显性表述,人大脑中想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则是隐性表述,显性表述是由隐性表述推演 (derive)而来的。如果用这两种关系解释一次具体的话语表达或者生成,就是大脑中想要表述的意思 (意向内容)以及这意思如何表达 (意向态度)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依存联结关系。①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载《外语学刊》,2007年第2期。

牛保义则从认知语法配价思想框架内建立了一个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并且提出:在一个语法构式里,同一依存成分得到不同自主成分的阐释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的联结是选择性的,只有那些能够同依存成分的语义凸显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自主成分才能与前者联结组成合成结构;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的联结是层级性的,简单的合成结构与其他成分联结组成较为复杂的合成结构。②牛保义:《自主—依存联结——认知语法的一种分析模型》,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第1—5页。③牛保义: 《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载《现代外语》,2011 年第3 期,第230—238 页。

所谓的“英汉语双关”,像前文的语例“I怎样就怎样”,在语言学上是英汉语码混用的一种亚现象。语码混用通常指语码在句内转换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主要发生在句子内部,是“语码转换”的一种。Weinreich④Weinreich,U.,Language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New York:Mouton,1953.在他的专著《语言接触》一书中,描写过双语使用者中出现的语码混用的语言现象。按照他的描述,双语使用者因为掌握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理想状态下,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自如的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交际。但其实在交际进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混用或者交替使用的一些现象,这样做有时是为了优化交际,弥补单一语码可能造成的误解和表达不明。

而我们的研究对象——英汉语双关,是语码混用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情况,因为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而为之,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很多学者从心理需要及心理动机方面来研究语码混用,还有一些研究者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者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对于语码混用这种现象进行解读。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英汉语双关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尝试使用自主—依存的理论框架,探索一下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社会驱动力,以期能够借此扩大我们在语言修辞和语言应用方面的视野。

三 英汉语双关分析

在英汉语双关的修辞中,说话者在同一个结构中使用英语、汉语两种语码,例如“I怎样就怎样”,这里既有英语语码“I”,同时它的发音“ai”和汉语语码“爱”的发音是一样的,所以这里的显性表述 (依存成分)既有在场的英语语码“i”,也有通过语音在场的汉语语码“爱”。而使用这种特殊辞格,是源于说话人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表达多重意思,同时使语言具有新颖度。这种意向性是自主的,是一种隐性表述,它和推演出的双关形式“I怎样就怎样”构成了一种自主—依存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语例来分析英汉语双关是如何在语言思维过程中,由意向性发挥作用,在语言表征层面通过运用英语语码和汉语语码制造出双关效果,来体现说话人的主体意向,来达到认知凸显的目的。

语例1MY衣坊 (服装店店名)

这里巧妙借用英语单词my(意为“我的”)和汉语语码“买”读音相同,这样服装店的名称一可以被解读成“我的衣坊”;二可以解读成“买衣(服的)坊”,点明了本店的功用,第三,M是mai(买)的拼音首字母,Y 是yi(衣)的拼音首字母,所以这里的MY可以被解读坐“买衣衣坊”,这里的意思是不是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呢?

在英汉语双关语的语境中,双关语是显性表述,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则是隐性表述。店名在创作者头脑中属于隐性表述,是头脑中业已存在的,它通过“MY衣坊”这一语言形式显现出来,使二者之间构成了自主—依存联结的关系,通过双关语的形式显现出来,而汉语和英语语码所具有的多重含义,也通过受众对于创作者意向的猜测而实现。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受众也必须比较熟悉隐性表述的内容,从而双关的双重意思才可以被解读出来。这个原本在人头脑中业已存在“可解读成分”就是依存成分,要想进一步生成显性表述,就是推衍出其自主成分,要接受意向性的限制。意向性限制主要包括命题内容意向和命题态度意向,如“MY衣坊”中,意向内容的限制条件就是这是一个服装店的事实,态度意向是店主希望店名能够脱颖而出,在消费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他运用了出格的语言表述方式“英汉语双关”,以达到这个语言目的。

语例2黑白时尚条纹,我的年轻in记 (松下手机广告)

话语主体有两个表达意向:1.手机的黑白时尚条纹,是手机持有者一种独特年轻“印”记 (标记);2.手机的黑白时尚条纹,是一种表达手机持有者很“in”(时尚)的标记。

在第一种表达中,in相似于“印”(yin四声),是这个字的拼音;在第二种表达中,in是英文单词in,表示“时髦,时尚”。这则广告成功地运用了汉语词汇“印” (yin四声)的拼音形式和英语词汇“in”的词形相同的特性,创作了这种双关的效果。

在隐含新意 (依存成分)的生成中,上例的意向内容起了主要作用。当消费者确定自主成分后,他们就把本来只属于那些表层原意 (自主成分)的某些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者用法等,趁势拈连到隐含新意 (依存成分)上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隐含新意的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者用法。使这些隐含新意可能达到“袭非成是”的地步。当然这些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者用法不是隐含新意 (依存成分)所固有的,所以看起来会不合规则、不合语法,但是因为它们具有表层原意 (自主成分)的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者用法,隐含新意 (依存成分)就顺应了这些。

在这里,顺应是指一个结构顺从另一个结构的特点,而不同程度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该结构的过程。在“年轻in记”这一个结构中,貌似不符合语言的规范化要求,但是因为它出现在广告这样一个语境中,人们会心照不宣的认为它是有隐含之意的,这样依存成分就生成了,双关的显性表述也就出现了。

语例3I怎样就怎样 (中国农业银行-VISA i信用卡广告)

这一语例中“I怎样就怎样”从句法结构来说,是不合“法” (语法)的,从搭配上来说也不常见,但是“I怎样就怎样”脱胎于“爱怎样就怎样”,而且英文字母i和汉语“爱”的拼音发音也是相似的,因此很显然这里的语例是从这句口语脱胎而来的。原口语结构是自主成分,“I怎样就怎样”是依存于它的,有了这句常用口语以及“i”和“爱”的发音相似性,通过意向性拈连,本来是不通的、不常见的英汉语混用,也就变成了一个承袭了口语的意向性的语言符号,变得可以意会了。另外英文单词“I”的本意“我”也没有被剥离,语例还多了一个“我想怎样就怎样”的新意。

语例4他是个网络u侠,一天上网28小时——今天点名你没在,你小子最近u着点。(尚阳通信uuphone广告)

这是一个手机广告,其中手机的名称“uuphone”是自主成分,而广告中出现的两次字母“u”则是依存成分,但是“u侠”和“u着点”,单纯从句法结构上看是没有意义的,结合它们出现的语境“uuphone手机的广告”,消费者会意识到,这是广告在利用某种语言游戏传达和产品相关的信息,那么和“u”读音近似的“游”(you四声)和“悠”(you一声)就作为“u”的次范畴生成了。

从自主—依存联结来看,话语在运作时通常表现为双重表述,其中一个是自主性的,另一个是依存性的,自主成分的表述通常为隐性的,听不到看不到,称为隐性表述,因而人们对这一个成分的存在通常都会习焉不察。我们听到、看到的是依附于它的显性表述。(徐盛桓,2007)在双重性表述中,交际者想要表达的原意是自主性的,表达的形式是依存性的。

在英汉语双关的语例中,人们会看到英汉语混用的表述形式,而且多数时候,这种表述都是不容于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但是,运用语言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要这样使用语言,是为了某种语用目的。“I怎样就怎样”或者“uuphone”是广告中的显性表述,是相对于常用的口语形式“爱怎样就怎样”和手机信息的依存成分,而“爱怎样就怎样”和手机信息才是要表达的隐性意义,两者是通过某种相似或者相近的特点被拈连在了一起,才能表达出大于原意的意思。这就是英汉语双关的自主—依存特点。这是从这点上来看,“汉英语双关”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现象,一方面承载了汉语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传达了英语语码的特殊语用含义,使显性表述出现了双重或多重意思的情形。

四 结 语

广告中英汉语双关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广告语言创作者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击下,试图寻找平衡点的努力尝试。一方面,英语语码出现在广告文本中,体现了广告对于国际化、对于异域情调的强调;另一方面,英语语码在双关语中的意义显现,又必须依赖于汉语语码已经具有的显性语境,体现了对本土化的强调,更容易建立民族自尊心,更容易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身份认同感。

这种英汉语双关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中国消费者英语水平的全民性上升。自70年代以来,英语作为中国同国际上其他国家沟通交流的官方语言,受到全民性的重视。在中等学校和小学,英语是必修课程;2008年奥运会使全民学英语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大城市的青年人大都有一个英语名字;白领阶层的工作语言中,汉英混杂情况很常见。这些都意味着英语在汉语文本中已经不会制造太多的信息障碍。同时,英语在国际环境中地位上升,很多国家都把英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这意味着英语词在广告文本中会带来积极的、高档的意义联想。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随着广告语言娱乐化的趋向,这种语码混杂的广告文本已经逐渐成为汉语广告的常态。这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开放性增强的一种变化趋势。曾有专家提出过“纯洁语言”的理论,认为外语词过多地侵入汉语,会带来汉语语言的萎缩,造成对汉语的污染。但是这种理论很快被更多研究者所排斥。语言是表现社会现实的,世界的开放性日益增强,语言的开放性势必随之增高。

猜你喜欢
双关语语码双关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双关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双关语翻译简析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