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中教师的嬗变

2015-04-08 23:55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首都外语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课程课堂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陈 璞

网络课程中教师的嬗变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陈璞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渗透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网上课程因其形式灵活,资讯丰富和交互式学习而深受欢迎,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主体。而网络课程,没有了课堂,没有了面对面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要求和诠释。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维持或者尽量达到如面对面交流所能达到的良好的师生沟通,以保证学习的效果。本文对教师在面对这种挑战时,个人到群体,心理到行为的嬗变进行了研究。为教师的正确定位,和自我调整,继续教育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网络课程教师嬗变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渗透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网上课程因其形式灵活,资讯丰富和交互式学习而深受欢迎,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主体。而网络课程,没有了课堂,没有了面对面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要求和诠释。教师在网络课程的发展演变中,自身也发生了嬗变。

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2000年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阐释: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的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新词部分,收录了网络课程中对教师的称谓“facilitator”,即是为“他人提供方便和机会的人,促进者,帮助者”。但是各种研究中并没有仔细区分网络教师,是否只在网络课堂上课的教室就是网络教师,其他的则是在利用网络上课的教师?是否网络课程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师形态和群体,还是传统教师兼可以被称作网络教师?我们姑且还是用教师统称。便于探讨整个教师群体的嬗变。

嬗变,在2008年上午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①《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190页。,解释为“演变”。更多的网络百科解释为:(1)蜕变;(2)彻底改变 (如特征和条件的改变);(3)演变。综观各种释义和全新的用法,“嬗变”的程度和深度都高于普通的改变。本文用这个词也是表达网络课程对教师群体和职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1.网络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1)技术上的挑战。网络课堂平台的搭建的首要基础是技术层面上的。虽然有学校提供了优良的网络平台,但是网络课堂的资料搜集,分类整理,合理布局等都是需要教师自己用高科技手段加工 。网络课堂的教学沟通中,也涉及视频和音频等软件的使用。虽然在发展中有些学校网络中心有技术支持,但是网络课程的全时性决定了在一天任何时间段,都可能面临必须靠自己解决的技术问题。

(2)沟通方式的挑战。网络课程上师生的沟通主要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如聊天室,邮件,讨论区等。迥异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虽然逐步有的课程采用了网络视频,模拟课堂教学。但是师生交流的及时性和感染力还是打了折扣。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怎样弥补这种交流的缺陷,实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3)知识量的挑战。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从原来的“课堂搬家”到现在的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为课程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知识来源。教师需要对这些浩瀚的知识进行预处理,然后才能有目的的选择组合,为学生所用。而且在网络无界的学习中,有可能学生掌握的某项知识超过教师对该项知识的认知。教师不再是绝对的占有知识大多数的权威。

(4)课程管理的挑战。在传统课堂教授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出勤和发言可以马上得到统计和管理。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可以立刻见到效果。但是在网络课程中,反馈是相对滞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上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适应网络教学新的挑战。虽然电脑有诸多的软件可以参与管理,但是怎样运用恰当的网络科技手段辅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是需要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的。

(5)学习结果评价的挑战。网络课程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机制相对于传统的课程复杂许多。各种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同时衡量学习成效的和结果的方式方法也更多样化。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拟定新的标准,这其中牵涉了学科专业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技术专业知识。

2.教师的嬗变

(1)心理的嬗变

面对网络课程新的挑战,教师在心理上慢慢起着变化,有些心理变化是积极的,需要加以正面的鼓励,有些心理变化对教师本人和整个网络课程发展是消极的,需要加以引导和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找出改进方法。网络课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课程目标的完成。

①被动心理

网络课程的演变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的,多媒体的引入课堂,刚开始运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光碟,展示PPT讲义到建立课后的网络联系和同步的网络教室。很多教师并不是主动跟着这个趋势走的。尤其是在我国,政策因素占很大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要求,然后学校领导发指示,给出硬性指标,教师不得不被动采用新技术。这种被动的心理造成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即使改进了教学方式,增设了网络教学,却不能很好地利用,以至于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同行的压力也是驱使某些教师被迫学习网络技术,采用网络教学的一个理由。教师队伍本身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在各种晋升的同级比较之中,网络课程教学和技术的经验成为新的加分点。很多貌似主动的采用网络课程的教师,其实也是在被动的跟风。因此制作和采用的网络课程没有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目标,流于形式。

②边缘化的心理

网络课程中教师的辅助地位毋庸置疑。从多媒体和计算机开始进入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控制地位开始削弱,到网络课程中,教师退隐到网络的那一头。加上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感到被边缘化。而且相对于网络浩瀚的知识而言,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新换代较慢。从原来传统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到相对权威,甚至到权威的丧失。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很多时候也是学生的同伴。对学生的评价的权利也让位于网上的自我测试和评价系统。这让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和角色感到迷惘,更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心理。

③自我否定的心理

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对教师自我是绝对肯定的。尤其是初上讲台的教师,中心的地位是一种预先的肯定。即使是新手犯错,也会在这种对自我肯定的预设的条件下很快恢复自信,调整到最佳状态。而网络课堂上,教师不仅不在中心位置,在网络技术和沟通技巧等方面,常常不如学生,甚至还需要拜学生为师。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技巧,因为并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网络教师改进和学习比较盲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一些专业知识精通,但是网络技术跟不上的年龄较大的教师,会感到极大的失落,以至于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这些消极的心理急需得到重视。首要的是社会和教师本人都要转换观念,改变固有的职业理念,坦然面对从上到下或者从下至少的变革要求。认识到改变并适应变化。接受中心到边缘化的地位,放下控制权,变自己的课堂管理权为监控权和维护权。学校和各级领导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正确引导教师摆正心态。同时加大网络技术教育和支持,让网络课程的制作、维护和管理更简便易行。因为网络课程的加大的工作量,需要有新的衡量方式,以免教师负担过重。

(2)行为的嬗变

心理的变化也带来了行为的变化。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群体,尽管有些消极的心理,有些被动的学习。但是在应对网络课程挑战中,更多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变化。有些正在发生,有些是未来新的趋势。

①被动到主动

也是在认识清楚网络课程的利弊后,有些教师已经开始积极的学习和应对。建立起自己的课程QQ群或者BBS,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开设学习博客,共享自己的教学反思。参与网络教师共同体,与同行进行相互的学术交流和支持。教师群体本来就是社会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力行者。因此,主动地克服消极心理,改进专业特征。

②主导到服务

教师几千年来的传道授业的职责,也逐渐在转化。很多的研究把教师在网络课程中的新身份称为“导学”,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而言。本文更倾向于网络教师的任务其实就是服务。服务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任何东西,为学生裁剪适合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进度,在学生倦怠时及时的鞭策。服务的时间是全时,服务的态度是专业的。教师已经逐步放下历史所给予的固定的定位,不再把教师职业供在神坛上。这种服务其实并没有降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

③显形到“隐形”再到显形

从传统课堂上的面授,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教师逐步从学生的焦点中隐退。教师的教学引导和管理,变成了网络课堂的多样化的学习和灵活的教学管理。教师通过网络沟通工具,让学生可以感觉到教师的存在,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新一代可视技术,则让教师重新从隐形到现身。因为特定时间段的同步的语音和视频交流被公认是网络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弥补师生交流的不足。这种“显”和原来传统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很好地继承了传统课堂的面授的即时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④专家到“杂家”

网络课堂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某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和专业有关的,有的是和网络有关的,有的是和心理或者人际交往有关的。作为网络课程的辅助指导者和共同学习者。教师从学科的专家变成了“杂家”,古代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今天的“杂家”则更多的指什么都精通的人。作为“杂家”的教师,只要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有所准备,或者知道怎么去寻找答案。这种“杂家”,和学生一样,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重新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更高层次的专业化。

三 结 语

网络课程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教师在这样的潮流中,被动或者主动的在改变,这样的改变不仅是观念,更是职业本身的定位和内涵的根本的变革。教师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他本身作为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自愿,而在于合理调动和组合各种学习自愿,发挥它们的优势,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①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教师个人和群体面临网络课程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样巨大的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刚开始是被动的。但是教师本身作为一个承担社会教育传承使命的群体,有着天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网络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的应对

网络课程的要求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职前的教育必须也要同时为网络课程教师制订新的,有未来导向性的课程。现在大多师范院校只是添设了网络课程设计类的实际操作层面的课程。但是对教师职业新的方向没有更专业的课程指导和培训。这样容易造成新教师的职业期待和就业实际的心理的极大落差,不利于教师心理的健康和未来的工作适应。应该更多的关注教师职业的新定位以及新定位形势下的职业培训。

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在角色转变上下工夫。只有观念彻底的改变,才能带来行动上的主动的配合。观念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教师权威。网络带来的平等的知识占有权,师生的差别逐渐在缩小。尽管时间的历练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经验。教师在网络课程中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服务性质的角色,很多研究强调要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其实大可不必,从发展来看,也不现实。网络课程的学习正符合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高级阶段的理论,学习者主要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设计、维护和学生的监督以及评价系统的操控,不能算是网络学习的主导行为,只能说是职业化的管理。更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在网络课程中有效获取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供各种专业的服务。

这种嬗变的最终结果现在我们无法确定,但是不论教师是否接受,都在随着潮流而行。也许某一天,这个职业名称失去了,但是教育的行为不会消失。人类传递自己文化和经验的活动会一直延续。

猜你喜欢
心理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心理感受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