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词媒体”及其传播过程

2015-04-10 10:34李春晓
关键词:语词解码隐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15)03-0355-04

DOI:10.13888/j.cnki.jsie(ss).2015.03.016

收稿日期:2015-05-05

作者简介:李春晓(1982-),女,辽宁抚顺人,讲师,硕士。

“词媒体”一词是源于近年来媒介热词、流行语大量涌现并受到媒介及公众追捧的一种现象。“网络热词”“媒介热词”“新词”“锐词”等新概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反映出传媒形态变迁所引发的传媒语言形态的新异变化。网络技术为“草根”一族创造了媒介参与的平台,“草根”们以戏谑、极简的表达形式对新闻事件或社会新生事物及现象进行再创作,从而构建了一种异于传统媒介的语词传播形态。2010年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以“词媒体”为这类具有信息载体功能的新词热语命名,描述“词媒体”为“以词作为核心传播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其利用‘词’具有的对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超浓缩、利于口口相传的特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加快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速度”。目前对“词媒体”概念虽然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词媒体”所代表的一种媒介语词形态引发的热效应已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分析“词媒体”,就其属于一种独特的传播符号形态,具有深层的符号表征价值和媒介象征意义进行特定的论述。

一、符号学视角下的“词媒体”及其解读

目前对“词媒体”概念有多种多样的描述和解读。“互动百科”最先提出“词媒体”概念,此后在人民网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1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年)》中均对“词媒体”的特征属性作以描述。

1.符号学视角下的“词媒体”内涵

一些语言学专家、学者及媒介人士也对“词媒体”作有过论述,综合各方观点与意见,目前关于“词媒体”概念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词媒体”本质属性问题上。有学者认为,“‘词媒体’并非一种真正的媒体,而是指一种语文现象,是对一类流行语特征的概括”。 [1]

语言学家、符号学创始人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种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每个符号都有它的‘能指’和‘所指’两重性质”。“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即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词媒体”将热点事件或现象浓缩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这个经由传播者主观创造出来的语词符号与其所描述的事件或现象构成一种特定的联系,形成指征与被指征的关联。作为语词符号的“词媒体”与其所描述的事件本身即构成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符号的另一个功能属性还在于意义的传递。意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传播者对客观事物进行阐释的结果,传播理论符号学派称为“意义的表述”。“符号本身并不是目的,使用符号的目的是让它表达并传递一定的‘含义’和‘意义’”。 [2]近年来“词媒体”在网络平台的广泛流传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公众参与舆论的诉求之强烈。尤其网民受众更是极尽各种修辞技巧,甚至反传统的语法方式参与“词媒体”创作,以各种调侃式的表达品评时事,抒发情绪,赋予符号精神层面的意义。“词媒体”所传递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阐释或抽象表达,即是传播者对于该事件形成的价值判断。

传播是以符号为基本介质的,文字语言符号就是人类开展新闻传播的最基本介质。“词媒体”也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信息的,它将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浓缩为语词形式,从而构造一种新型的符号形态,其本质功能与新闻文本符号是一致的,只是符号形态有所不同,因此“词媒体”也是一种文字符号的某种形态。而所谓媒体,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具体指称媒介情境中承载信息的技术、设备手段和处理、传递信息的媒介机构实体,均属具象实物。将“词媒体”这个言语符号定义为具有实在意义的媒体,是将语言的符号传播属性混同于具象的媒介而造成的理解偏误。“词媒体”并非实在意义上的媒体,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语词符号。

2.符号学视角下的“词媒体”界定

“词媒体”作为媒介符号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从其功能价值角度判定,其外延范畴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应为传播新闻事件、社会新生事物或现象的语词,二是通过参与传播使受众达成观念的认同。通俗地讲,根据事件或现象所创的“词媒体”还应在传播领域被受众广泛认同和援引,发挥传播实效,从而建立语词本身和事件之间的符号表征关联。

目前对于“词媒体”外延的界定有多种看法,有观点认为“词媒体”属网络语为网民所造,也有观点认为“词媒体”来源广泛,还有观点指出“词媒体”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语词。从符号功能属性来分析,具备了“词媒体”的功能属性,其来源和传播途径即是泛化且不可限定的。“词媒体”可来自于网络,也可来自于其他媒介,它可以经由网络传播,也可以涉足其他媒介。

二、符号学视角下“词媒体”传播过程

传统的媒介传播关注于信息的编码—传播—解码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即通过语言的合理组织与运用实现信息传递。但“词媒体”的符号传播模式与新闻报道的符号传播模式相比,其编码、解码的过程更复杂一些。

1.新异、极简的语词化编码

“词媒体”以语词符号传播新闻事件,这是其他语言形态难以实现的。在旁杂海量的信息如潮水般充斥视听的时代,媒介自身也在寻求更便捷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标题时代”寓意以标题为符号形态的传播方式,标题多以句式或短语形式表现。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则运用标签化的叙事构建符号。以上两种符号的编码方式均是将片段式的符号组合为具有叙事特征的语句符号。“‘词媒体’是以全息摄影的方式将词语‘照’下来,这种方式对文化边界的拓展有很大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如此阐释“词媒体”作为语词符号的独特属性。但某个语词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极其有限的,为使这个语词符号能充分发挥对事件的表征作用,传者除了使用基本修辞外甚至以各种反传统的修辞来创作“词媒体”,常常伴随着修辞偏离。如发源于网络论坛上的“被就业”一词,是描述目前一些高校制造虚假就业率现象的“词媒体”。“被”字后使用了不可带宾语的动词,违背了“被”字使用的语法规则,但该词正是通过一种语法错置强化“就业”的被动状态,以黑色幽默嘲讽虚假就业现象。根据现代形式语法理论的观点,“被就业”虽不合乎语法规则但却富有生动的表现力,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向语法偏离。如“西毕生”“范跑跑”“意见领袖”“伪幸福”“技术宅”“洗脸死”“血房”“做人不要太CNN”等大量“词媒体”均使用了反传统的修辞。有观点指出这属于生造词,是语言的一种倒行逆施,但这种具有传媒功能的语词形象生动且兼具丰富内含,并与其描述的事件或现象构建起合理的关联,有明确的意指性。正如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观点所阐释的,“语言的存在的合法性,要依赖言语的实践需要”。

2.通过转喻、隐喻实现表意过程

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语言所带动的一切永远含有语言陈述自身以外的东西”。一个事件被赋予另外的所指后,这个事件也成为一个符号。罗兰·巴尔特追随索绪尔提出符号的隐含义概念,是指符号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引申出的意义。约翰·费斯克在罗兰·巴尔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号意义具有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的三个层次,其中“深层意义”和“潜在意义”是符号所表达的主观意识层面的认知。因此,符号学理论的关键问题在于符号所要表达和传递的精神内容。

雅克布森认为符号意义不论在哪个层面上运作,其表达意义的主要手段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本属于修辞格范畴,与汉语中的暗喻和借代两种辞格相类似,但作为符号学范畴的隐喻和转喻则是在主观意识层面促使符号意义实现的过程或方式。隐喻和转喻所蕴含的正是符号的隐含义,或者说,符号的隐含义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表现为符号的深层意义和潜在意义。 [3]雅克布森认为,一个主题是通过相似性关系或者毗连性关系引导出下一个主题的。隐喻是利用两主题纵向对比产生的相似性构建主题联系的,转喻是利用两主题横向毗连的固定关联构建主题联系的,因此隐喻是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意义,转喻是运用借代手法表达意义。“喝水死”是描述一起看守所内嫌犯意外死亡事件的“词媒体”,当地警方解释为喝水至死,引起公众一片质疑。这一“词媒体”构词的编码过程即通过转喻完成。该事件之所以遭公众质疑并产生恶劣影响主要源于警方对死亡原因的解释违背常理,且直接致嫌犯死亡,因此“喝水”和“死亡”均是这一事件中的主要信息符号,“喝水死”即运用转喻手法指征该事件,并对荒诞离奇的死亡原因调侃嘲讽,实现符号意义的表征。再如“剩女”是影响力广泛的描述社会现象的“词媒体”,用“剩余的”喻意适龄却由于种种原因还徘徊于婚姻之外的年轻女性的婚恋状态,是通过隐喻表现现代社会一种令人担忧的婚恋问题。“钓鱼执法”“裸婚”“胶囊公寓”等流行“词媒体”也均利用隐喻强化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相互关联。

3.自主参与的解码过程

受众对符号的解读过程是对符号进行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过程。“词媒体”这种极其简化的语词符号的解码过程与以往被动解码模式不同,需要受众有强烈的主动认知意识实现自我解码。一个“词媒体”符号所能容纳的信息量远不及文本符号所能容纳的信息量,受众在接收到“词媒体”符号时需要有解读符号的主观冲动才能启动解码程序。多半“词媒体”从字面意思难以实现深入全面的解读,如“俯卧撑”“躲猫猫”均是通过“词媒体”发动舆论的典型“词媒体”传播案例,但从字面含义难以解释清楚事件本身和符号意义,需要自我参与搜索相关报道才能完成符号意义的解码。这种解码模式决定“词媒体”传播是一种非妥协式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引导受众主动参与的逆向解码过程。

此外,“词媒体”符号对新闻事件或新生事物及社会现象的意义指征更加侧重于人文情节,关照“草根”话语权,以批判的视角实现舆论诉求,通过阐发观点参与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的传播。每一个“词媒体”都在通过事件描述一种现象,发表一种观点。“社会政治权利和意识可以通过话语来维持、认可和再生。” [4]如描述北京故宫十起责任事故的“十重门”一词,该词的符号意义通过“十”这一信息符号表达了对管理失职的拷问与信任危机的符号意义。随着“词媒体”现象的盛行,还出现了运用仿词手法所造的描述同类事件的类词群现象,如:“被就业”“被生活”“被小康”“被自杀”“喝水死”“洗澡死”“骷髅死”“冲凉死”“房奴”“孩奴”“卡奴”等。词群现象反映了“词媒体”传播引发的舆论观点衍生现象,由一个“词媒体”事件引发对同类事件的关注产生的联动效应,正是符号意义的传递使受众产生价值观念的认同。

“语词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它可以用高速度覆盖整个环境和经验”。 [4]从“词媒体”这种传媒语言现象的不断演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公众话语诉求的愈发强烈,“词媒体”之于媒介传播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将会有更大。

猜你喜欢
语词解码隐喻
《解码万吨站》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