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型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及其影响力分析——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

2015-04-10 18:27鲍良红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报稿源

鲍良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23)

专业型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及其影响力分析——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

鲍良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23)

创建特色栏目、突出学术个性和风格,是专业型高校社科学报摆脱“千刊一面”泛综合化局面的有效举措。《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伊始,即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学科优势,倾力打造特色栏目“中医文化”。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策划重大选题等举措,扩充优质稿源,为栏目注入鲜活生命力;高度重视作者群建设,为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报的特色栏目得以彰显,从而使学报跻身全国优秀期刊行列。而落实栏目主持人制,以增强栏目品牌效应;呼吁学校给予相关配套政策,以防优质稿源外流,从而确保期刊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则是本刊今后努力的方向。

高校社科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特色栏目;专业型;内涵建设

1981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仅150余家,截至2001年,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已达到1 130余家[1]。无疑,这些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高校学报的“泛综合化”,导致出现了“千刊一面”、选题雷同、缺乏个性等同质化倾向,从而饱受学界诟病,被斥之为“全、散、小、弱”。张耀铭先生曾批评说:“学术期刊,尤其是拼盘式的综合性期刊,‘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编辑方针趋同,编辑模式趋同,栏目设置趋同,甚至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趋同。大家一味走‘泛综合化的路子’,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教育学面面俱到。众刊一面,使读者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兴趣。”[2]这种现象在专业型高校社科学报中更为突出。高校学报虽然已结束闭门办刊的历史,但学报的发展仍需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与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相比,理工、农、医类高校社科类学科明显处于弱势,因而专业型高校社科学报如果仅仅依托本校社科类学科,沿袭小而全的办刊模式,必然走入死胡同,“沦为学者们眼中的‘学术垃圾’”[3]。为此,挖掘资源,摆脱劣势,在特色与个性上求生存、求发展便成为各专业型高校社科学报切实可行的选择。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对特色栏目—“中医文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剖析,与同仁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一、依托优势,准确定位栏目特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中医大学报(社科版)》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的社会科学版期刊,于1999年创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院校之一,虽然近年来增设了不少新专业,但优势与特色专业仍是中医、中药,其专业型高校的性质并未改变。因此,《中医大学报(社科版)》若与综合性高校社科学报一样去追求“全”,那么势必陷入“散、小、弱”的境地。办刊之初,我们对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质、学科支撑以及可能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反复调研,根据学校与学报的实际情况及学界的需求,准确定位,将“中医文化”确立为本刊的特色栏目,以致力于促进中医文化研究新成果的产生,并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创建特色栏目的理论优势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熔铸了传统文化中哲学、易学、天文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原动力,是中医学的根。”[4]因此,有学者说:“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先修习中国传统文化。”[5]因此,中医文化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学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走向。研究中医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且也是探究中华文明的重要路径。

独特与不可复制的文化特质、历史及人文资源,为特色栏目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因此《中医大学报(社科版)》确立特色栏目,“中医文化”无疑是不二之选。

(二)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创建特色栏目的学科优势

早在1994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便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医文化研究方面积淀深厚,先后完成了中医文化国家级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厅局级项目等20余项,近三年又获批包括“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等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医文化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大学报(社科版)》创刊后,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即成为特色栏目“中医文化”的重要依托,并为栏目提供了大量优质稿源;与此同时,“中医文化”栏目亦为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在海内外中医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影响。至此,栏目建设与学科发展二者达到了共赢的局面,在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报特色的同时,学报特色又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实现了学报与学科的共同进步。

二、内外兼修,确保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

(一)举办学术会议,扩充优质稿源

优质、稳定的稿源是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组织、策划与特色栏目专题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如举办学术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邀请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参加活动,可以促进学者间的交流,吸引高水平的学者对本栏目予以关注,扩充作者队伍,获得更多优质稿源,从而进一步扩大栏目的学术影响,提高栏目的知名度。“成功的学术活动尤其是学术会议可以快速集聚人气,提升和扩大特色栏目影响力,开辟优质稿源渠道。”[1]为此,《中医大学报(社科版)》编辑部组织策划了以中医文化为中心议题的系列学术活动。如2007年编辑部组织承办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论坛”,共推出15场主题演讲,内容涉及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与发展方向、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路径和思维方法、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中西文化比较等。提交的会议论文代表了国内中医文化研究的前沿水平,在《中医大学报(社科版)》“中医文化”栏目刊出后,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著名文摘期刊和数据库全文转载或摘引,大大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通过此次学术活动,《中医大学报(社科版)》与一些致力于中医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吸引他们的参与。作者群中不仅有国内著名高校的学者,也有海外专家,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维尔康基金会医学史研究中心马堪温研究员的《中医兔唇修补术史考证》、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Barbara Volklllar博士的《〈万氏医贯〉与〈万氏家传幼科发挥〉源同名异考》等多篇视角独特、论证缜密的中医文化学术力作在本栏目刊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策划重大选题,为特色栏目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围绕重大选题进行策划,开展深层次、多维度的专题探索,有目标、有重点地组织稿源,可以激发更多读者、作者对栏目产生浓厚兴趣,使特色栏目永葆活力。为此,《中医大学报(社科版)》于2011至2014年开辟了“中医文化系列访谈”,就当前中医发展中出现的文化热点问题,对代表国内中医文化学术前沿水平的著名专家进行专访,累计刊文11篇。如专访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薪火相传 培养中医药杰出人才》,中国会社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长林研究员的《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全国著名中西医比较研究专家祝世讷教授的《解放思想 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新阶段》,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的《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全国著名中医文化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的《中医文化复兴是推动中医振兴的根本途径》,全国著名中医医史文化专家常存库教授的《中医文化研究必须区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当前国内中医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特色栏目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部分专访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或摘抄,进一步提升了栏目与刊物的知名度。

(三)主编、编辑学者化,提升特色栏目学术层次

学报的特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编、编辑的学术层次、学术风格。主编是期刊的掌舵人,对期刊的学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龙协涛先生所言:“主编是刊物的舵手,是刊物的灵魂。主编的学识、胸襟和眼光,包括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它是刊物极其宝贵的无形资源和品牌效应。”[6]特色栏目是期刊的“龙头”,主编的“无形资源和品牌效应”在此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中医大学报(社科版)》主编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过多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学术眼光独特,学术影响力较大,因此为特色栏目聚集了一批高层次的作者群,确保了特色栏目始终处于较高的学术层次。

栏目编辑是栏目具体决策的实行者,需自始至终从总体上对栏目进行把握,确保栏目的正常运作和栏目特色的实现。特色栏目编辑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特色栏目建设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与一般栏目相比,特色栏目编辑必须对栏目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能较好地把握,具有较高的学术眼光、学术敏感度和组织能力”[7]。特色栏目编辑除了应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外,还必须对与特色栏目相关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最新学术动向,善于捕捉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真正具备博学、通识、专能‘三才’”[8]。对涉足于编辑领域年限尚短的特色栏目编辑来说,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业务能力,谙熟编辑业务是必备的基本功,有关选题策划、组织优秀稿件、组建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等工作都要出色完成。因此,编辑,尤其是特色栏目编辑,必须认真钻研特色栏目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努力提升学术水平,积极主动地向相关专家学习,并能实现编辑与作者无障碍的互动交流,从而通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人脉为栏目组织优质稿源,不断提高特色栏目的学术层次和知名度;多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阅读相关学术期刊,掌握该领域的学术动向,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知识,以利于选题策划的成功实现;多与读者、作者沟通,了解他们对特色栏目的建议,促进栏目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积累特色栏目的编辑经验,在编辑活动中强化特色意识,自觉地使自己工作的每个环节都突出特色、体现特色。

《中医大学报(社科版)》“中医文化”栏目编辑在中医医史文献方面有较深造诣,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编辑学知识,主持、参加了多项文献学与编辑学科研项目,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向。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决定其具有新锐的思维活力、准确的学术敏感,能有计划、有创意地设计选题,组织优质稿源,并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在编辑工作中,特色意识已成为自觉,因而能更全面地把握、发展与体现特色。多年经验的累积和学术积淀,促进其与高水平的作者互动沟通,平等与之进行学术对话,赢得作者的尊重与支持,从而有效引导栏目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与发展,使“中医文化”栏目始终保持鲜明的特色。

三、多措并举,加强作者群建设

(一)开设论文写作选修课,培养青年才俊

作者资源是构筑栏目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作者队伍建设对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医文化”栏目除了主动与本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以确保优质稿源的连续性外,还注重培养学术新秀,发掘、扶植学术新人,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新鲜血液、年龄结构合理的作者队伍。为此,编辑部联合研究生院,自2008年起一直坚持为本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论文写作课,着力培养刚刚涉足科研领域的年轻作者,对其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认真作答,对他们初次研究成果的撰写给予切实指导。该课程受到研究生们的普遍好评,培养了一批年轻研究者对本刊的感情。

(二)加强数字化建设,服务读者,吸引作者

在与中国知网、维普等大型数据库合作的同时,加强学报门户网站的建设,在网页上介绍栏目特色,及时进行目次更新,推介重点论文并提供过刊文献查询与下载,开通在线投稿与咨询等服务。这些举措大大吸引了读者,方便了作者。读者群中除了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外,还有广大的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不少读者特地写来感谢信或发来邮件,真诚地感谢“中医文化”专栏刊载的优秀论文给他们带来的有益启迪。期刊数字化建设在给读者与作者提供诸多快捷服务和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吸引了多层次、多领域读者和作者的关注,扩充了作者群体。

(三)坚持期刊赠阅,扩大受众群体

在依托本校学科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栏目的宣传,扩大受众群体,丰富作者群。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为诸多高校图书馆、人文与历史院系、文献研究院所及中医院资料室等院系和机构寄赠每期学报,为网上浏览数据库有困难的读者与作者提供了便利,使更多的受众了解我们的期刊,感受栏目的独特风格。持之以恒的努力为栏目吸纳了来自更多层面的中医文化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学术佳作。

四、检视不足,努力使栏目与刊物再上新台阶

综观十余年特色栏目的建设历程,虽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后续发展尚存在亟待改进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一,实行栏目主持人制,促进栏目内涵化发展。为深化栏目内涵,稳定优质稿源,保持栏目在本学科的高知名度,应实行栏目主持人制。栏目主持人的优势与影响力不言而喻,“冠有‘栏目主持人’的特色栏目,势必因其栏目设置的品牌性、栏目稿件的持续性和栏目主持的权威性这‘三位一体’的特征,使该栏目成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特色栏目”[9]。“中医文化”栏目应借鉴他刊经验,邀请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参与选题策划和栏目主持,充分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集聚人脉,也可由他们推荐或组织一些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优质稿件,以促进栏目内涵化建设与后续发展。

其二,吁请学校给予相关配套政策,减少优质稿源外流。时下以刊评文渐成惯例,研究人员的年度考核,科研项目结题、鉴定等,都无一例外地被当下的科研评价机制所左右,导致校内优质稿件外流现象日趋严重,给栏目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如果栏目过于依赖外稿和约稿,长此以往,稿源尤其是优质稿源数量必然不足。而相对于校外自由来稿或约稿,本校作者特别是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更具有稳定性与可控性,稿件质量也更易得到保证。因此呼吁学校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本校教师在学报特色栏目刊发的优秀论文,等同于在校外核心期刊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享受相同的政策优惠和科研奖励等。只有得到学校一以贯之的全力支持,才能为特色栏目乃至学报的持续发展注入恒久不竭的生命源泉,使之再上新的台阶。

[1] 姚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82-87.

[2] 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28-35.

[3] 朱剑.枘凿之惑:特色化与高校学报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88-94.

[4] 张宗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根—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教育专家吉文辉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87-194.

[5] 王育林,樊经洋.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1777-1781.

[6] 龙协涛.学术繁荣与期刊主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1-3.

[7] 李东辉,陈艳芬,赵佳荣.特性与规律:学报特色栏目的辩证把握[J].出版发行研究,2014(2):85-88.

[8] 蒋广学.编辑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9.

[9] 刘勇.解读高校学报“栏目主持人”现象[J].编辑之友,2006(4):58-60.

(责任编辑:毕士奎)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of Characteristic Columns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of Professional-Orientate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Sicience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AO Liang-hong
(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By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columns and highlighting academic styles,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of professional-orientated universities can create their own styles. Ever since the publishing,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creat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 column named as TCM Culture. By holding academic meetings, planning on major subjects, and expanding the resources of excellent papers, fresh vigor has been injected to this column.We put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of writers to ensure the everlasting development of the column. Great efforts have made the column special and it has been entitled as excellent column for several times. The journal is also on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journals. In retrospect, the column host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of the school to gather excellent papers are required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column.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universities;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racteristic column;journal of professional-orientated universities;content construction

G232.1

A

1008-7931(2015)06-0061-04

2015-09-08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2013ZC44)

鲍良红(1964—),女,江苏兴化人,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中医医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报稿源
城市轨道交通自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柳树天牛为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共话中药资源发展大计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顾一煌教授基于再灌注理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经验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