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的慈善组织

2015-04-10 18:27於淑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芜湖县芜湖慈善事业

於淑娟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简论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的慈善组织

於淑娟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的慈善组织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主要有育婴组织、义渡组织、养老组织等。其参与的阶层众多,救济面广泛,道德教化色彩较浓。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等,是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慈善组织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慈善组织;芜湖;清代;民国

一、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慈善组织的基本情况

(一)育婴组织

清代和民国初年①本文中的“民国初年”是指1911年至1921年期间。,下层民众生活困难,许多人无力抚养子女,芜湖出现了“遗婴载道”的现象。另外,芜湖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民国芜湖县志》载:“民生萧条,溺女之风尤甚。”[1]43为了不让被遗弃的孩子尤其是女婴流落街头,雍正五年(1727),知府刁承祖和邑绅宋纯武等创建育婴堂,以收留贫困人家子女。育婴堂在创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官府的资助,而且本地以及外地的绅商也积极主动地捐田捐银。《民国芜湖县志》载:“吏员邵奇首捐田五十五亩零为同里倡,后徽绅鲍祖干奉曾祖母叶氏命捐赀二千金,孳息出纳为育婴锡类常年度支之费。”[1]43咸丰年间虽经战火破坏,但到了光绪年间,“芜关道成章捐廉,地方士绅程迺封、褚登灜、朱恩、江洪浩、彭蔚文等筹款在西湖池南首建造规复,并由各帮商号捐输经费”[1]43,使育婴堂得以恢复。

(二)义渡组织

义渡组织是一个专门为帮助贫民过江和救助水上失事者的机构,主要有救生楼。乾隆四十七年(1782),芜湖救生楼设快船水袋,以救助水上受难者,咸丰年间毁。同治十二年(1873),旌德、泾县、太湖三县在芜绅商捐资,重新恢复芜湖救生楼并改名救生局,专载贫民过江,又添置救生红船三艘,以巡游江面,预防不测。据救生局碑记载:“芜湖为中江汇浸之区,江流盘折,上下石矶森搏,风力与波,怒涛竞湍,激进险行。”[1]44可见,芜湖江面自然环境险恶,通过设立救生局,保证了这一通道的安全以及商品贸易的便利,为当时的工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养老组织

养老组织主要有养济院和普济堂。据《乾隆太平府志》载:“养济院孤老192名口,每名岁给衣布银6钱,共银115两2钱。养济院孤老口粮351两3钱6分。”①朱肇基:《乾隆太平府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又据《嘉庆芜湖县志》载:“养济院孤老60名口,岁给衣布银36两,养济院孤老口粮银109两8钱。”②梁启让:《嘉庆芜湖县志》,民国二年(1913)刻本。这一措施确保了老人的基本日常生活所需。

相较于养济院,普济堂设立得较晚。嘉庆三年(1798),普济堂在通汇关内由县中丞朱珪和观察宋镕捐银创建,李受恩、耿向春等也积极捐田捐房。与养济院不同的是,前者属于官办性质,其资金主要依赖官府,而普济堂则是官民共举,士绅积极参与其中,民间力量开始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四)医疗组织

清代和民国初年战乱频仍,因此卫生条件较差,患病人数众多。光绪三十年(1904),邑人鲍世期等设立牛痘局,春夏间送诊牛痘,并且常年对赤贫者延医送诊。光绪三十二年(1906),医士苏思溥、方昭轸等共同设立医学会送诊处,夏秋两季为赤贫者送诊。民国时期,崔星门、谭明清等创办红十字分会,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掩护队在战地掩埋亡兵,医治伤兵。民国时期由于西医的传入,芜湖善会同人开办了一所妇婴医院,分妇幼外科、妇幼内科、产科、痘科等,聘请两位女医生驻院诊治。从芜湖义诊组织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救治的范围不断扩大,救治的对象逐渐增多,医疗设施也逐渐完善。西医医院的建立和女医师的驻院诊治,也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及女性地位的提升。

二、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慈善组织的特点

(一)种类众多,功能逐渐完备

如上所述,清代和民国初期芜湖官办及民办的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所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如抚恤孤贫、施棺赠药、纺织习艺等。值得注意的是,清初芜湖创办的主要是一些具备传统救济功能的慈善组织,如育婴堂、养济堂等;而到了清末民初时,则出现了帮助娼妓的济良所和低息贷款给小商贩的广仁局等一系列具有新型救助功能的慈善组织,使原本不被社会关注的边缘人群逐渐被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而同一时期的歙县却只有养济院、惠济堂、官义冢、民间义冢等慈善机构,邻近的南陵县也只有养济院、育婴堂、种福堂和栖流所等。

(二)由官到民,参与阶层日益广泛

光绪之前创办的慈善组织比如普济堂、保赤牛痘局等多属官办性质;光绪之后,慈善组织的创办者更多的是士绅或者商人,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创办夜课馆或者医学研究会等,不仅自己筹措资金,而且组织管理也亲力亲为;同时这些慈善组织具有鲜明的民办性质。以育婴堂为例,雍正五年(1727)由知府携邑绅创建,雍正七年(1729)和乾隆三十七年(1772),官府人员如知府李瞕、知县朱文昭、吏员邵奇等不断捐银捐田,因此官府承担了育婴堂的大部分费用,管理权也掌握在官府手中。咸丰年间,育婴堂遭战火破坏。光绪年间,在地方士绅和一些商人的踊跃参与下得以恢复重建,民国时期,则由实业家翟凤举接办,完全成为民办性质。因此,由官到民,参与的阶层日益广泛。

(三)教养兼施,救济形式多样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与传统慈善事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传统慈善事业偏重于“养”,注重为受助者提供衣食等生活方面的救助;而近代慈善事业,随着西潮的冲击和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开始重视“教”的作用,提出“教养兼施”的救济主张。[2]123这一变化在芜湖的慈善组织中也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光绪年间,芜湖创办的积善堂除了有施棺义埋等传统救济内容外,还对贫民子弟进行教导,如贫民习艺所即向贫民传授纺织技术,帮助人们掌握生存的技能,使其能够立足社会。

三、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慈善组织发展的原因

首先,自然灾害和战争频仍。清代芜湖的自然灾害非常严重,仅乾隆一朝,芜湖就因水旱灾害而被朝廷减免或豁免地丁钱粮多达15次。[1]75另外,频繁的战争也导致社会动荡,难民增多。据《民国芜湖县志》载,顺治二年(1645)、顺治十六年(1659)、道光二十二年(1842)、咸丰三年(1853)、咸丰六年(1856)、咸丰九年(1859)、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元年(1862)等,芜湖都发生了战争,[1]70导致大量难民产生,因而慈善组织应运而生。

其次,经济发展,商业资本活跃。清代徽商在芜湖发展迅速,康熙年间,芜湖地区设有徽州会馆,商务总会中也有很多来自徽州地区的商人,“嘉庆间徽人孙元镗、许仁、谢崧等嫌其狭小不足以壮观瞻,遂倡捐巨款复集同乡,输资购城西状元坊下首百家铺基地,建造厅堂宅舍供奉朱子神位,额曰徽国文公祠,嗣因款项有余,又购祠后二街北首荒地十数亩,围墙垣筑亭舍,种竹栽花”[1]47。另外,芜湖“扼中江之卫,南通宣歙,北达安庐,估客往来,帆樯栉比,皖江巨镇莫大乎此。光绪初创建新关,外商纷至,轮舶云集,内外转输沪汉之间,此为巨擘”[1]2。往来商户多,经济发展较快,为慈善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西方思想文化传入。清代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西方的慈善组织引起了国人的注意。此正如黄鸿山所论:“‘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貂吾师之。’并提出学习西方养、教民众的措施。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指出:西方各国‘以兼爱为教,故皆有恤贫院、工作场、养病院、训盲哑院、育婴堂’等慈善救助组织,而中国各省‘或未及举行,或办理不善’,以致‘堂堂大国,穷民塞途,黑索赭衣,为海外远人所窃笑’。所以,中国应该借鉴西方的做法,振兴善举,使‘穷民绝迹于道路’。”[2]166—167因此,芜湖的贫民习艺所、红十字分会、妇婴医院等正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清代和民国初年芜湖的慈善组织种类众多,参与阶层广泛,救济内容丰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不过,也应看到,这一时期芜湖的慈善组织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系统的社会救济体系,因而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 鲍寔.民国芜湖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38):安徽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以晚清江南为中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3] 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J].史学月刊,2006(2):96-104.

[4] 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5(1):212-217.

[5] 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组织—以江南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1999(4):144-152.

[6] 郝红暖.明末至民国前期天津慈善组织的演变与特点[J].安徽史学,2011(6):61-68.

[7] 蓝勇.清代长江红船救生的地位和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3):30-43.

[8] 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J].安徽史学,2006(5):39-50.

(责任编辑:毕士奎)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Wuh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U Shu-juan
(School of Soci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Wuhu were complete in terms of types and functions, which included the ones providing baby care, free ferry service, and old-age provision. Various social classes took part in the organizations, which gave relief to a wide range of people, and have a strong inclination toward moral education.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ide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Wuh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Wuhu;Qing Dynasty;the Republic of China

K252

A

1008-7931(2015)06-0077-03

2015-04-30

於淑娟(1992—),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史。

猜你喜欢
芜湖县芜湖慈善事业
安道什猜想推广全不相等奇数解问题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毛毛虫的天空》读后感
家乡的西瓜
我给小鸟当医生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