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理论中的设计思想

2015-04-11 02:14孟亨在MAENGHyungjae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美的

孟亨在 MAENG , Hyung jae

建国大学,韩国首尔143-701(Konkuk University , 143-701 Seoul , Korea)

一、引言

蔡元培(1868-1940)生活在中国封建王朝与半殖民地社会行将崩溃的时代,也就是即将形成新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时代。蔡元培是中国教育界的大改革家,也是革命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因而留下了许多方面的活动与业绩,其中在教育领域的业绩与活动为最多。为了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目标的高尚习惯与健全人格,蔡元培展开了系列的美育实践活动。所谓的“美育”就是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其宗旨是为了陶冶人的情操,改造人的性情。蔡元培主张“美育”的思想是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作为大众启蒙的工具,所以是最具概括性的理论。他的教育思想与美育理论的依据是康德(I. Kant,1724-1804)的“二元论思想”,追求基于现象世界的人类生活所面对的物质世界的实体社会的价值。蔡元培说,“美育是大美术”。他认为“大美术”既做脱离日常生活的“纯粹造型艺术”并作用于社会,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美术。此外,“由于实用美术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做出‘启蒙的工具’的作用”。虽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是为形成现代概念的设计理论所做的启发与引导,然而这种思想却与从西方开始的具有现代概念的设计思想即“艺术民主化思想”有着同一的脉络,而且“美育思想”中的现代设计概念与内容的范围和幅度也是相当具体的,甚至包含着更为广泛的设计思想。因此,笔者以为蔡元培的美育实践活动中的设计理念是在东方最早出现的设计思想。由于他在东方首创了现代设计概念,而被誉为“东方设计之父”。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东西融合论

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也批判地接受了东方儒家的传统思想,并努力融合东西方的教育思想。这就是把握中国固有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与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长短,也同时考虑了批判与吸收的问题。由于东西方融合的教育思想始终包含着“学以致用”的特色,而把教育当成了救国的手段。蔡元培坚信教育能够救国,辛亥革命之后,就一直主张加强教育,培养民主共和国所需要的人才。

2.“五育”的均衡发展论

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不久,就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旨在为民主共和国的建设而培养人才,所以主张“五育”均衡发展。蔡元培的“五育”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以及“美学教育的实践”。“军国民教育”强调的是为了恢复被西方列强侵略而丧失的主权,并借助武力而努力保卫自己国家的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则意味着为了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公民道德教育”是标榜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形成新的社会秩序的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要打破以孔子和儒学为中心的束缚,应用印度哲学、欧洲哲学,培养具备新的世界观的开放性人才教育。“美育”的作用是养成人们的贞操、品德及认知能力。这五种教育内容在整体之中要和谐,才能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蔡元培主张“五育”均衡发展。

3.新教育

蔡元培说,“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1]139,“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42。他把新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对个性的尊重方面。蔡元培的新教育理论受到裴斯泰洛齐(J.H. Pestalozzi,1746-1827)教育理论的影响。裴斯泰洛齐说,“过去的教育方式是成人教育儿童,但是,今天的教育方式是儿童教育成人。”这就是成年人不强制注入成见给儿童,而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体验他们,并定下教育的方法。这也就标志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形成。

4.学术并进论

蔡元培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工商、法律、医学等就是术。学必借助术以应用,术须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2],这就是蔡元培的“学术并进论”。他宣扬学术并进论,强调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在“学”与“术”中特别注重“学”的特殊性。其理由便是理论与思维不发达的国家不会生机勃发,更不可能富国强兵。他主张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要有区分。因此说,追求“学理”才是大学,研磨“术”则称为高等专门学校。这样的主张直到今天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认为,蔡元培的“学术并进论”就是重视“学”与“术”两者的效用性与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

5.一生学习论

蔡元培说,“无人不当学,无时不当学”[3]。因此主张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要把教育结构细分化、具体化。蔡元培所做的具体工作就是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为人格养成的普通教育、为强化农工商知识的职业教育、为脱除文盲(当时国家的文盲率是90%)的社会教育。而且将一生学习论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主张“肉体劳动者要具备知识,精神劳动者要参加肉体劳动”。此外,蔡元培提倡男女平等教育,主张大学也要实施义务教育。遗憾的是,囿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而只是停止在“理想论”阶段。

6.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认为,教育发展的障碍是军阀统治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统治主张复活儒家,引进封建的旧式教育与教育方针;帝国主义则利用了殖民主义的优越性、基督教教义,也就意味着文化侵略的教育性质。在这样的环境下,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论。他说,“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4]。这就是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论的时代背景:宗教成了侵略性质的教育,所以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是逆潮流而动,故此必须反对封建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教育的独自性和自主性。

三、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认为,“美育”能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能丢弃利己心;美的普遍性能去掉我与他的差别性。美的普遍性超越了我与他的利害关系,通过美的优雅美、崇高美,而日日推进高尚的、纯粹的生活。这是美具有能够打破狭隘的已有观念的束缚,脱离利害得失关系的超越性特质。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人们统合的手段,能诱导全体民众对美育的关心。民众欣赏作品是通过移情而得收获的,而且能使其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他认为美育是健康人格的必要因素。于是就建构出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四育”方针[5]1-8。“美育”是由德语“Asthetische Erziehung”意译过来的,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新词,也可以说是将西方近代美学输入中国,引起对美育的认识与反应的一种新的试图,并且为美育的具体实践而创办了相关的团体或学校。如1922年建立了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1926年易名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开设了话剧、音乐等多个专业。1928年创建“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同时还建立了多种形态的与美育相关的机构。

四、蔡元培的美育实施方法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1922年)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普及与实践方法。美育实施的方法就是给人民大众实践美育的机会与条件,美育实践的重点就是 “美感教育”。

“照现在教育状况,可分为三个范围: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教育。我们所说的美育,当然也有这三方面。我们要作彻底的教育,就要着眼最早的一步。虽不能溢出范围,推到优生学,但至少也要从胎教起点。我从不信家庭有完美教育的可能性,照我的理想,要从公立的胎教院与育婴院着手。”[5]158所以要做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方面的计划与实践。

第一,从家庭美育方面来说,“美育从胎教为出发点”,强调建立“公立胎教院”与“公立幼儿园”的必要性。公立胎教院为给胎儿好的影响,就要给孕妇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学做模范成人的教育。家庭美育通过家庭的良好设施与安排等环境的影响,而使间接教育取得好的成效。

第二,“学校美育在教室内上课,实践美感教育”的前提下,造成一种新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就是建设校园景观,要将花园以及各种设备搬进学校,这是所谓的外在环境。所谓的内在环境,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骨干作用,强调教师的人格、创造的自由以及男女共学的必要性。“所有的学问的背景应该基于美的感觉”,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课程也应该根基于“美育”。

第三、社会美育既有特定功能的文化空间,也得有日常空间的美化。因此,要建立美术馆、音乐堂、博物馆、动植物园等,而且需要追求日常空间即地方的美化,这就意味着道路、建筑、公园、名胜古迹等人们经常接触的日常空间必须得到美化。

五、蔡元培“美育”中的设计思想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其美学理论的实践结晶。蔡元培的美育目的就是要通过美感教育,培养民众的感性、理性。其美育理论包含的基本思想则是现代设计的出发点,即与“艺术的民主化思想”具有相同的血源关系。从文献上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表现在三个领域的特定诠释,即“美的超越性”、“美的普遍性”和“美的社会性”。这也就是和现代设计概念相同的概念。

1.美的超越性与艺术的民主化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指出,“艺术既为了大众,按照大众,还成为大众的艺术”。他的“艺术的民主化思想(Democratization de l'art)”便形成了设计的基本理念,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奠基石。他想通过“艺术工艺运动”(Art & Crafts movement)实现艺术的民主化。因此,艺术的民主化思想与其实践成了现代设计的根本性思想。可贵的是,与威廉·莫里斯同时代的蔡元培则主张新时代的艺术功能。蔡元培说,“美的东西不应独归所有者私揽,并宜和大家共赏。凡私人的花园,只许他亲戚朋友进去,不许旁人参观的,都失去了美术的意义。”[5]113他还说,“书画是我们的国粹,却是模仿古人的。……古人的书画,是有钱的收藏了,作为奢侈品,不是给人人共见的。”[5]58他批判了已有的艺术功能,而新时代的艺术应该由所有的人共享,强调了艺术功能民主化的重要性。但是,他的这种主张还不能升华、发展到设计思想。不过,基于美的超越性的艺术民主化思想与莫里斯一道为中国——进一步地说,成了东方设计思想的依据。

2.美的普遍性与艺术的公共性

蔡元培强调艺术民主化与美的普遍性和共享性的重要性。针对美的普遍性,蔡元培指出,“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5]56进而强调,“各国之博物院,无不公开者,即以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时供同志之赏览。各地方之音乐会、演剧场,均以容多数人为快。所渭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5]46就是这样,他介绍了美的普遍性。蔡元培对美的普遍性的看法可以解释为艺术的公共性、设计的公共性——近来在设计界出现了新的变化,即设计功能脱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设计逻辑,而转向设计人生的共同价值。 如以“绿色设计(green design)”、“通用化设计(universal design)”和“公共设计(public design)”为代表的艺术的公共性不是设计某种对象,而是以设计人生的价值为目标的创造公共价值的问题而生发出来的概念——蔡元培主张由美的普遍性而实行“美的共享”,提出了艺术的公共性问题。重要的是,蔡元培在社会美育实践方案中,设立了具体的城市美化的实践对象。这就是为民众享受的美术馆、音乐堂、演出厅、博物馆等 “文化空间”必须扩大,而且还有“六个公共领域”(即道路、建筑、公园、名胜地、古迹、坟冢)等一般生活空间的美化也是“空间文化”的扩大。总之,蔡元培的观点是,由最近公共空间的公共设计概念来看,包括具有公共性特定空间的“文化空间”与形成人们生活周边的公共空间的“空间文化”的广泛的公共设计概念。他还说中国文化遗产是崇高精神的结晶体,但却批判了中国人对文化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他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因此极力主张从艺术公共性的角度出发实行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

3.美的社会性与艺术的启蒙性

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蔡元培认为,“艺术是变化社会的手段。要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是由时代变迁而发展的”[4]551。这就是说美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主张,“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6],这是符合社会关系的教育的必要性。在导入现代概念之后,设计的作用与设计的主要目标被认定为是能够救助经济灾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设计领域,有针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和“以市场为中心的设计”的批判。但是,最近,人们却想脱离这类问题,提出了“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当今设计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也就是说,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的价值就是要考虑环境的价值即“绿色设计(Green Design)”,重视设计的公共价值的“公共设计(Public Design)”,给人提供平等包容的“通用化设计(Universal Design)”等设计的本质与价值,归根到底却朝向了重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这个方向。由此可见,蔡元培的美的社会性强调了美与社会的关系,因为提出了设计的社会责任问题。

六、结语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根基不在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而在于西方近代美学思想,他的这种思想起到了促进精神文明的作用。也就是说,蔡元培通过“美育”,克服了中国人丢失了的直观能力、思考极端的因果论而丧失了自由意志的毛病。他主张通过科学知识的逻辑与提高思考能力的“知育”和养成高尚心性与实践能力的“美育”以形成互补的作用。当今的设计是基于科学的思考,设计行为以逻辑的展开手段为方向,并且强调基于人的感性的直观的重要性。这种均衡的态度就是设计创造的根源。美育思想是作为美学理论的实践结晶,追求的是美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这一点上,蔡元培在中国最早试图实践现代设计的概念,其所主张的美育思想比威廉·莫里斯提出的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民主化思想具有更加广泛、更为深刻的设计思想。虽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实践活动都是没得到实现的“理想论”,还有不是针对设计思想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在其美育思想中的美的超越性与艺术的民主化、美的普遍性与艺术的公共性、美的社会性与艺术的启蒙性等设计思想都是东方设计思想的本原。1940年3月5日,蔡元培临终留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就意味着“知育”与“美育”的互补,也就是终生与“美育”为伍的蔡元培对美育观的执着。因此,蔡元培借助“美育”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设计思想,称道他是东方设计思想的创始人,称颂他为“东方设计思想之父”,实非溢美。

[1]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9.

[2]蔡元培.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M]// 沈善洪.蔡元培选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569.

[3]胡国枢.蔡元培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93.

[4]蔡元培.教育独立议[M]//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77.

[5]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51.

猜你喜欢
蔡元培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