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央苏区对中央红军长征的贡献

2015-04-15 20:51彭志中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红色中华伤病员中央红军

彭志中(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 南昌 330006)

试述中央苏区对中央红军长征的贡献

彭志中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 南昌 330006)

中央苏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央红军长征作了积极谋划和准备;苏区人民热烈响应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扩红,筹粮筹款,支援红军,牵制敌军,掩护突围,安置保护红军伤病员。源于苏区精神,经过长征途中更为严峻险恶的斗争洗礼而形成的长征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中央苏区;中央红军;长征;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是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被埃德加·斯诺称为“举国武装大迁徙”[1](P161)。长征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人类战争史上创造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历经苦难、浴火重生、从挫折中走向胜利并创造辉煌的起点。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的重要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P149-150)

1934年10月10日①关于红军长征出发的具体日期,一般以1934年10月17日红军各部在于都集结完毕后踏上征途为长征起始时间,10月10日是指各部队开始向于都集结的时间。,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开始突围转移,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纵横十几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粉碎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完成了举世震惊的长征。探究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可知中央苏区为长征作出的重大贡献、付出的巨大牺牲是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史学界在探讨长征胜利的原因时,对中央苏区的贡献未予以足够重视,今天再次提出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长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央苏区为红军长征作了谋划和准备

过去,史学界对于长征出发前是否有准备的问题,普遍的看法是 “仓促决定”、“行动上无计划”、“军事上无准备”等等,这是与史实不符的。事实上,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之前经过了一系列谋划和准备。1934年4月广昌战役以后,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日趋恶化,中央便开始秘密着手进行突围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

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以达到牵制调动敌人的目的;二是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进行游击战争,创造新的苏区,并规定了红六军团西征的路线、地域和行动计划,以达到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目的。红七军团起到了一定的战略牵制作用,但遭受重大损失;红六军团完成了战略预期,起到了为中央红军主力进行侦察、探路、掩护的作用。

(二)与陈济棠部秘密谈判

中央红军主力突围前夕,为扫除突围障碍,顺利通过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秘密谋划并实行了与国民党粤军首脑陈济棠部的“和平谈判”。1934年9月,朱德致信陈济棠,提议“双方停止作战行动,而以赣州沿江至信丰而龙南、安远、寻乌、武平为分界线”[3](P47),并期望陈济棠“移师反蒋”。10月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同陈济棠的代表在寻乌进行会谈,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和必要时相互借道等五项协议[4](P384),为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顺利突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在《红色中华》等媒体发文作舆论准备

红军突围的时间是秘密的,但突围前夕也在媒体上有所暗示。9月19日,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向中央苏区各省、县苏维埃发出指示信,对敌占区及即将成为敌占区的游击战争问题发出指示,提出工作要求。[5]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发表题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指出红军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粉碎敌人的“围剿”,比如“分出我们主力的一部份深入到敌人的远后方”[6],暗示中央红军主力即将突围转移。10月3日,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联合发表《为发展群众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号召苏区群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发展游击战争”[7],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下达指令,要求“在‘迅速整理补充配合友军与全国革命力量准备反攻’的口号之下,进行部队的整理补充与战斗准备”。[8](P58)

(四)安排部署留守中央苏区的游击斗争

长征前夕,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继续领导留在南方各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邓子恢、张鼎臣、谭震林、梁伯台、陈潭秋、毛泽覃、曾山、汪金祥、李才莲等组成,以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为中央办事处主任。[9](P448)为适应战略转移的需要,长征之前,由项英负责筹备设立了赣南省。8月上旬,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陆续向赣南省委、省苏维埃调派干部,中共赣南省委书记为钟循仁,省苏维埃主席为钟世斌。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赣南省军区,蔡会文为司令员,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赣南省的总任务,是负责掩护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筹备所需军用物资。[10](P1135)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二、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提供人力支持

苏区人民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是长征部队的基本力量,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约有8.6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央苏区。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也绝大部分来自中央苏区。

(一)苏区人民积极参加扩红运动

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错误的“左”倾军事路线,与敌人进行阵地战、拼消耗,红军各部队大量减员。为保证红军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胜利突围转移,从1934年5月开始,中央苏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扩红突击运动。5月18日,中革军委发布《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的宣言,提出五至七月在中央苏区扩大红军5万,红五月完成扩红27 000人的号召。[11]9月1日,中央组织局、总动员武装部等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9月间动员3万新战士上前线,并要求在9月27日前完成。[12]为此,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还联名签署了《中革军委为扩大红军的紧急动员的号令》。[13]

对这两次扩红突击运动,苏区人民都予以热烈响应。按照通知要求,中央苏区6月底就完成扩红任务62 269名,9月份又完成18 204名,从5月到9月共扩红8万余人,为突围转移扩充了军力。[10](P1133)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在突围转移前夕,都分别补充了数千名新战士。此外,中革军委9月10日下达关于红军各军团后方勤务组织的命令,各军团共需准备夫子5 300余名,苏区群众也积极承担了这一任务。

(二)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付出了巨大牺牲

苏区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所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中央苏区的主体赣南,当时总人口为240万,就有33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援前线,也就是说,几乎全部青壮年劳动力都参加了保卫苏区的作战、支前的军事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中,赣南籍红军达五六万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有的县、区、乡,16岁至55岁的男子,凡是身体合格的都争先恐后地参加长征。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2万人,其中半数牺牲在长征路上,湘江战役中所牺牲的绝大多数是新入伍的赣南子弟。

瑞金作为红色首都,在长征前的多次扩红运动中,每次都提前超额完成任务。长征前,全县参军参战的有4.9万余人,其中参加长征的3.1万余人,参加游击战争的1.8万余人,在长征途中牺牲的有1万余人。有“烈士县”之称的兴国县,在中央苏区时期全县共有23万余人,参加红军的达8.5万余人。兴国籍有名有姓的烈士为23 179人,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占江西全省烈士的1/10,占赣南烈士的1/5,居全国各县牺牲烈士数量之首。在长征途中,兴国籍战士牺牲达1.2万余人,这意味着长征每前进1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战士倒下。[14](P631)

此外,国民党军占领苏区后,每占一地就组织民团、铲共义勇队、地主武装,建立保甲制度,恢复国民党的统治。地主武装和保安团等对苏区军民进行报复和摧残,尤其是在占领瑞金后,对这一红色首都进行了最疯狂、最残酷的报复,许多地方成了“血洗村”、“无人村”。根据统计,瑞金被杀的有1.8万多人,宁都被杀的有4 800多人,兴国被杀的有2 142人,于都被杀的有3 000多人。[10](P1272)

(三)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提供精神动力

源于苏区精神,经过长征途中更为严峻险恶的斗争洗礼而形成新的精神形态——长征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参加长征的红军指战员,绝大部分来自中央苏区,他们是苏区精神的承载主体,同时也是创造和培育长征精神的主体。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最直接的源头。

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克服无数道高山大川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尤其是雪山、草地这些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那种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艰难险阻?首要的一条就是红军队伍是一支有思想、有信念、以革命精神支撑起来的队伍,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正是支撑起这支永远屹立不倒的钢铁队伍的精神支柱。

三、中央苏区为红军长征筹集物资军费

由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长期的经济封锁和连续的军事进攻,广昌战役后,苏区各类物资消耗殆尽,红军供给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苏区人民仍然节衣缩食,筹集各类物资源源不断送到红军手中。

(一)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筹集粮食

为筹措红军主力突围转移所需军需物资,中央先后多次发出紧急指示。中央苏区人民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为保障红军粮食供给,中央苏区开展了群众性的节约运动。早在3月26日,广大群众积极响应 《红色中华》“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许多政府工作同志,愿意自带伙食为政府工作;国家企业与国家工厂工人,公开提出免发或少发工资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委员会发布命令,“首先批准各级政府、红军后方机关、国家企业、学校等每人每天减发食米二两的请求”。[15]4月19日,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又致信各县苏维埃主席团及后方各军事机关负责同志,号召“立即在群众中开展每人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的群众运动”[16]。当时虽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但中央政府的这一号召立即得到全苏区群众的热烈响应。

6月2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发出 《为紧急动员二十四万担粮食供给红军致各级党部及苏维埃的信》。[17]6月27日,中央组织局、人民委员会又发出《关于粮食动员的紧急指示》,要求“无论如何要在七月十五日前完成二十四万担谷的计划”[18]。由于广大苏区群众的努力,这二十四万担的借谷任务到七月底“已经基本的完成而且多数的县份超过了”[19]。7月22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 《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六十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指出:“为了保证红军今后粮食的供给,中央特批准各地苏维埃与工农群众的请求:举行秋收六十万担借谷运动。”[20]苏区人民以空前的热情,响应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号召,仅用35天时间,就献出粮食66万余担,两个月共筹粮84万担。宁化是中央苏区的粮仓之一,1934年2月,苏维埃中央政府下达筹粮650万斤的任务,宁化完成最多,质量最好。[10](P1133)这些粮食充分保障了红军的军粮供给。

(二)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筹集军用品原料和军费

为准备突围转移,从1934年5月开始,中央苏区兵工厂工人加紧修理和制造枪支弹药,因而急需大量铜、铁等军用品原料。中央国民经济部号召苏区工农群众将拾到或留存的子弹、子弹壳、铜、锡、废铁等物品,作价卖给国家以供军用。中央苏区各省、县立即开展了收集军用物资的突击运动,苏区人民翻箱倒柜纷纷将家中的废铜旧铁统统卖给政府。三个月中,苏区人民共收集铜8.2万余斤、子弹壳1.82万斤、子弹14.09万发、白硝1.53万斤,运往中央兵工厂。[21]

在整个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的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苏区内部,浩大的军费开支,只能由苏区人民承担。到1934年2月,苏区人民购买公债已经超过300万元。从1934年4月到7月的4个月中,苏区人民又节约130万元捐助红军作军费。至长征前夕,苏区人民还筹集了价值10万元的中西药品和150多万元军费。

(三)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筹集生活用品

由于几个月内红军增加8万名新战士,不仅军粮和武器弹药供应紧张,连衣服、被毯等日常用品供给也很困难。中央政府于1934年6月29日提出“红军一定要有衣穿,要有被盖”[22]的要求,号召苏区群众筹集被毯、棉花、衣服等物资支援红军。对于这一号召,苏区人民同样热烈响应。六、七两个月,便筹集棉花8.6万斤、被毯2万多床、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10](P1133)此外,还收集一大批棉衣、大衣、单衣、袜子、绑带、军帽、套鞋、斗篷、油布、包袱、水壶、干粮袋等军用品。在长征前,宁化人民为红军筹款15万元、草鞋1万多双、军衣1 000多套。[1](P23)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有力支援,对红军长征前期的战略转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苏区军民牵制敌军掩护红军突围

红军长征前,中革军委命令留守苏区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接替红军主力的防务,以便红军主力的集中转移。从9月底开始,派红二十四师开赴长汀以南接替红九军团防务,阻止东路河田之敌李延年纵队前进;派独立七团、十一团和闽赣独立团接替红三军团防务,阻止石城之敌第三、五、十纵队前进;江西军区所属独立三团和独立十三团,分别在兴国以南和东南接替红五军团防务,阻止敌第八纵队前进;赣南省军区独立团和独立第十四团则在南面配合红军主力的突围行动,独立十团在筠门岭、会昌县城以东,独立十五团、十六团在会昌站塘、麻州一带,阻止粤敌前进。[24](P419)几十万“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被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紧紧拖住,从而解除了红军主力集结和长征初期的后顾之忧。

为保证红军主力能够安全集结和顺利突围转移,苏区军民在中革军委和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的指挥下,还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红军主力出动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等机关照常办公,《红色中华》报照常出版,仍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以此告诉人们,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仍在中央苏区,从而迷惑了敌人,蒋介石直到11月中旬才知道红军西去。[25](P56)敌人弄不清红军主力西进的战略意图,这就为红军突围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以至于后来国民党自己也承认,他们连红军何时何地突围事前毫不知情。

五、苏区人民安置和保护红军伤病员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各医院接收了一万余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中仅有一部分参加长征,约7 000名重伤病员必须留在中央苏区继续治疗休养。长征部队在突破信丰、安远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又有一批伤员留在中央苏区。安置和保护这些伤病员,减轻红军长征的压力和拖累,是中央苏区军民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政治任务,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积极承担并完成了这一任务。

由于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面临的局势日趋严峻,这些伤病员不能集中在红军医院治疗,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决定,将这些伤病员就地安置在于都、瑞西、瑞金、会昌、宁都等县群众家中治疗休养。赣南省和于都、瑞金等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对妥善安置这些伤病员非常重视。省县都派出干部到各区,召开区、乡干部会,将伤病员安置任务落实到村,各村再落实到户。到1935年2月初,留在中央苏区的伤病员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伤病员到户后,群众待之如亲人,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在苏区群众的细心照料下,许多伤病员较快地痊愈康复。除了伤病员外,一部分苏维埃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家属也留在中央苏区,苏区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收留他们,直到全国解放。

综上所述,中央苏区人民为支持中央红军长征所作出的贡献和所付出的牺牲都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没有苏区人民的支援和掩护,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必将遇到更大的困难,其后果将难以预料。中央苏区对中央红军长征所作的贡献,体现在长征出发前的准备中,体现在长征出发时苏区军民对主力红军的支持和掩护中,也体现在整个长征过程中,苏区精神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柱。今天,重温中央苏区对长征所作的贡献,就是要在新时期继续弘扬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新长征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李方准,梁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2]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朱德关于抗日反蒋问题给陈济棠的信[A].红军长征·文献[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人民委员会关于边区战区工作给各省县苏维埃的指示信[N].红色中华,1934-09-23(01).

[6]红色中华,1934-09-29(01).

[7]红色中华,1934-10-03(01).

[8]总政治部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A].红军长征·文献[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9]孔永松,林天乙,戴金生.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10]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1]红色中华,1934-05-18(01).

[12]中央组织局、总动员武装部等关于九月间动员三万新战士上前线的通知[A].红军长征·文献[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13]红色中华,1934-09-04(02).

[14]石仲泉.伟大的长征[A].我观党史二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5]红色中华,1934-03-29(03).

[16]红色中华,1934-04-24(03).

[17]红色中华,1934-06-05(01).

[18]红色中华,1934-06-30(01).

[19]陈潭秋.廿四万担粮食动员的总结[N].红色中华,1934-08-08(04).

[20]红色中华,1934-07-26(01).

[21]红色中华,1934-09-11(03).

[22]红色中华,1934-07-05(03).

[23]石仲泉.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6).

[2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5]刘勉钰.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 Contribution to the Long March of Central Red Army

PENG Zhi-zhong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Research,CPC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Nanchang 330006,China)

As the start point of the Central Red Army's Long March in 1930s,the Central Soviet Area made great sacrifice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of the endeavor.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e Central Soviet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Revolution Military Committee made prospective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people of the Central Area rendered their supports in recruiting new soldiers,collecting funds and foods,covering the military campaigns and securing wounded soldiers.The spirits presented by Central Soviet Area people laid solid foundations for the Long March spirits which helped the Red Army stand severe adversities and win the final victory.

Central Soviet Area;Central Red Army;Long March;contribution

K263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5.06.002

1674-8107(2015)06-0011-05

(责任编辑:韩 曦)

2015-07-29

彭志中(1977-),男,江西铅山人,主任科员,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江西地方党史研究。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伤病员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