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的应用

2015-04-17 02:01王苏宁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6期
关键词:甘精低血糖例数

王苏宁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病区药房,江苏泰兴 225411

糖尿病属于三大疑难症之一,是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如将病因作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分为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多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最多[2]。目前临床多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但极易引起患者低血糖症状,故该方法不能作为糖尿病的最佳疗法[3]。该文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5月—2014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研究并分析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的对象为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经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无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无明确血液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内泌疾病,且无低血糖症、合并感染、合并心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并排除孕妇、哺乳期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各患者32例,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 35~74 岁,平均年龄(44.6±12.7)岁,病程 13 个月~10年,平均病程(6.8±1.6)年;对照组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 36~73 岁,平均年龄(46.8±11.3)岁,病程 14 个月~9年,平均病程(6.4±1.5)年。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对其运动、饮食、作息等进行合理指导,以引导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采用美敦力胰岛素泵治疗,用法用量为:起始剂量为 0.5 U/(kg·d),其中基础输注量为 0.3 U/kg,餐前30min负荷量为0.2 U/kg,定期检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剂量。

联合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具体方法如下:甘精胰岛素 (国药准字J20090113)1次/d,起始药量为0.2 U/kg,患者于晚间10点行皮下注射;那格列奈(生产批号H20030504)3次/d,起始药量为30mg/次,患者于三餐前10min服用,及时观察患者病情,依据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用药量。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对患者用药前后糖化血红蛋白(FBG)、空腹血糖(HbA1e)、餐后 2 h 血糖(2 hPG)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其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临床疗效[4]。

低血糖诊断标准:随机检测患者血糖水平,若结果显示血糖值≤2.8mmol/L,即判定患者发生低血糖。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我院相关标准,疗效评为治愈、好转、无效。治愈:患者糖尿病表现与症状完全消失,血糖、尿糖水平均恢复至正常值(餐前血糖维持在4.0~6.1mmol/L, 餐后 2 h血糖值处于 4.0~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到7.1 mmol/L以下,或降低幅度>30%),为治愈;好转:糖尿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尿糖水平得到较好控制(血糖水平超过理想范围,糖化血红蛋白有所降低,或降低幅度<10%),为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发生恶化,体征无恢复正常趋势,血糖检测值超过8.0mmol/L,尿糖检测值>(2+),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统计患者用药前后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5]。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均出现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值显示为(9.42±1.52)mmol/L, 空腹血糖值检测为 (15.92±2.72)mmol/L,餐后 2 h 血糖水平为(10.41±1.07)mmol/L,治疗后相继降低至(5.20±0.42)mmol/L、(6.40±0.68)mmol/L、(5.34±0.84)mmol/L;常规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值为(9.56±1.40)mmol/L,空腹血糖值为(16.03±2.57)mmol/L,餐后 2 h 血糖值为(10.28±1.24)mmol/L,治疗后分别降低至(6.02±0.77)mmol/L、(7.84±0.92)mmol/L、(7.25±0.95)mmol/L;比较两组血糖变化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53,P<0.05)。 见表1。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HbA1e 2 hPG FBG联合组32常规组3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42±1.52 5.20±0.42 9.56±1.40 6.02±0.77 15.92±2.72 6.40±0.68 16.03±2.57 7.84±0.92 10.41±1.07 5.34±0.84 10.28±1.24 7.25±0.95

2.2 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疗效。联合组治愈21例,比常规组多4例;联合组好转10例,比常规组多1例;联合组无效仅1例,比常规组少5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联合组为96.88%,比常规组约高16%。两组临床疗效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974,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对比(±s)

表2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对比(±s)

组别 例数HbA1e 2 hPG FBG联合组32常规组3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42±1.52 5.20±0.42 9.56±1.40 6.02±0.77 15.92±2.72 6.40±0.68 16.03±2.57 7.84±0.92 10.41±1.07 5.34±0.84 10.28±1.24 7.25±0.95

2.3 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与低血糖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联合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4.5±1.3)d,对照组为(7.8±2.6)d,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74,P<0.05);联合组 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率为6.25%,对照组6例患者发现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率为18.75%,比较两组低血糖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28,P<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往往要少于动物胰岛素[6]。它可促进胰岛素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待患者皮下注射后,在其体内形成细小胰岛素微沉淀,从而有利于形成浓度均匀稳定的胰岛素单体(前提是有较长时间积累),进而长效控制患者基础血糖水平[7]。作为一种促成胰岛素的分泌剂,那格列奈可作用于胰岛细胞膜,并使其产生去极化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细胞内浓度,逐步释放胰岛素,进而改善患者胰岛素水平。此外,那格列奈有较好餐后血糖控制效果,联合使用甘精胰岛素时,恰好可弥补其这部分不足,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力。

该研究中,对联合组患者予以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常规组患者施以美敦力胰岛素泵治疗,经过比较发现,联合组取得显著疗效。具体来说,联合组治愈21例,占该组总例数65.63%,比常规组约高12%;联合组无效仅1例,占3.12%,比常规组无效率约低1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达96.88%,约比常规组高15%。治疗后,联合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远高于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53,P<0.05)。此外,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为(4.5±1.3)d,明显短于对照组(7.8±2.6)d;联合组发现 2例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率为6.25%,约比常规组低13%。

综上所述,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用于糖尿病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与使用。

[1]康志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0):32-33.

[2]吴娟娟,王玉环,董鹏,等.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8):1056-1058.

[3]曲建昌,祝开思,王彤,等.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3):442-443.

[4]任耀飞.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13):124-125.

[5]马尊良.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7):25.

[6]李昱,郭春燕,王冠涛.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7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5(1):22-23.

[7]徐军.82例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与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骨折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0.

猜你喜欢
甘精低血糖例数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