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分析

2015-04-17 02:02王正军石际俊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6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阳性率

王正军,石际俊

1.苏州市甪直人民医院内科,江苏苏州 215127;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 215004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提,且斑块易发于颈动脉,是脑梗死重要病因[1]。另外,糖尿病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可诱发动脉硬化,成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2月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39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39例,其中男100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8±2.7)岁。按照二歧分类法(该分类方法是将特征不同的对象,一分为二逐步对比),分别按照是否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按照是否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按照颈动脉斑块的厚度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其中脑梗死组患者96例,非脑梗死组患者43例;颈动脉斑块组108例,无斑块组31例;糖尿病组50例,无糖尿病组89例。

1.2 入选和分组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排除脑卒中且有后遗症的患者。

②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抽取血样,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液各指标进行检查,根据相关指标及血糖情况进行分组。颈动脉斑块确诊需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情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mm,局部有隆起,管腔内突出的患者设为斑块组,颈动脉中层厚度<1.5mm则为无斑块组[2]。

1.3 观察指标

观察糖尿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三者的阳性率情况。以阳性率来分析糖尿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阳性率比较[n(%)]

②糖尿病组的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与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比较[n(%)]

③斑块组脑梗死和糖尿病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与脑梗死和糖尿病阳性率相比[n(%)]

3 讨论

3.1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

表1结果数据显示,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患者,且分析表3结果数据显示,颈动脉斑块组的脑梗阳性率也显著高于无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由于颈部动脉出现动脉硬化导致的,使血管弹性下降,血脂粘稠度增高,一旦血管壁损伤血细胞沉积,日积月累而导致的;斑块形成后使颈动脉管腔狭窄,经过狭窄的管腔,血液压力升高不断刺激斑块,在血流动力的影响下容易导致斑块脱落,从而易形成血栓[3];血栓进入大脑后阻塞血管,使得脑部供血不足并最终导致脑梗死。因此,认为颈动脉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3.2 糖尿病与脑梗死

表1结果数据显示,脑梗死组的糖尿病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且表2结果数据显示,糖尿病组的脑梗死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糖尿病是一种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综合征,高血糖的状态会增高血液粘稠度,使血流不畅,导致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加大了血栓的形成几率,从而诱发脑梗死[4]。因此要控制好血糖,防止出现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并发症,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3.3 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

分析表2结果数据还显示,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高可加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此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的诱因之一。

3.4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关系

发生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可引起非酶蛋白糖化。在代谢晚期,形成糖基化终产物AGEs,它在动脉硬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在血管内壁沉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促进血液高凝,是血管弹性下降,收缩功能受损[5]。一旦血管受损的部位为颈动脉处,可形成颈动脉斑块,最终导致脑梗死发生。因此,糖尿病不是脑梗死的直接原因,而是危险因素,但它参与了脑梗死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脑梗死的风险。颈动脉斑块是直接导致脑梗死发生的病因,而糖尿病促进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易导致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增加血栓的形成几率,从而间接诱发脑梗死;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加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是颈动脉斑块的诱因之一;三者关系密切,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中应加强合理的血糖管理。

[1]丁琼.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0例血脂水平及预后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384-3385.

[2]张津华,马丽丽,李江坤,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67-69.

[3]吴春山,陈海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4,35(16):2584-2585.

[4]田利玲,钟子辉,黄涛,等.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4):64-67.

[5]刘兵荣,肖瑾,陈伟,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5):327-330.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阳性率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欧美的猫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