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隆起及周缘电性结构地质认识

2015-04-17 02:24陈木森丁洁荧王友胜汪卫毛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华容电性花岗岩

曾 梅,陈木森,丁洁荧,王友胜,汪卫毛

(1.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湖北 潜江433100;2.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

引 言

由于华容隆起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前人对该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成因和地质结构众说纷纭,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认为该区为一断块型隆起。由于缺乏深部地质物探资料信息,对华容隆起的深部结构没有详细的了解。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提供了该区深部电性分布特征,本文通过综合重磁电资料处理分析,对该区的地质结构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根据第四纪地质调查结果,华容隆起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北接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和陈沱口地堑,西抵澧县凹陷,南面与常德凹陷和沅江凹陷相邻(图1)。其总体轮廓大致受北面的石首-监利断裂(F1)、南西面的南县-黄山头断裂(F2)、东面的砖桥断裂(F3)等正断裂所控制。东西长约80km,南北宽约60km。

图1 华容隆起及周缘构造区划及MT测线位置图

1 区域地质概况

华容地区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中部。其南侧为洞庭湖拗陷,北侧为汉水拗陷,这两个拗陷均是燕山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中新生代大型拗陷盆地。区内基岩露头分散,见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和桃花山、小墨山以及少量的上白垩-第三系地层分布。冷家溪群主要由一套浅变质的千枚岩、片岩及变粒岩组成。上白垩统-第三系为一套小型内陆湖泊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小磨山,桃花山岩体形成时代分属燕山早、晚两期,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岩体内还有多期各种类型的岩脉侵入。

该区早期构造主要为北西西向(如监利掩伏基地断裂),与北西西构造相伴的还有北北东向的次级张扭性断裂。

江南大断裂通过该区。该断裂实际上是一条掩伏的基底大断裂带,长约2 000km,宽度各处不等,一般30~50km,具体位置是江西星子南、武宁北,湖北省通山、崇阳、蒲圻南至湖南省临湘、华容北、澧县南。然后与永顺-大庸-慈利深大断裂相接。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直到中新代仍在活动。早期主要表现为控制沉积作用的基地断裂,中新代开始表现为多次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性质。

2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根据中国1/4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资料,华容隆起带上的重力呈现出3个重力低值区(G1、G2、G3),北西向展布,由南东向北西重力异常值逐步减小。中部的两个负异常与桃花山花岗岩出露区相对应;北部的负异常G3最大,最小值为-40×10-5m/s-2,实际上该负异常以及延伸到了江陵凹陷内。南部的太阳山凸起及常德凹陷、北部的江陵凹陷呈现相对重力高异常(图1)。

2.2 区域磁异常特征。

从湖南省洞庭湖盆地航空磁测资料分析,华容隆起带上总体呈现高磁特征,与地面地质进行对比,在小磨山和桃花山形成了两个高值异常区,高磁异常显然是由于该区燕山期的花岗岩岩体引起。G1低重力异常区与一个中等磁力异常高相对应,应为隐伏低密度岩体的特征。

2.3 岩石物性特征

2.3.1 地层岩石密度

地质体之间的密度差是重力异常解释的基础。本区第四系(包括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之间的密度差为0.27g/cm3,差值较大。但由于本区第四纪和晚第三纪地层总体厚度不大,起伏平缓,重力异常反映微弱。中-新生代地层的平均密度为2.53g/cm3。其下覆地层若是古生代的,其密度差达0.13g/cm3;若是元古代的地层,其密度可达0.21g/cm3。而这套中-新生代地层厚度达几千米,当基地有一定起伏时,可产生十分明显的重力异常。在基地隆起区产生重力高异常,凹陷区产生重力低异常,其规模与幅度与基地起伏相关。

在华容花岗岩隆起区,由于花岗岩的密度相对古生代的地层密度小,显示为负异常。

2.3.2 地层岩石磁性

本区沉积岩的磁化率不强,新生代的地层磁化率为(130~140)×10-5SI,白垩系地层磁化率为50×10-5SI,古生代地层磁化率为 (20~70)×10-5SI,元古代板溪群地层属沉积变质岩磁性也较弱,为 (60~160)×10-5SI,只有花岗岩磁化率较高,可达1 540×10-5SI。因此,无论是沉积岩,还是变质岩,磁化率均小于200×10-5SI,基本可以视为无磁性。

由于沉积盖层的磁性弱,一般不能解决沉积岩的结果问题,但可以配合其他物探方法了解基地起伏情况。由于该区花岗岩的磁性较强,可以配合电性资料确定花岗岩侵入的部位及范围。

2.3.3 地层岩石电性

根据以往江汉盆地和洞庭湖盆地大地电磁及钻井岩性的资料分析,区内各地层电性都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它们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元古代变质基底上所覆盖的沉积地层可划分为6个电性层,由浅至深,各层之间的电性关系为:高- 中- 低- 较高- 低-高。

3 大地电磁资料分析与解释

在华容隆起上布设了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PN2线、620线)。大地电磁测深点距按照1 000m布设,在构造边界按照500m的点距布设,同时在PN2线上进行了重磁测量,点距250m。

3.1 PN2线资料解释

PN2线横穿华容隆起,北部进入江汉盆地的陈沱口地堑,南北进入洞庭湖盆地的沅江凹陷。根据重力、磁力、大地电磁及地面地质资料对该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图2)。

第一电性层:第四系-第三系(Q-N)的地层,为低阻层,电阻率在20~50Ω·m之间,华容隆起上的厚度在0~500m之间。在北端的陈沱口地堑最大厚度达到3 000m。这是一套比较稳定的低阻层。

第二电性层:为高阻电性层,电阻在1 000Ω·m以上,为多条断裂分割,该层地层变化较大,根据地层的电性及重磁场的反映,对地层的属性进行了推测。0~12 km段,磁场平稳,重力异常为高值,推测为元古代的地层;12~25km段,为一稳定的高阻体,延伸大,磁性弱,与其他地层形成明显差别,根据相关地质资料推测其为混合岩化的花岗岩体;25~40km段,存在3个高阻电性块体,地表与桃花山岩体相对应,磁场变化大,推测其为花岗岩岩体;40~50km段,磁场平稳,对应重力剩余异常高,推测其为元古代的地层;50~60km段,磁异常值高,对应重力剩余异常低,推测为花岗岩岩体,与小磨山岩体对应;60~70km段,磁场平稳,对应重力剩余异常高,推测为元古代的地层;70~80km段,磁异常值高,推测其下伏的高阻层为花岗岩岩体。

第三电性层:为相对低阻层,电阻率变化较大,由于埋藏较大,分辨力不够,没有进行细分,推测为中、古生代的地层。在30~70km段,深度10~15km部位存在一个低阻带,推测为基底拆离带。PN2线的断裂展布均呈现逆冲推覆的特征。

图2 PN2线重磁电综合解释剖面图(单位∶km)

3.2 620线资料解释

620线横穿华容隆起,南部进入洞庭湖盆地的常德凹陷,北部进入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大致可以分成3套电性层(图3)。

第一电性层:第四系-第三系(Q-N)的地层,低阻层,电阻率在20~50Ω·m之间。0~7km段进入了常德凹陷,沉积厚度在1 500m左右;7~50km段为华容隆起,沉积厚度在400~1 300m左右;50~60km段进入了江陵凹陷;深度在2 000m左右。

第二电性层:为高阻层。0~15km段推测为古生代的地层;15~35km段,为一延伸很大的高阻体,与航磁异常相对应,推测为大型的侵入岩体(或混合岩化的地体);15~50km段推测为古生代的地层。

第三电性层:为一中高阻的地层,电阻率在200~800Ω·m之间。推测为中、古生代(三叠纪-志留纪)的沉积变质地层。在高阻体的两侧,形成了明显的低阻凹陷,15~50km段与重力低异常(G3)相对应,该区域应为比较可靠的中、古生代沉积凹陷。

图3 620线二维电性及地质解释剖面(单位∶km)

3.3 综合分析

中、古生代在江南断裂带上接受了厚度很大的沉积地层(10km以上),两条剖面均显示高阻地层(Pt),覆盖在低阻地层之上,说明该区存在大幅度的推覆构造运动。从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推测,该构造运动的时期为印支晚期。燕山运动期,高阻低密度的岩体的受重力均衡作用,持续上升,造成了华容隆起,其上部元古界地层普遍遭到剥蚀、后期部分地段接受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形成现代的构造格局。

4 结论

1)通过对华容隆起的电性结构的分析,该区存在大规模的推覆构造远动,在元古代地层之下存在低电阻率的中、古生界的沉积地层。

2)由于基底的上隆,中、古生界的地层相对江汉盆地内埋深浅,在华容隆起及北缘的中、古生代凹陷是寻找海相油气的有利区带。

[1]柏道远,马铁球,等.洞庭湖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27(4):273-285.

[3]魏文博,张先觉,龙乐文.湖南洞庭湖凹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J].现代地质,1996,10(04):108-118.

[4]李占奎,等.江汉盆地西部地区高精度航空磁力勘查结果报告[R].1992.

[5]夏金梧.对华容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新认识[J].湖南地质,1991,10(3):189-196.

[6]王林生,杨仲和.湖南洞庭拗陷的地质结构[J].湖南地质,1985,4(2):50-59.

[7]殷致宽,等.中国1/4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Z].1983.

猜你喜欢
华容电性花岗岩
因材出新写华容 尚古生意传神韵——品读曹暇的花鸟画
花岗岩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加州鲈行情大好!湖南华容9两上报价18元/斤持续逾三周!这里的养殖户是如何做出成功的选择?
大美华容
民间引爆网络事件的舆情特点——以“北电性侵事件”为例
用于燃烧正电性金属的合金的方法
华容芥菜铸就富民大产业
色谱相关系数和随钻电性参数实时评价地层流体方法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多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