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15-04-18 01:19何德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感情美的情感

何德英

(浦城县第三中学,福建 浦城 353400)

刘勰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情感,就会失去教学的原动力。我们要让情感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将情感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的情趣、美的思想、美的志向、美的人生。

一、注重教师的情感作用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组织教学有“诗情”

语文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语文教师的生活也在课堂。起承转合的当儿,或披文入情,悟情悟理;或题眼探疑,中心突破;或顺藤摸瓜;或随波逐流,相伴着教师良好的心态,微笑的眼神——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升华。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笔者是这样教学的:1.以有感染力的语言介绍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为学生与词人的共鸣做好知识情感上的储备;2.诠释、感悟整首词,体味词人在天上与人间抉择的艰难,想象他对月怀人的情景;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4.采用多媒体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把学生引入音乐与歌词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运用语言要“真情”

教师应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了这些情感。”教师激发出学生那潜在的纯真的感情,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的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明道理、懂人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形式上、内容上去接受知识,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以体态语言去影响学生。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叹服。

(三)展开活动会“煽情”

或分或合,或聚或散,动静相衔,读议结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潇洒地演,尽情地争。以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依据感悟外交辞令这一目标,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烛之武和秦王的角色,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王的?2.假如你是烛之武,你凭什么相信这些话会打动秦王?3.假如你是秦王,那些话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自主感悟本文辞令上的魅力。烛之武说服秦王分两步:即从秦郑关系方面阐明“亡郑以陪邻”——于秦无益,“舍郑以为东道主”——于秦无害;从秦晋关系方面说明晋“朝济而夕设版焉”——无信;晋“必阙秦以利晋”——无厌。烛之武以换位思考的方法,用委婉的言辞打动了秦王。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思维被唤醒,处于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这种积极紧张的求学心理状态时,其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因此,只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作用,教学有感情,有激情,师生间才会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文质兼美。这些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强调情感,更强调审美情趣。可见,语文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的重任。因此,对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绝不次于知识的传授。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从语感上来说,有的热烈奔放,有的沉郁苍凉,有的洒脱自然,有的淡雅舒缓。所以我们要学生认识作品,进入角色,与作品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读陶渊明的《饮酒》,学生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闲适恬静的意境。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学生可以理解鲁迅先生对于革命青年的悲痛哀悼和对于敌人的愤怒揭露。

(二)发掘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先决条件

怎样发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呢?

1.约以博取。广采博览,纵深发掘,深刻透彻,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如果不透彻地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其傲岸性格,就讲不好《荷塘月色》,更说不清作者在文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是“浓”还是“淡”?理解也只是模模糊糊,达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2.由博返约。在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写作背景后,根据作品本身提炼精华,突出重点,把握该作品的内在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情调,领略其精神,激扬其情怀,从而使课堂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中。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简明扼要地介绍下创作背景,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读”上,先是听录音示范朗读,接着由教师激情满怀地朗读,然后安排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最后举办一个即兴朗诵会。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词中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2.词中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分别由哪些意象组成?3.你在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气势与感情?围绕这三个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不仅轻松完成教学目标,而且避免了苦口婆心地一讲到底;学生既能深刻领悟词中情感,又能在语文课中发现乐趣。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怎样把作品的内在情感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妙在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一)导语,创设情感意境

清代王国维说过:“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一上课,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此时,教师可用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教材内容形成相应的情绪,为教学打好基础。

如有位教师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这样设计导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恰是这些,会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

讲这课时正值深秋,枯叶在教室门外打转,一束无力的斜阳懒懒地依靠在讲台上。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缓慢而又饱含深情的导语结束后,教室里异常安静,导语的“情”与眼前的“景”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

(二)朗读,渲染情感场景

朗读,即用标准普通话清晰而又有感情地读文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阅读活动。教师要重在范读,以读代讲,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以提高他们的文学水平。如教李密的《陈情表》时,笔者用凄切、哀婉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汇在一起了,看到了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戚、帝王微笑背后的愤怒、臣子诚惶诚恐的恐惧;听到了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的“读”,要融之以情,语调要轻重结合。欣喜若狂处不妨声如洪钟,义愤填膺时读得铿锵有力。

(三)讲解,融入情感基调

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如“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教师要因情解文,把感情基调讲准、讲清,使学生能够因文解情。其次,讲解饱含激情,避免平铺直叙、繁琐抽象,而要以情出语,以情发声,让浓郁的情感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如:有位教师在上《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时,选择运用演讲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把对美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黑人拥有不平等人权的愤怒,融入到语言、表情、手势与动作中,还原出演讲者马丁·路德·金情绪的百转千回,或一手高高地举起呼喊自由,或拍案而起控诉政府,或面带微笑说明朝的理想,或双手高举呼吁正义,教师进入角色的生动演绎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极大震撼。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作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必须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融入耳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1]朱建丽.让朗读点亮语文教学[J].教学月刊,2011(1).

[2]罗兰.罗兰小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邹海仑.二十世纪外国诗歌精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游国恩,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猜你喜欢
感情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情感移植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