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2015-04-29 00:44倪明明王满仓
人文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区域化经济带国际化

倪明明 王满仓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是中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和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离不开货币的流通与结算,在此形势下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势在必行,同时这也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良好机遇。本文从区域货币合作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学效益及其可行性、必然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困境和突破困境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人民币区域化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2-0031-08

古丝绸之路曾经是欧亚之间贸易交往的主要通道,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①随后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域大合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此外,国内相关省市一方面在争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起点、建设区域,以获得国家的政策、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则在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努力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难看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是中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和战略构想,其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不可估量。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开展,有关贸易结算货币的确定、金融一体化的推进等问题逐渐提上日程,而中国作为经济带中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如何把握机遇将人民币推向区域性货币,以维持区域金融稳定和实现经济带国家间的互利共赢,已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那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学效益如何?其可行性和必然性是什么?突破人民币区域化现实困境的具体实现路径该如何确定?这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1.货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

货币突破国界限制在境外流通主要有区域化和国际化两种路径,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有货币区域化、货

币国际化或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国内对此问题的多数研究已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到对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探讨之中。如李超对中国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李超:《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金融研究》2010年第7期。姚晓东、孙钰对人民币跨境流通与区域化问题的研究姚晓东、孙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影响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以及朱孟楠、叶芳对人民币区域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朱孟楠、叶芳:《人民币区域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等,这些研究都是对人民币区域化发展进程的有益探索。有的学者则从资本开放视角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李向阳、丁剑平:《人民币国际化:基于资本项目开放视角》,《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此外,韩骏与朱淑珍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研究也是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出发。韩骏、朱淑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亦有研究将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如徐明棋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分析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进程,徐明棋:《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朱孟楠、张乔从金融危机视角对于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进行了探讨。朱孟楠、张乔:《金融危机视角下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显然,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是两种不同的货币扩张路径,二者的内涵也不尽相同。货币区域化是某一区域内出现新的货币和形成这种新货币区域的过程,也是这种货币被某一特定区域逐步接受和认可、走向国际货币的一个必要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币区域化与边境贸易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开拓正规金融渠道——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现状研究》,《国际贸易》2003年第5期。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界定,Cohen认为货币国际化是货币职能由国内延伸至国外,被私人部门和官方部门所使用的一种过程;Cohen, Benjamin J, 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London: Macmillan, 1971.Mundell则认为当货币跨越政治联盟的界限或者被其他货币效仿时可称之为这种货币的国际化。Mundell R.A.,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Macmillan, 2003.货币国际化其实质是一国货币跨越国界从国内货币变成国际货币,并发挥计价、结算、储备和市场干预工具功能的进程。从货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内涵界定不难看出,货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是货币突破本国流通地域的一种扩张,然而,二者的区别在于区域化只是货币突破国界限制所进行的货币职能的小范围扩张,这种扩张往往受到地域、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货币国际化则一般都会突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约束,从而获得更广袤范围上的流通和货币职能的全面发挥,美元、英镑的国际化就体现了这些世界货币不仅仅是在狭小区域内的流通,它们在美洲、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域也有广泛的市场,并且这些国际化的货币所执行的货币功能也已突破了简单的交易媒介功能,发挥了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作用。毋庸置疑,货币的国际化是推进货币发展的高级阶段,然而货币国际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层层推进同时把握世界金融发展步伐并以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保障,这其中区域化是首要步骤。纵观世界货币进程,不难发现,区域化应该先于国际化而行,推进人民币的发展进程应首先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直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跳过区域化在实践中可能会效果欠佳甚至以失败告终。此外,本文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合作是一个地域内的货币推动过程,所以本文对于人民币以区域化研究为主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2.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展,金融全球化和区域化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同时又增加了各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各国在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利益时不得不面对这种不稳定带来的损失,各国政府也在寻求和采取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以尽量避免和减少由此带来的金融动荡,然而效果却并不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极大推进,尤其是欧元的出现为各国解决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提供了一种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新思路。

区域货币合作的实践推动了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发展,而这些理论研究同时又给予了区域货币合作实践以指导。最早提出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的起因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特里芬”难题的出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世界范围内不能完全由一种优势货币主导,应该寻求区域内的主导货币,这种思想经过逐步发展成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关于此理论的讨论都是围绕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确定展开。标准之一是由蒙代尔提出的,他认为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性可以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能够作为一种平衡机制调节经济干扰出现时需要的人为调节,而区域内外之间的平衡机制则依靠弹性汇率机制;[美]蒙代尔:《汇率与最优货币区》,向松祥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标准之二是经济开放度,随着国家开放度的提高,浮动汇率机制的作用将不断减弱,而相似开放度的几个国家之间就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McKinnon R.L.,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3,no.3, 1963,pp.457~477.标准之三是由Kenen提出的产品多样化,产品出口多样性的提高可以使一国遭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力度降低,多样化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就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Kenen P. B.,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n Eclectic View, in Funer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标准之四是Ingrain提出的金融高度一体化,但是这种标准由于偏重于资本账户忽视了经常账户而显得片面。James C Ingrain, Comment: The Currency Area Problem, in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dited by Robert A.Mundell and Alexander, Swobod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no Press, 1969.以上四种标准在判断货币最优区时成为了主流标准,还有一些其他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通货膨胀相似性主张将具有相近通货膨胀率的国家或地区纳入一种最优货币区范围之内;还有从政治或者财政因素考虑最优货币区的。这些最优货币区标准各有侧重,都为一些国家或区域以经济、政治或财政上的共同点为基础建立最优货币区提供了理论基准。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着眼长远,实现经济带国家间紧密合作和经济协同发展必须谋求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这其中推进区域货币合作是主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重要区借鉴胡鞍钢等学者的划分方法,本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主要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具体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其他欧共体国家(白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与经济带其他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日益增强,人民币在此区域内也逐渐受到欢迎,应该藉此加速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增强人民币的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

1.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学效益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效益分析由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构成,正是基于这两方面考量才能形成货币区域化是否可行的正确判断。经济带实行区域货币合作面临多种成本,而且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不断深化所面临的成本也会不同,总的来讲区域货币合作的成本主要存在于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所以本文的成本分析主要考虑的是区域货币合作的高级阶段,此时经济带中不同国家之间已经形成高级的货币联盟,国家间货币政策的实施采取协同方式且要考虑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一般使用区域内某个国家的货币或者发行联盟货币,此时区域内各个国家面临的成本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各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受到限制或作用减弱。独立的货币体系下,由于不存在货币合作机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可以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以保证本国经济平稳发展,例如某国为了实现增加出口或减少对外债务,可以对本国货币进行贬值,而一旦形成货币联盟,由于存在一系列框架性协议,各个国家将失去独立使用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不能进行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操作。这一选择在“不可能三角”原理中也得到解释,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在货币联盟下保证了汇率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成员国必将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李富有:《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与亚洲的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二,铸币税大量损失。每个发行货币的央行都会享有一定的铸币税收入,而在货币联盟下由于放弃货币的发行权必将损失可以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铸币税。铸币税是由储备货币与GDP的比值决定的,储备货币越多而GDP越少的国家就会损失越多的铸币税。周元元:《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采取某国货币作为联盟货币时,该国必将因此受益而其他国家将会遭受一定的铸币税损失,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是可以商定一系列的制度将铸币税进行合理的再次分配。

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固然存在诸多成本,然而着眼长远其收益是远大于成本的。首先,货币合作制度能够降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下,任何国家独自应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都显得力不从心,中国和其余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那些本就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国际间复杂的资本流动和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区域货币一体化显然是最优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联合起来将具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防范金融危机,必能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稳定各国经济使其平稳发展。其次,货币联盟有利于汇率市场的稳定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在区域货币合作的高级阶段,区域内单一的货币形式减少了区域内的货币兑换和不同货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区域内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大幅降低。同时,由于稳定的汇率市场的出现,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将加速,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也会逐步完善。最后,货币合作制度可促进企业间竞争,加速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统一的货币市场的出现方便了企业的融资和投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能在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竞争。同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在这种良性循环当中,区域经济会处于稳态的持续发展之中。

2.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区域货币合作是一种现实需要

(1)经济带国家对金融稳定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带来金融工具创新的加速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复杂化,金融危机的产生往往与资本过多、过快涌入和快速撤离相联系。从历史经验看,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容易忽略金融风险而酿至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一方面与资本的快速流动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东南亚国家疏于金融风险防控的后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处于发达的东亚经济圈和欧盟经济圈之间,发展潜力巨大,对外投资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在此过程中尤其应该吸取东南亚国家经验教训,确保金融稳定,加强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及货币合作。

(2)经济带国家之间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64%,而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改革》2014年第3期。随着中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紧密和贸易依存度的增加,对区域内支付结算货币提出要求,多种货币之间的支付结算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交易成本,而且降低了贸易效率。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无不是有自己的区域内主导货币,经济带内主要结算货币的确定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3)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中亚国家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带动了货币合作的发展,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还仅停留在与个别国家签订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初级阶段,人民币也只能在经常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高超、张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一体化研究》,《对外经贸》2014年第4期。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安排,要逐步推动其区域化进程,使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一样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低速发展轨道,反而从高速发展转为稳步增长阶段,经济的平稳增长是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基础。纵观美元、欧元这些国际化货币,它们在世界或者区域范围内的地位无不与本国的经济实力紧密相连,中国经济30年来的表现及当今的经济实力具备了这种成为区域货币的条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的深入,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将日益紧密,这将极大地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第二,区域内人民币优势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处于两端的东亚经济圈和西欧经济圈是经济发达地区,但核心区域中亚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马莉莉、王瑞、张亚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机制研究》,《人文杂志》2014年第5期。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然不具备成为区域内主导货币的条件。而人民币近些年来保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性,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承受了各种考验,为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区域内众多国家之中,一方面人民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另一方面人民币币值具有长期稳定性,具备了成为区域内主导货币的基础。第三,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一种货币充当区域核心货币。长期以来,经济带中所有国家都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美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处于霸主地位,而要使区域内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区域货币,否则在竞争中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不会改变。所以,从丝绸之路经济带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实际考量,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将是区域内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困境

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带中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一大目标。 经济带国家众多,各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差距较大,加之外部因素干扰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推行人民币区域化面临着重重阻力,这也是人民币突破现实阻力,成为世界货币的现实困境。当然,任何货币在走向世界货币舞台的过程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面临各种阻力,而克服阻力、突破困境也是人民币逐步扩大影响力成为区域货币的必经过程。

1.区域内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人民币成为经济带区域性货币的首要障碍

区域内货币一体化的首要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欧元作为区域货币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欧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紧密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众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仅从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和主要区各国GDP及增长率情况看,GDP总量最大的中国在当年达到92403万亿美元,仅次于以168万亿排在世界第一的美国,而经济总量最小的吉尔吉斯斯坦只有00072万亿美元;蒙古以117%的GDP增长率居榜首,而伊朗的增长率为-58%,是经济带所有国家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国家。同时,受制于经济体制差异以及战争、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从长期看只有中国、印度等少数国家的GDP增长比较稳定,大多数国家GDP增长波动性很大。由于篇幅关系,文章未给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历年GDP增长率,但此结论也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量相对较小,难以优势互补,而贸易量小又会减少对区域性货币的需求,这是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阻碍条件。

2.人民币区域化对美元构成一定的威胁,美国阻挠也是一大障碍

任何现有体制的受益者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利益体系或减少既得利益,美国从美元霸主地位中获益良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世界经济局势,人民币区域化是国际化的必要步骤,这将会对美国构成一定的威胁,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阻挠。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点,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在2007年提出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构想,国务卿希拉里于2011年重提构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力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中亚-阿富汗-南亚”交通运输和经济网络并竭力推广其构想。那么,在丝绸之路区域货币合作过程中要推广人民币而弱化美元地位,必将遭受美国的阻挠。然而,经济发展区域化是一大趋势,欧盟在美国的阻挠下也产生了欧元且运行良好;只要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益,人民币区域化终将成为经济带中众多国家的选择。

表1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主要区国家GDP及GDP增长率

3.人民币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人民币区域化要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兑换。一方面,我们的利率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还存在管制,这对人民币区域化是一大阻力,亦是金融改革的一大方向;另一方面,我们的汇率制度实行的是钉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全浮动汇率制度还没有实现,这是汇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最后,中国只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而资本项目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这是对金融市场改革提出的又一要求。任何一种货币的区域化或者国际化都离不开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虽然短期会对国内造成一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会减弱,但长期来看大有裨益。姚晓东:《人民币区域化合作之最佳模式探讨》,《现代财经》2010年第1期。

4.与中亚等国家贸易规模偏小,人民币区域化基础有待夯实

货币区域化初级阶段离不开以贸易为基础的本币结算,这是推行本币的区域影响力的重要阶段。在人民币区域化初级阶段,与经济带中其他国家形成稳定且逐渐增长的贸易关系至关重要,中国在2009年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2012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对外贸易额达到387万亿美元,而当年与中亚五国贸易额仅为460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2%。虽然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但是贸易总量还是偏小。中塔之间的贸易额在中国与中亚五国之中一直保持在首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他年份的贸易额一直处于迅速上升之中,但在2012年也才仅为257亿美元。不难发现,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贸易规模偏小,人民币区域化还缺乏坚固的贸易基础。数据来源:2009~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这与中亚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工业体系不健全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应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国家在其优势项目如自然资源开采与利用等方面的深入合作,逐步增加双方之间的贸易量,在此基础上于贸易之中推行人民币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功能,促进人民币在区域内的结算功能,将人民币结算逐步纳入到银行体系之中,形成实质性的区域货币。

图1中国与中亚五国2008~2012年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09~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区域化的实现路径

针对人民币成为经济带区域货币的现实阻力,应从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具体应该从国际交流、国内改革、加强人民币的区域地位、扩大人民币的结算业务、构建经济带国家的协调合作机制五方面出发,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

1.加强经济带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逐步提高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需要强大的基础支持,这些基础离不开区域内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交流。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从汉代就开始有了各种交流,而近代以来交流逐渐减少,虽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联系又逐步紧密起来,但是要推动人民币在此区域内的核心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经济贸易、地区稳定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以此为契机加强合作既可以缓解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又可以加速中亚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和中亚国家已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合作成果,应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和形式,寻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加速国内金融改革,推动国内资本要素流动市场化

任何一种货币区域化或国际化的基础都是这种货币的完全市场化,货币在市场化条件下才可能突破流通界限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对于人民币来说,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中国的金融业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首要步骤就是推进国内金融改革。一般来说,金融改革涉及到三方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开始,目前已经放开对存款利率下限的管制,但利率市场还存在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应为逐步取消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汇率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而是采取一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特殊的汇率制度安排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使货币的投放和增长呈现较快趋势,长期来看应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向放开汇率转变。国际兑换中,目前实行的是经常项目可兑换,而对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存在一定的限制,长远来看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是必然的,但必须逐步进行,否则有诱发金融危机的危险。应该看到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逐步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世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这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步骤。

3.逐步扩大人民币影响力,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地位

作为一种货币制度安排,区域内的核心货币起着锚定货币的作用。周边的其他国家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应时,国际储备货币将会流入或者流出核心国,这样核心国家将通过相反的货币操作来减少或者增加国内货币的供应,熨平区域内货币的波动。通过反向公开市场操作,核心国不仅稳定了本国货币市场而且也降低了区域内货币的供求波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众多,我们可以采取先中亚国家后其他地区的分步策略逐渐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一是要加强与区域内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规模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总体规模还是偏小,这是以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二是加强人民币的区域地位离不开人民币在区域内自由流动,而人民币资本项目是受到严格管制的,所以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亦是一大方向。总之,要实现人民币区域货币的核心地位,就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大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流通,这其中不仅要通过实体经济的“走出去”战略,而且还要对货币制度做出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4.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人民币的货币功能

在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一般考虑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因素,而主要存在本币、对方货币和第三国货币三种选择,且一旦选定结算货币就会形成货币惰性。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已经成为结算货币的主要有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以及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巨大规模,从2008年国家开始推广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以来,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规模迅速,态势良好。人民币本币业务的扩展应该按照由近及远,由毗邻国家到区域其他国家的原则逐步展开,这是扩大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的重要步骤。可以先与丝绸之路中毗邻国家的边境贸易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推广人民币本币业务结算,再逐步推广到其他毗邻国家的贸易中大范围使用 ,最终将人民币本币结算纳入到银行体系之中。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逻辑起点,然后再作为金融交易货币、国际储备货币,最终走向区域货币的地位。

5.构建经济带国家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从制度上确认人民币的区域性地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在于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政府更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从高层推动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持续的沟通协调。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目前,区域内已经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在推动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应以此为基础形成更加深化和密切的协调机制,要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应从三方面入手建立协调机制。首先,建立汇率协调机制。应该逐渐将钉住美元的汇率体系向钉住一篮子的汇率体系转变,并在一篮子货币中逐步提高人民币的比例,扩大人民币的影响,最后形成区域内的钉住人民币汇率制度,减少区域内贸易的汇兑成本和降低汇率风险。何慧刚:《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其次,建立区域内开发银行,协调区域资本流通机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在中往往受制于资本短缺,所以建立区域内的开发银行为各个国家投融资提供资金,协调区域内的资本流通意义重大。目前,金砖国家已经建立由各个国家平等共同出资的金砖国家银行,这是值得借鉴的模式。最后,形成框架性的政策协调机制。在汇率协调和资本流动协调机制的基础之上要逐步建立国家间的政策协调机制,以经济带中国家间协同发展为原则,寻求利益的切合点,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目标,可以使人民币先在较小范围内履行货币计价和交易媒介的功能,再逐步扩大其结算贸易的范围,最后形成实质性的区域性货币。

总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意义重大,应从内而外分步骤推进。首先,要推动经济带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进行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为人民币区域化打好基础;其次,通过贸易结算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最后,各国之间在政策形成方面应加强沟通、协调,从制度上逐步确立人民币的区域地位。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牛泽东

猜你喜欢
区域化经济带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