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

2015-04-29 20:42汶录凤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综合素质提高

汶录凤

摘要 针对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学生的特点,通过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现状,结合学生工作实践,探索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出实用型、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推动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9-38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帮助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在于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就需要造就大批具备现代三农发展理念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生力军充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践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职业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对此,农业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如何培养学农、爱农并乐农,愿意献身农业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农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1 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价值

1.1 素质概念的基本含义 素质即是对人所有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总的评价。生物属性包含身体素质,社会属性包含政治、文化、道德、心理、科技等方面。素质是对人作为独立的生物体系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发生联系的评价。该文涉及的素质,主要是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属性方面的评价。通俗地说,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其实质就是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所谓“高素质”,就是确认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而坦然地行使之,进而明白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而义无反顾地承担它,反之则为“低素质”。

1.2 素质教育及其价值 对于农业高职院校而言,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学生的自身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农业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增强社交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发展张扬个性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要把对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完善与提高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有竞争实力,获得社会认可。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农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2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概述

2.1 农业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

2.1.1 专业特点。农业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是专业设置是农业、贴近农业以及农业辅助行业。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是生命科学和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前沿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如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建院十五年来,始终保持农业教育特色,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增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化劣势为优势,近年来以农业专业为基础,全面发展势头强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1.2 环境特点。农业生产主要与土地打交道,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以广阔天地为背景,生产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突出;农业生产岗位条件艰苦,环境相对较差,待遇低,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远离文化生活发达、交通便捷的都市,一般地处远郊和偏远地区;生产过程粗放,技术含量低,发展空间受限,致使农业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就业率低,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一线就业的毕业生体会更深。

2.1.3 生源特点。由于农业产业吸引力不强导致农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可度较低以及传统的陈旧观念依然是导致招生难的最大问题,社会偏见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家长不愿意或不支持选择农业院校及其相关专业,农业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地区和高考不理想的考生,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养成差,就读农业高职院校是迫不得已,基本就谈不上对农业的热爱。农业专业相对于非农专业来说比较艰苦,无论从工作环境、基础条件、工做岗位等方面来讲都是如此,对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就更缺乏吸引力。

2.2 农业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识、才能、体质等方面。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和农业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受条件所限,他们在高中以下阶段的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单纯,环境的变化使其不适应大学生活,加之一些其他因素,使农业高职学生素质提高和教育形势十分严峻。

2.2.1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混乱或模糊不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感性认识强,理性分析差,认识肤浅;对基础课、思想政治课和政治教育活动不认真对待;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愿做基础的工作,不愿做小事,急功近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立场和原则等。

2.2.2 专业知识素质方面。因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积累和学习养成不足,学习跟不上;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迟到早退和翘课现象严重;课前不预习,上课玩手机、听歌曲、发短信、看视频等,课后不看书;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差,学农难爱农,对专业知识学习不钻研、不认真、不深思,学习仅仅满足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刻苦学习的动力和精神。

2.2.3 创新才能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差;讲和气,不讲团结,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差,社交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薄弱,会说不会做,更有甚者不会说也不会做;不去图书馆和阅览室,而去游戏厅和网吧,不喜欢阅读不博览群书,不进行知识储备;不会观察生活,更不了解生活,也不懂得珍惜生活。

2.2.4 身心健康素质方面。不愿意上早操和体育课,认为浪费时间;对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集体活动消极对待,能躲则躲,能不参加就不参加;不讲大集体,只讲小集体,集体活动没生机,小集体行动有声色;不愿动手、不愿参加实践活动、不愿与人交流、交心,喜欢上网聊天找朋友,逃避现实,沉迷虚拟;缺乏实践磨砺少,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一蹶不振。

3 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选择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战略高度论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主要精神是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5年来,《决定》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学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决定》强调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要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3.1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针对农业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在校获得思想政治认知、思想政治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的渠道和摇篮。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关键是要进行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使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方式方法活泼多样,寓教于乐,真正把课堂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使学生受益的一项活动,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会在教育中逐步得到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任何时候都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和重要环节,学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必要保证。

3.2 发挥专业课主导作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围绕促进学生热爱专业、如何成为农业专业人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蕴含着大量、丰富、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底蕴,利用专业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做好每年的新生入学的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对此给予重视和高度的关切,应向新生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发展的愿景等,让学生通过对学校、专业的了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利用其独特的办学历史优势——其前身为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国立西北高等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培养了13万多名农业人才;地处闻名遐迩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国家首批示范院校;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先进丰富的教学设施,在西北乃至全国农业高职中独树一帜;培育生一大批在我国农业战线出类拔萃的优秀毕业生等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坚定其学农爱农的信念,巩固专业思想。

3.3 发挥活动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多方面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和举办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2013年10月起在全校青年学生中开展的“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①“新年之约”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元旦佳节,组织学生开展年度总结与新年展望。②“清明之思”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清明节,深入开展“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③“端午之忆”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端午节,以《离骚》诵读为主题,开展古诗文朗诵等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④“劳动之荣”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五一”国际劳动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树立劳动观念,体验劳动的快乐与幸福。⑤“五四之魂”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五四”青年节,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⑥“爱党之情”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七一”建党日,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为国奉献。⑦“中秋之韵”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中秋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认同、喜爱和过好中秋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⑧“感念之恩”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教师节,组织开展“感念师恩,诉说心声”主题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⑨“重阳之孝”主题教育活动。围绕“重阳节”,着力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⑩ “爱国之怀”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国庆节,大力开展国庆庆典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一年以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五四之魂”主题教育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了隆重的“五四之魂”实现“中国梦”歌咏比赛,同一首歌曲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各系部学生唱歌、练歌,通过比赛,极大地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3.4 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锻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锻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每学年都利用假期或工学结合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并就调研主题、问卷设计、报告撰写等进行针对性的安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行知并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结合思政课教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农业专业特点等问题,组织学生或专业班到附近的“生态民俗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感受到我国农村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布局、城镇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社会调研活动也使得学生提高了运用思政课程所学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15-18.

[2] 张小军,尤建国.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94-96.

[3] 戴晓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47-148.

[4] 刘复军.浅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164.

[5] 梁青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有效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24):61-62.

[6] 田贵平.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路径研究[N].天津教育报,2013-06-28.

[7] 武琼.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7):51.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综合素质提高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