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5-05-05 12:07戴小兔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电功率灯泡陶行知

戴小兔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自然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物理。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有些教师仍然采用死记硬背、题海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物理的情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一、用生活经验引入课题

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借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结合。进行《电是什么》的教学时我首先列举:冬天脱毛衣时总有“啪啪”声音、家中电风扇扇叶表面总有大量的灰尘、玻璃表面的灰尘总是难以擦干净、化纤衣服容易吸附在身体上、梳过的头发比较蓬松等日常生活现象,以揭示电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因此感到不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

在电功率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日常生活中的浴霸引入课题,要学生选择照明和取暖时分别选择哪种灯泡,虽然学生没有学习电功率但都能选对,这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提问用取暖灯照明有何不妥,学生回答是太亮会浪费电能。这样再引出电功率就容易被学生理解了。不仅如此,仅从照明角度而言,国家为什么逐渐禁止使用白炽灯而提倡使用节能灯?学生进一步知道了:节能灯更加高效节能和环保,这样以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物理不再枯燥,同时也渗透了节能环保的理念。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反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做合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的各种有趣的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从而打开探究之门。

首先应立足于演示实验。随着班班通设备的普及,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用课件、视频来替代演示实验,甚至是分组实验,刚开始学生兴趣浓厚,但长期观看必然产生视觉疲劳,学生自然也就看了就忘,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压强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两只手指分别用力抵住铅笔的两端,由于铅笔处于静止状态,两手指所施加的力是大小相等。让学生通过两手指感觉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样学生明确了压强就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就顺理成章地显现出来了。在进行摩擦力教学时,利用一支铅笔和一个木板支起的斜面,让学生观察到铅笔竖放时不能滚动,而横放时却容易滚动,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的确小一些。除了教材中已有的演示实验,教师也可利用身边的器材增设实验,在电阻和电阻器的教学中,增设加热接入发光小灯泡电路中的日光灯灯丝和铅笔芯实验,让学生观察随着加热过程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导体的电阻和温度的确有关。

其次做好分组实验。陶行知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习也是如此。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设计电路、连接电路,再测算小灯泡在亮度不同时的电功率,让学生自己得出小灯泡的亮度由其实际电功率决定的。也可以将课本上的部分演示实验如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等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此外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和小制作。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如在《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的教学后,进行自制电动机模型比赛。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

实验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物理”变为“做物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一个好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空气的“力量”教学时,我先利用抽气机多媒体视频引入新课,视频的大致内容如下:把空铁皮桶接上抽气机抽气,随着抽气机不断抽气,明显地看到铁桶逐渐变瘪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猜想:是抽气机吸瘪的。同时在矿泉水瓶内倒入半瓶热水,拧紧瓶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瓶子也变瘪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他们去思考,激起学生求知的迫切需要,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外界的大气存在着压力。大气压的真实存在自然也就被学生掌握了,接下来的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测量以及大气压变化,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光的色散”时,我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七彩的光带,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然后再讲解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七种颜色的色光复合而成。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探究,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黄塘初中)

猜你喜欢
电功率灯泡陶行知
基于PCC-CNN-GRU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灯泡创意秀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