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苏南中小城镇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2015-05-08 07:28方利君
现代交通技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苏南都市城镇

方利君,熊 琴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7)

1 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

1.1 核心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1.2 发展特征

(1)由无序竞争向重点集聚转变

通过壮大中心城市服务职能,吸引更大范围内的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和资源集聚,打造引领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引擎。通过圈轴培育,构建合理分工、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2)由速度争先向提速重质转变

以基础设施支撑和城镇功能提升为抓手,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促进城镇化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

(3)由区域分割向区域融合转变

从产业同构、园区无序扩张向合理的园区布局与产业分工协作转变;从城镇、园区缺乏互动向产城融合转变;从行政区经济向制度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1.3 城镇化重点

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大城市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未来关注的重点,也是本轮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2001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明显增强,苏南地区外向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为苏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2005年,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中苏南占了7个。这一时期江苏省为汇聚有限的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乡镇合并,小城镇数量不断减少,乡镇数量从 2000 年到 2008 年减少了近 54.4%,单个乡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乡镇级的“城市”。

考虑到近来年我国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参考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将苏南地区城市按照常住人口的规模,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见表1。

表1 城镇规模划分

2 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城镇化现状

苏南北临长江,东与上海、浙江毗邻,西接安徽,区内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5市,总面积27 953 km2。2011年苏南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85%,实际利用外资占到66.88%,财政收入为63.08%,是江苏经济增长和创新中心[1]。

苏南2010年城市化水平71.91%,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地区内部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南京市、苏州、无锡、江阴城市化较高,超过70%,处于城市化发展稳定阶段;常州、镇江、吴江、金坛、溧阳等城市化水平在35%~70%,处于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

2.2 城镇化特征分析

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以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地区为城镇重点集聚空间,苏北水乡湿地地区、苏南丘陵山地地区为城镇点状发展空间,全省形成“紧凑城市、开敞区域”的三大都市圈、三大城镇聚合轴和一个增长极的空间格局。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引下,苏南地区形成南京和苏锡常两大都市圈。

2.2.1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以省会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都市圈,南京市区的首位度最高,100 km范围的“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为都市圈的紧密圈层,受南京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从空间布局来看,南京都市圈周边中小城市主要沿综合运输通道布设,综合通道沿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根据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南京都市圈的城市结点按规模进行结构划分,见表2、图1和图2。

表2 南京都市圈大城市经济发展(2020年)

图2 南京都市圈市空间布局图

图1 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构成

2.2.2 苏锡常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是由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形成的多核心城市群。3个中心城市将基本实现要素整合、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通过梳理各城市总体规划,得到未来苏锡常城市功能及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分别见表3、图3。

表3 苏锡常城市(组群)功能引导一览表

图3 苏锡常都市圈城镇结构布局图

苏锡常都市圈是苏南经济先发地区,依靠城镇化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地域经济社会的率先快速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包括[2-4]:

(1)中小城市城市化快速发展。

苏南的城镇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县、镇工业成为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8 年的 5 年间,苏南城镇(含城关镇)国内生产总值从 3 341.25 亿元增加到 8 998.03亿元,增长了2.69倍,城镇经济迅猛发展,为苏南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化发展也保持了全国领先的地位,如常熟的海虞镇、沙家浜镇、辛庄镇,昆山的巴城镇,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

(2)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趋向地域整合。

由于中心城市的强大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中小城市空间地域上逐渐与大城市、中心城市整合。如吴江区撤市划区,并入苏州市,吴江周边的临苏经济区、临湖经济区、临沪经济区、临浙经济区也是由吴江周边距离50 km内的小城镇归并而来。

(3)中小城市间联系紧密,东、西集聚程度有所差异。

根据城镇化发展,将苏锡常都市圈分为东部片区和西部片区。东部片区主要指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经济发展龙头区域,城市空间上呈现网络化、中心城镇聚合化发展特征。中心城市、大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和张家港、常熟、昆山在空间上呈多中心、散点状分布,中小城市与周边城市多方向发展。

西部片区主要指镇江、常州为核心的中小城市,处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的过渡阶段,依托既有县市的中等城市,如金坛、丹阳、溧阳、宜兴等,金坛等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为主,兼顾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且金坛等是带动周边乡镇等发展的重要载体,首位度较高,同时还要兼顾与溧阳、丹阳的联系。

3 苏南中小城镇交通线网布设模式建议

3.1 交通线网布设模式及适用对象

交通线网布设主要有3种模式:单一通道模式、复合型通道模式和网络型通道模式,不同模式的适用对象见表4。

3.2 线网布局影响因素

(1)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是交通线网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阶段的中小城市适应的交通发展模式也不同。城镇化初期的中小城市,空间分布相对分散,通常采用单一通道模式;加速阶段至逆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发展较高,空间分布集聚趋势明显,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建议采取复合型通道模式;城市化水平发展成熟的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空间集聚度高,建议采取网络状通道模式。

(2)城镇距离

主要考虑中小城市与中心城镇之间的距离,近距离有助于形成连片的城镇格局,适宜采取网络型通道模式;距离较远则适合采取复合型或单一通道模式。

表4 不同交通发展模式特征

3.3 交通线网布设模式建议

根据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和交通发展形态,可将苏南分为3个片区,其在网络的布局形态、层次性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配置结构、功能定位各有不同,见表5。

表5 苏南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建议

3.3.1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为单中心城镇格局,对于南京周边的中小城镇而言,主通道格局基本清晰,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建议采取复合型通道模式,中小城市之间建议采取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的单一通道模式。因此交通发展关键在于:

(1)加快完善与仪征、句容等直接联系的高等级公路体系;

(2)加快完善外围副城的换乘体系,并增强城市交通的集散能力;

(3)城市快速路成环,避免出入交通直接进入城市主干道;

(4)加快完善南京的城市快速出入口系统,外围高速公路屏蔽过境交通。

3.3.2 苏锡常都市圈东部

对于苏锡常东部中小城镇而言,目前既有交通发展模式受限于行政区划的影响,不能满足城镇连片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道路服务对象的变化,建议采取网络型通道模式:

(1)完善路网的层次性,实现大中城市与中心城市以高快公路辅以城际轨道直接联系;

(2)中小城市与所在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之间以高等级公路联系为主;

(3)分离主要通道上的过境交通与中短途交通;(4)进一步减少中小城镇的客货组织环节。

3.3.3 苏锡常都市圈西部

西部片区与苏锡常中心城市的联系上,建议采取复合型通道模式,以增强与沪宁复合通道的公路联系为主;与中小城市之间建议采取单一通道模式,以公路联系为主。交通方式配置上以快速路、县乡公路和城市干路多种方式构建。

4 结语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苏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格局及交通运输供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模式需要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致,才能充分发挥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引领作用。本文针对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3种交通发展模式,重点对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内三大片区中小城市提出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建议,以期为苏南地区中小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1]杨煜琪.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张敏.小城镇群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3]杨志,巩亚文.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交通特性及发展策略探讨[J].城乡建设,2012(8):9.

[4]叶玉玲,季令,刘志杰.都市圈交通运输结构分析与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2007,10(7):1-5.

猜你喜欢
苏南都市城镇
苏南年俗亦动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路先生,我错了
穿越水上都市
人口与就业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