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例分析

2015-05-08 06:07卢兆麟FritzFrenkler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慕尼黑研究型德国

卢兆麟, 张 悦, Fritz Frenkler

(1.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 安徽 合肥 230009; 2. 清华大学 汽车工程系, 汽车节能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3. 慕尼黑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系, 德国 慕尼黑 80805;4.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世界大学实验室

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例分析

卢兆麟1,2, 张 悦4, Fritz Frenkler3

(1.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 安徽 合肥 230009; 2. 清华大学 汽车工程系, 汽车节能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3. 慕尼黑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系, 德国 慕尼黑 80805;4.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对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首先阐释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分类,着重指出了“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区别以及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结构;然后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1.明确学科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2.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贯穿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3.秉承“包豪斯”教育传统,采取工作坊和学徒制相结合。最后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提供借鉴。

硕士生教育; 德国研究型大学; 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国工业设计硕士生教育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余所的高校设立了相关硕士点,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准,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培养水平总体不高、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造成大量毕业生的研究能力不强,实际技能也比较欠缺,无法形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将“艺术学”列为单独的门类,“设计学”提升为艺术学之下的一级学科,并可单独授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这既显示了国家对于设计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存在着隐忧:这是否会成为新一轮扩招的开始,进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下滑?

笔者受国家公派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工业设计系工作和学习,通过“问题研究框架下的区域解释”模式1,希望为我国设计教育提供借鉴。

1 德国研究型大学体系与历史发展

1.1 德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型”与“应用型”

德国传统大学素有深刻的思辨理性和浓厚的研究氛围,同时德国教育也有注重职业教育的传统,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应用人才是德国先进制造业的基石,造就了德国产品做工精良、品质可靠的世界声誉。“研究”和“应用”,这两者反映在当今的德国高等教育中,就产生了研究型大学(Universität)和应用技术学院(Fachhochschule)的模式区分2。两者之间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结构体系和办学理念等诸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般而言,应用技术学院是德国一种特有的大学形式,较之研究型大学,它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专业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学院可授予“Diplom FH”文凭,但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较高水平的研究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担负着学术研究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高度结合,确立了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洪堡原则”。工科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的研究以“技术科学为中心”,它的兴起与工业化紧密联系,并具有系科设置与工业化的适切性、课程内容与工业化的相关性、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3],具有完整的Diplom及Doctor学位授予权。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就是一所典型的工科大学,它曾培养了18位诺贝尔奖得主,2006年10月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3所“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除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德国还有一类专门的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主要培养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人才。其关系和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德国高等教育类型

国内学术界近年已经注意到所谓“中国大学模式”或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研究,大学模式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伯恩鲍姆就曾对此有过论断:“不存在任何时候都能阐明一切学校各个方面特征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只能在一定的时候描述每一所学校某些方面的特征。”因此,关键在于全面审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过程和历史背景,学习和借鉴其发展经验,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1999年欧洲各国开始了“博洛尼亚”进程,在此背景下,德国大学也积极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两级学位制度改为三级学位制度,将传统的Diplom学位拆分为国际通行的Bachelor(学士)和Master(硕士),引入了欧洲学分计算和转移系统(ECTS),在学制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改革之后的德国大学学位体制与我国基本相同,因此两者之间具有了可比性,也使得研究和借鉴德国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成为可能。

1.2 德国工科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结构

工科大学创建并非革命性地拓展或改变大学的职能,也没有像洪堡兄弟那样的教育家来引领,它是伴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升格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取得与现代大学同等的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德国工科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独立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工科教育纳入大学中,仅仅成为大学的一个学科或部门。

在德国工科研究型大学中,学院(department)下面设立系(chair)或者所(institute),通常只有一位终身教授,该教授作为主管人(head professor),全权负责招生、课程安排、科研工作和人员招聘,因此教授作为大学的主体,具有真正高度的自主权。教授的职位公开向社会招聘,符合条件的应聘者由大学的学术委员会严格筛选并直接确定,可以避免冗长的竞升程序。

在工科研究型大学中,由于对工程技术实际能力的偏重,很多教授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是高工或者高管,经验极为丰富,同时便于建立与业界的关系。系、所的人员结构设置围绕教授进行,教授根据需要自主聘用讲师(lecturer)和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istant),承担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上种种措施保证了“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原则得以实行。以慕尼黑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为例,创办人和主管教授是Fritz Frenkler,曾担任过青蛙设计公司副总经理、德国铁路公司总设计师等职务,目前担任著名的德国iF产品设计奖评委会主席,具有多年的设计理论和实务经验,保证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质量。

2 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及特点

本文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对其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办学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

2.1 明确学科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慕尼黑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设在建筑学院下。成立伊始,工业设计学科更多的是作为建筑学科的扩展和补充,原因是近年来与建筑相关的附属设施设计项目逐渐增多。从历史上看,德国学界似乎一直有将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连的传统,如创办于德国的世界上第一所专门设计学校包豪斯(bauhaus),其名称就是德语词汇“建造(bauen)”和“房屋(hausern)”开头字母的组合。包豪斯的建校宣言里就认为:“建筑物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对它进行装饰曾是造型艺术最重要的任务,造型艺术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德国大学已将工业设计明确为一门交叉学科,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在网站上就指出:“本专业与建筑、机械设计、经济学等专业紧密合作,重点在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融。”

反观我国大学,一直存在工业设计的“工学”和“艺术学”归属之争,以至于在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特别规定设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可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位”。其实就学科本身而言,这样的争论意义并不大,工业设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属性只会“挂一漏万”。

任何教育都需首先确定培养目标。作为研究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更专注于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前只招收工业设计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其硕士生招生始于2008年,学制为4个学期,总学分为120学分。其工业设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基础上,真正理解设计与设计研究;重点在于学生能用企业化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并具备将创意转化为产品的实际能力。学生应当关注批量化大生产的环境生态问题,理解人口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以通用性设计作为解决之道。指导硕士生阶段学习的总体思想是‘新功能主义’,这也是导师Fritz Frenkler教授所秉持的思想。”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同样强调实际能力,以便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同时,又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保持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明确了指导思想。这种“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前进道路明确”的培养目标,值得国内院校学习。

2.2 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贯穿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慕尼黑工业大学制定了详尽的模块化(Module)教学体系,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各主题式的教学单位(即模块)”[4]。模块化教学较好地整合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一体化,已被大多数德国高校所采用。工业设计系开设硕士课程,包括“综合设计”、“设计实务”、“设计研究”、“设计(工程)”等几个主干模块,另外还有“设计心理学”、“设计哲学”、“设计生态学”、“设计社会学”等辅助模块。以上均为必修模块,此外还有若干选修课程,如“人机工程”、“视觉艺术”等。这些模块体现了跨学科、交叉性的特点,重点在于使学生完整理解设计的各方面,其中的主干模块一般要贯穿2~3学期,既 “不断线”,又 “层层递进”。

例如“综合设计模块(ID)”,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产品-产品特征-品牌特征”3者的关系。该模块包括3门课程,共9个学分。其中第1门课程是“基础”,为3个学分,开设时间为第1学期;第2门课为“产品特征”,3个学分,时间为第2学期;第3门课为“品牌特征”,3个学分,时间也是第2学期。这一模块的思路在于品牌是当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第一要素,其中有形的产品又是品牌存在的基础,消费者从产品的识别特征出发,进而识别品牌,因此学生必须能够深刻地把握3者之间关系,并体现在设计中。再如“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模块,强调学生对于某一课题自主研究的能力,以杯子设计为例,包括对杯子的历史、杯子的发展趋势、杯子的造型演变、杯子的发展趋势、杯子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进行系统研究。

虽然是研究型大学,但是慕尼黑工业大学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体现在模块化教学上,就是极富特色的“设计实务”模块(design enterprise)。具体而言,该模块共贯穿3个学期,每学期各一个部分,即设计实务Ⅰ、Ⅱ、Ⅲ。在该模块中,工业设计专业的硕士生与其他各学科学生一起,与一家名为“Unternehmer TUM”的公司合作,共同完成实际项目。Unternehmer TUM是一家科技孵化企业,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支持下,与师生开展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5]。

模块中第1学期的“设计实务Ⅰ”共3个学分,有全英文的2周教学理论课,同时穿插了一个公司的项目,在2周内完成,最后分小组写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如何从“创意”到商业计划的一个转换。“设计实务Ⅱ”共6个学分,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实际的创业项目,包括从产品设计(或服务设计)至公司管理、公司品牌特征、品牌设计等整个内容。“设计实务Ⅲ”与Ⅱ类似,共12个学分,但是由个人或者2个人完成,与刚创立的公司一起合作,彼此收益。可以看出,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模块,硕士生进行实际项目的能力在层层提升,从而为走出校门、踏上职场打下牢固基础。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在体系上也缺乏机制保证,校企隔膜严重,造成了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善于“纸上谈兵”,毕业之后不能迅速地适应职业生涯。上述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3 秉承“包豪斯”教育传统,工作坊与学徒制相结合

包豪斯创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6年,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发表文章《德绍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生产原理》,清晰地阐明了包豪斯的教学目的,即:坚决接受机器生产,专注于利用现代材料,探索适宜现代制作手段、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形式,培养“在基本工作方法上训练有素,对形式设计与机器设计的元素及其构成法则都了如指掌的设计师”[6]。

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亦称“形式导师”,master of form,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亦称“工作室导师”,master of workshop)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7]。时至今日,包豪斯所创立的教育思想以及“双轨制”的教学模式也并没有过时,而是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理论教学” 和“工作坊教学”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慕尼黑工业大学采用十分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程形式上可分为“课堂讲授(vorlesung)”、“研讨会(seminar)”、“项目(projekt)”等3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被摒弃,代之以交流和互动。即便是课堂讲授,也不单纯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经常围坐在一起,理论讲授、图板展示、草图表现等,互相交流彼此的想法,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代表权威或者评判者,而是策划者和主持人(见图2)。

图2 课堂讨论

例如选修课“视觉艺术”,在课程开始时,教授首先选择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题目“自我建构”,以此作为主题贯穿课程的始终。教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从各个方面展开探索。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摄影、绘画、拼贴、雕塑、装置、DV等无所不包。表面看来,这样的课程于设计而言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则意义非凡,这是因为工业设计被称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设计效果的最终表达就是一种艺术形式[8-9]。这门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对艺术形式本身的探索,带有前瞻性、超前性,正如同时装展示之于成衣设计,起到引领时尚、指示潮流的风向标作用(见图3)。

图3 开展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系也为硕士生提供了完善的实践手段。学院设有木材加工车间、金工车间、印刷车间等,配备有先进的机床、3D成型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每个车间都有专门的师傅,提供技术指导。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模型和材料加工。对手工能力的重视,其实也有传统可循,早在包豪斯时期,格罗皮乌斯将教员分为形式导师和工作坊导师。所谓工作坊导师,就是担任技术、手工艺、材料部分的指导师傅[9]。Fritz Frenkler教授曾对笔者说过:“模型和手工能力不可能被完全替代,面对实体模型时的感觉与面对电脑3D效果图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见图4、图5。

图4 模型工作坊之一

图6 模型工作坊之二

3 结束语

按照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产品、过程、服务以及整个生命周期建立起多维度的品质”,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策略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突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为职业生涯

做好准备[11]。德国作为工业设计的诞生地,作为产生了重要里程碑学校包豪斯和乌尔姆的国家,其设计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成功的模式不可以复制。”[12]我国高校应当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经验,最终探索出我国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的道路来。

References)

[1] 张德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研究的提倡及其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2):30-37.

[2] Stefanie Schwarz-Hahn,Meike Rehburg.Bachelor und Master in Deutschland-Em-pirische Befunde zur Studienstrukturreform[M].Kassel:Wissenschaftliches Zentrum fuer Berufs-undHochschulforschung Universitaet Kassel,2003:51.

[3] 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论: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1(8):67-69.

[4] 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5] 吴伟,邹晓东,吕旭峰.德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改革:基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100-104.

[6] 李志华,陈正伟,朱建华.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73-174.

[7] 李万军.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112-114.

[8] 何晓佑.引进·消化·创造: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浅谈[J].装饰,2003(10):90-91.

[9] 卢兆麟,张悦.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启示[J].美与时代,2013(3):33-35.

[10] 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思考[J].设计,2013(10):158-163.

[11] 李亦文.设计基础课教学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J].美苑,2002(3):36-37.

[12] 王娟娟,汪海粟.工业设计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82-388.

Discussion on mode of cultivat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industrial design postgraduate in German researching universities: Tak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as an example

Lu Zhaolin1,2, Zhang Yue4, Fritz Frenkler3

(1.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2.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3. Chair of Industrial Design,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Munich 80805,Germany; 4. 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601, China)

Tak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as an example, the mode and concept of industrial desig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German researching universities are explored.Firs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re explained,and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earching university and the application university are discussed.Then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ing university is described.Furthermore, after the specific analysis,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desig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German researching universitie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Establishing education objectives with clear disciplinary position, 2.Focusing on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with modular teaching system, 3.Taking an open and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with Bauhaus education tradition,and taking workshop and apprenticeship as combin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German researching university;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2015- 01- 26 修改日期:2015- 03- 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S2014JYRW008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60955);安徽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L078ZD);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508085QG144);合肥学院人才基金项目(2014rc16)

卢兆麟(1980—),男,安徽阜阳,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工业设计、产品可用性

张悦(1981—),女,河北石家庄,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

E-mail:luzhaolin9807@mail.tsinghua.edu.cn

G643;G53

A

1002-4956(2015)7- 0216- 04

猜你喜欢
慕尼黑研究型德国
德国豹2号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绿色之城——慕尼黑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啤酒节畅饮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