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迟新时期的报告文学

2015-05-09 02:12田甜鲁娇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5期
关键词:徐迟报告文学艺术特色

田甜 鲁娇

摘 要:徐迟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各异且突出表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其作品内容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对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徐迟;报告文学;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田甜(1987-),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

在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徐迟的报告文学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徐迟在1960年以后主要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而其在新时期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旋中》、《结晶》、《刑天舞干戚》等作品,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和新时期报告文学题材的开拓有着重大的意义,《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报春花”。 2001年以“徐迟”命名的“徐迟报告文学奖”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奖励和鼓励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

一、鲜明的时代性

由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文学性和新闻性的文体,而它的新闻性就是要求其内容能及时地反映当时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因而,报告文学相比于其他文学体裁就更容易打下时代的烙印,具有时代性。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到科学领域,不仅是因为作家本身对繁杂、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晦涩难懂,就当时人民的文化水平而而言无法去阅读。在加上建国之初,人民的关注点全在恢复生产、经济建设上。直到1978年4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集的问世把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引向了新的方向,开启了中国报告文学的一个新纪元。

1977年6月,徐迟在《人们文学》上发表了《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主要是写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中国地质力学发展,以及他用地质力学对我国石油勘探的伟大贡献。写出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位在外的爱国游子是如何的历尽千难万苦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何为了祖国的繁荣而倾尽自己全部的心血。在这篇报告文学中,我们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过的是一种怎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新中国带给人们的新变化,讴歌了社会主义新气象。反映出了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景象。

1978年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给中国的报告文学甚至是中国的文学界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那个震惊世界的“陈氏定理”是在一个只有六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一个床板当做书桌和一只小煤油灯的环境中写出来的。一个“陈氏定理”震惊了世界,而一个六平方米的房间、一个床板当做书桌和一只小煤油灯则震惊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些报告文学发表无不是跟随了当时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响应“现代化”发展的号召。他这种响应“现代化”发展号召,率先把报告文学题材的范围扩展到复杂的科学领域,不仅拓宽了报告文学的题材空间,还把复杂、神秘、深奥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更为简单,更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人们群众,让人们群众更能清楚、直接的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发展,从而具有了一种鲜明的时代性。

二、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及其人物性格的共同点

对于读者而言,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性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变可以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在徐迟的报告文学中,人物的性格是各有千秋,形象是千变万化。《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是一位身体孱弱,性格孤僻、敏感、隐忍,不善与人交流,但却对党有着高度信仰的数学家。他可以在被扣上“修正主义苗子”、“安钻迷”、“ 白专道路典型”、“白痴”、“寄生虫”、“剥削者”等帽子后,被“绞了电灯,剪断了开关拉线”后,依然沉迷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他可以漠视“专政队”、“四人帮”的刁难,但是他无法不感激和激动党领导对他的关怀。他也能像蒲公英那样坚韧,从不放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地,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的放弃,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地,他就会生根发芽,然后“开放更多更多的花序,结出更加多得多的的美丽组合的果球。”1

徐迟在其作品中很少写女性,少数的几位女性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对她们进行详细的描写,而《地质之光》中的许淑彬作为徐迟作品少有的女性形象,虽不是浓墨重彩,但在徐迟寥寥数笔的描写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位刚中带柔的侠义女子。面对丈夫,她能无条件的支持,给他整理行装,即使再不舍,也催促他离开。面对敌人,她能疾言厉色,大声呵斥……

狄德罗曾提出:“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2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在徐迟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经历,因而他们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正是这种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但是在这不同的性格中,我们却能发现一种相似的东西,那就是执着。

纵观徐迟的报告文学,我们能感受到一位老作家对深度的把握。他亲身深入到深奥、繁杂的科学领域学习领悟。他的报告文学在时代性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上,人物塑造的多样性和题材的开拓上,无疑是突出的。他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把报告文学引向一个新的方向,开拓一块新的领域。

注释:

[1]徐迟《徐迟文集(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98页

[2]狄德罗《狄德罗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猜你喜欢
徐迟报告文学艺术特色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论徐迟诗歌创作中的都市色彩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徐迟永远十八岁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