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处理中多元主体间关系构建

2015-05-10 06:12龚舒婷
同行 2015年24期
关键词:营利非政府社会公众

龚舒婷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自公共危机爆发的高发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公共危机爆发的特点更趋向世界范围,并且影响更为恶劣,严重的传染病比如“非典”、“禽流感”,重大的自然灾害比如海啸、洪水等,还有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就我国而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大自然灾害的爆发,不断得考验着政府面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2003年的“非典”,全球性的禽流感,2010年的青海玉树大地震,这些突发的危机一次次得给政府给社会敲响了面对危机如何处理的警钟。面对这些波及范围广,受灾程度大的危机,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显得单薄,需要社会组织多元主体的合作,因此,在危机发生时,多元主体间合作关系的构建对于妥当的处理公共危机很有意义。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在西方,早期的学术界对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朝鲜战争的爆发,还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美国当时掀起了一股危机管理研究的热潮,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开始被关注,这一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安全和平的研究上,90年代进入了研究的高潮期,著名的9·11事件后,逐渐转到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研究上,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危机管理。对于多元主体的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从美国开始,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罗伯特·希斯著的《危机管理》,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等。随后扩展到其他的西方国家,日本和英国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也主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研究源于对国际危机的研究,比如潘光的《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对国内危机开始研究的标志是1997年张成福和许文惠主编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在这之后的研究就相对多了起来,此后的研究都开始重视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 “非典”爆发后,我国学者开启了对国内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并且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危机发生后的政府管理,媒体的应对,社会组织的应对,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在现阶段还是比较滞后的,研究的领域也比较狭小,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研究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认识到只靠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集合各多元主体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应对。

二、公共危机处理中多元主体关系概述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的概念

关于危机的定义有很多,罗森蒙尔特指出:“危机是指对社会系统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总的来说,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公共危机如何定义,百度百科里是这样定义的,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

(二)公共危机处理中多元主体概念界定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要重视多元主体之间关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在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营利组织等。

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政府是社会利益和制度的维护者,加强对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能力是政府组织的必修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

它是介于政府与营利组织之间的,依靠非营利收入为支撑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部门。这类组织通常活动更加灵活,因此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闻媒体是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媒介,当危机发生的时候,及时地传播信息对于救灾减灾是很有重要的,便于危机的及时处理。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离不开市场中营利组织的参与,近年来一些公共危机的发生中,营利组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物资捐赠方面营利组织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公共危机的处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公共危机处理中多元主体间关系的现状

我国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都是处理危机的主体,国民在危机发生后都觉得应该由政府来处理危机,这是国民思维的惯性意识。许多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严重,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处理危机明显不足。非政府参与主体能快速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对社会资源和力量最快和最大的整合。所以非政府组织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处理公共危机只是政府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每次一旦危机出现时,其他非政府组织处于被安排的地位,政府出台应对机制便是从中央到地方部门的一步步贯彻实施,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处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我国各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由于自古以来政府中心思想导致个多元主体包括社会公众等大多在看政府如何处理危机,由于机制不健全,多元主体没有充分参与,比如早前发生的“非典”危机,社会公众面对危机没有冷静面对,只是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并且公众在危机发生时引起了恐慌,这都说明我国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时间不长,但是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能力也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并且公共危机处理的事务量大,它需要一种合力来完成,所以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和参与。首先,在公共危机的预防准备阶段,这向来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责,只单纯的依靠政府。到了危机处理的阶段,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反应速度有待提高,而人民群众这时处于恐慌的阶段,政府处于对危机处理一定因素的考虑,新闻媒体对信息的报到有可能更加剧群众的恐慌心理,这时除了有些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的物资支持,其大部分还是政府应对。这时就没有整合多元主体的应对机制,没有充分利用多元主体的资源。

四、我国公共危机处理中多元主体关系构建与完善

公共危机发生时,情况紧急复杂,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公众的痛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的损失,这也检验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商讨解决之道,提高政府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那么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认为,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多元主体充分参与的危机管理体制。公共危机治理主体中的组织应该彼此经常互动,将各组织的应急计划与战略相互交流。

(一)危机发生各阶段多元主体的关系构建

以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首先是公共危机发生之前的预防准备机制,危机发生前的一些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做好了预防措施,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才能从容面对,避免在危机发生时不知如何是好的现象,那么预防准备机制如何建立,我觉得要让社会公众有一种危机意识,在灾难发生之前要有准备,这就要求政府在平常的宣传中要加大力度,让预防准备机制深入人心,让公众了解危机,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在危机发生后的这段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有集合资金,运输所需的物资,宣传报道等等一系列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和多元主体要相互分工,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使整个应对危机的系统趋向良性的发展。以突发的自然灾害为例,当危机发生时,社会的救援物资是受灾群众最为需要的,这是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的人员到达受灾现场,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因为政府的人力资源有限,这时需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新闻媒体这个时期应该如实报道灾情,指引多元主体的救灾行动,并且在监督政府的同时,也要向公众提供信息,让公众可以根据准确的信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危机的后期处理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灾后的重建工作,这并没有意味着危机的结束,多元主体在这个时期应该继续坚持,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媒体要传播社会的正能量,让受灾群众看到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努力,这是也要建立健全社会的援助机制,营利组织、社会公众也要支持政府的对灾区的重建工作,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多元主体间关系的完善

要做到以上多元主体间良性关系的互动,完善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健全一些法律法规,明确主体间的权责范围,这是制度保障。第二,在日常中,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各主体的力量。第三,要提高政府以外各主体的参与度。最后还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以便危机的预防和危机发生时可以迅速的应对。

五、结语

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多元主体关系的构建十分关键,并且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时能有快速高效的应对方法,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间的关系对于挺高应对危机的水平,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公众的痛苦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猜你喜欢
营利非政府社会公众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良性关系构建路径分析
爱婴室上半年营利双降,收购玩具商、投资MCN求增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培养经营人才 探索营利模式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功能转换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