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真心”的非范畴化及动因

2015-05-19 05:52黎立夏
关键词:真心共性语气

黎立夏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真心”的句法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真”是兼类词:一是形容词,有两个义项:其一表“真实”(与“假”“伪”相对),记作真1;其二表清楚真实,本文不讨论这一义项。二是副词,表“的确、实在”,记作真2。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真心”是名词,表真实的心意,后发展出形容词用法,本文认为是名词和形容词兼类词,记作“真心1”。

网络中的流行的“真心”表“的确、实在”,是言者表明自己心理的方式和态度,记作“真心2”。“真心1”的内涵是“真实的心意”,其内涵的内在性质是“实在的思想和感情、心理状态”,“真心2”是基于其内涵的内在性质①以上来自徐盛桓教授的讲座《转喻新论——外延—内涵传承说》观点启发。发生转喻的,所以“真心2”的语义是“真心1”的转喻义。如:

(1)我真心喜欢她②“真心2”非范畴化历程不长,引例选自网络及报刊,引例不注作者及篇名,发表时间不注时/分。。

(2)这个城市我真心喜欢。

(3)这辆车我觉得真心漂亮。

上例都表真心喜欢某物,但例(1)是陈述客观状态,例(2)和例(3)表言者心理的方式和态度,具有主观性。所以例(1)属于真心1,例(2)和例(3)属于真心2。

二、“真心”的非范畴化

基于网络的数据考察,“真心1”“真心2”的分布特征如表1。

表1 真心1 和真心2的分布特征

由表1 可知,“真心1”与“真心2”是对立分布。家族相似性分为绝对共性特征和共性特征,绝对共性特征指完全相同的特征,相对共性特征指表面相同,但有区别。在15 项范畴特征①~不和不~、~副和副~合并,共计两项范畴特征。中,没有绝对共性特征,相对共性特征有5 项。“真心1”与“真心2”相对共性特征如下:一是能搭配动词,做状语;二是都能与否定词“不”搭配;三是后可加“的”;四是都能与程度副词搭配;五是后面都能接述宾结构。另外,与形容词、述补结构搭配是“真心2”独有的。

(一)“真心2”+动词

“真心1”搭配的心理状态动词有严格限制,必须是褒义色彩类词,语义特征是[+褒义]。例如:

真心热爱真心帮助真心喜欢* 真心讨厌

“真心2”做状语,其修饰动词分三类。

一是心理状态动词,其语义色彩可以是褒义、中性和贬义。

A.[+褒义]类。例如:

(4)真心心动!普吉岛5 晚6 天浪漫之旅仅需2999 元。

(5)3 室2 厅田园风格真心浪漫,清包六万家装超省钱。

B.[+中性]类。例如:

(6)蔡斌:我真心推荐陈忠和。

(7)面对面交流真心解矛盾

(8)存费购机,真心划算。

(9)我真心发现女人应保养。

C.[+贬义]类。例如:

(10)我对他真心讨厌,真心嫌弃。

二是系动词,如“是”。例如:

(11)我真心是个迟钝的孩子。

三是心理行为动词,如“认为”“觉得”“想”。例如:

(12)我真心觉得,过去就过去了。

(13)我真心想咬死你。

(二)“真心2”+否定词“不/没”

A.“真心1”“真心2”都能搭配否定副词“不”,但是格式不同,意义也不同。例如:

不真心1对待* 不真心1明白不真心1的

* 真心2不对待真心2不明白* 不真心2的

“不+真心1+V”格式表不真心实意做某事;没有“真心1+不+V”格式。

有“不+真心1+的”形式,没有“不+真心2+的”形式。

不真心1热爱* 不真心2热爱

* 真心1不热爱真心2不热爱

相比之下,“真心2+不+V”格式表程度深;没有“不+真心2+V”格式。

B.“真心2”可搭配否定动词“没”,“真心1”则不能。例如:

(14)真心没胃口。

(三)“真心2”+的

“真心1”“真心2”都可加“的”,性质不同。一是否定式存无不同,例如:

真心1+的真心2+的

不真心1的* 不真心2的

二是“的”性质不同。例如:

(15)我是真心1的。

(16)这件衣服真心2的好看。

例(15)“的”是副词后缀,例(16)“的”是结构助词。

(四)“真心2”+副词

“真心1”“真心2”都能与副词搭配,但格式不同,分别是“副词+真心1”“真心2+副词”。例如:

(17)他虽然很笨拙,不过挺真心1的。

(18)雾气已弥漫到天台上,现在能见度不超五米,不过真心2挺漂亮的。

(五)“真心2”+述宾结构

“真心1”“真心2”搭配述宾结构,有区别。一是语义不同,“真心1+述宾结构”表真心实意做某事;“真心2+述宾结构”属于构式,发生了主观化,表言者态度。二是否定式不同。例如:

(19)我不真心1喜欢那个城市。

(20)真心2不喜欢那辆车。

(六)“真心2”+形容词

~+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真心好真心冷真心难看

真心开心真心大真心憋屈

真心漂亮真心累真心脏

(七)“真心2”+述补结构

“真心2”可配“不”类述补结构,其动词一般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例如:

(21)东北长大的孩子还真心受不了武汉这种冷。

(22)遇到10 分钟的红灯,真心伤不起!

有些动词与人的具体动作有关。例如:

(23)真心看不下去了,真心站不住了。

(24)屌丝真心撸不起!

根据上述相对共性特征可知,“真心2”与“真心1”的家族相似度极低。一是几乎失去“真心1”的绝大部分范畴特征,二是保留的范畴特征已有本质不同,成为这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词类发生偏移,由此发生非范畴化。

三、“真心”认知原型

由上文得知,“真心2”词类偏移的过程是从失去名词形容词的范畴特征到获得语气副词的范畴特征的过程,是范畴化→非范畴化→再范畴化的过程。那么实现范畴跨越的心理认知动因是什么呢?其一,现代化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而建立起来的。其二,词类是人们根据词和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也就是说,属于同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功能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共性,我们把这一个词归类于这一词类范畴的典型成员,反之,则是非典型成员。

由此可知,“真心2”能再范畴化为语气副词,是以某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而建立起来的。而导致“真心2”获得语气副词的范畴特征的认知原型必定与“真心2”具有家族相似性,也就是说,“真心2”与之有较多的共同的范畴特征。

那么,从潜意识的认知心理来说,是语气副词“真心2”的认知原型并且可及性最高的是哪个呢?参见下面的分布特征(见表2)。

表2 真2 和真心2的分布特征

据分布特征,“真心2”与“真2”是等同分布。在15 项范畴特征中,绝对共性特征15 项。由此,我们认为语气副词“真心2”认知原型是语气副词“真2”。

由范畴的典型效应可知“原型”与范畴成员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原型与词类成员必有不同程度家族相似性;二是范畴成员地位不均等,可允许词类成员具有原型不具备的特征。下面从词语搭配、句式选择和个性特征来描述“真心2”与原型“真2”的关系及其进入语气副词范畴过程。

(一)词语搭配共性特征

因上文已详细论述词语搭配共性特征,如:与副词后缀“的”搭配、与副词搭配、与动词搭配、与形容词搭配、与述宾结构搭配、与述补结构搭配,在此不赘述。仅以与“不”搭配为例。例如:

不很大很不大

不真1积极* 不真2积极真2不积极

不真心1热爱* 不真心2热爱真心2不热爱

如上,没有“不+语气副词+V”格式,“语气副词+不+V”格式与“程度副词+不+V”格式都表程度深。

(二)句式选择特征

“真心2”通过原型“真2”类推获得其句式选择特征:用于差比句。例如:

(25)长沙真比北京冷。

(26)长沙真心比北京冷。

(27)长沙还真比北京冷。

(28)长沙还真心比北京冷。

(29)长沙真比北京还冷。

(30)长沙真心比北京还冷。

(三)个性特征

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均等,非典型成员可具有原型不具备的特性。

“~+形”的语法功能

“真2+形容词”总是做谓语,不做定语。

(31)* 真2漂亮的房子

(32)* 真2听话的孩子

(33)* 真2大的雨

不同的是,“真心2+形容词”既能做谓语,也能做定语。

(34)这件衣服真心2漂亮。

(35)真心2漂亮的荷花。

由上,“真心2”获得原型“真2”的词语搭配特征和句式选择特征,获得语气副词范畴特征,同时也具备个性特征。至此,“真心2”范畴化为语气副词并且进入框架—槽(slot)“Adv+不+V”后获得程度义。

四、“真心”非范畴化的动因

(一)语义动因——语义特征

“真心1”的语义特征是“真心2”非范畴化的前提。“真心1”“真2”“真心2”的语义特征如下:

真心1:[+客观][-主观][-程度]

真2:[-客观][+主观][-程度]

真心2:[-客观][+主观][+程度]

现代年轻人追求语言极度张扬个性,表达他们内心心理情感,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已存在的语气副词“真2”虽有[+主观]语义特征,难以满足他们张扬夸张的语言色彩。而“真心1”的即表[+主观][+程度]语义特征恰好满足这种需求,所以言者为了提高表意性,创新性地把“真心”结构非常规化、非惯例化,即以“旧瓶装新酒”,融入言者主观态度以及增加听者信息含量的双重功能,语气副词“真心2”并具[+程度]义的用法应运而生。

(二)句法动因——可及性与类推

由于在同一词群中,“真心”对于“真”有相同的语素,从心理潜意识来说可及性最高;类推是“真心2”非范畴化的催化剂,使其句法规则泛化。类推指的是已经存在的结构对现存形式产生吸引同化。类推在本质上涉及的是聚合关系的组织、表层搭配和用法模式中的演变。语气副词“真2”对“真心2”产生吸引,使“真心2”获得“真2”的范畴特征,与之同化。其类推步骤分两步:

第一步“真”经过语义演变,形成形容词真1和副词真2两种用法的格局,这种格局也影响“真心”的演化。

第二步使“真心2”与“真2”发生同化,获得与“真2”相等同的分布特征,形成“真心2”和“真2”处于相同聚合系列的格局。

真1∶ 真2=真心1∶ X

当X=真心2时,则真心2≈真2。

(三)语用动因——主观化

主观化是“真心2”非范畴化的语用动因。主观化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根植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的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主观化是指意义强烈的聚焦于言者,话语中包含说话人认识策略,不断借助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再加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识解”(construal)的过程。

在“真心1”到“真心2”的非范畴化过程中,主观化是重要动力。可从说话人情感、视角、认识等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一是“真心1”客观陈述内心状态,而“真心2”聚焦于言者心理态度和方式,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情绪、意向、态度等。

二是“真心1”视角焦点是[+客观],而“真心2”视角焦点是[+程度][+主观],说话人视角焦点成分从客观到主观发生转变。

三是“真心1”描述具体真实客观世界,而“真心2”修饰说明抽象主观态度世界,其认识情态从客观外部世界向主体的认知情感内部世界的转变和延伸。

(四)认知动因——原型效应

认知的原型效应是范畴是“真心2”非范畴化的认知动因,使其从一个范畴成员转变为另一个范畴成员。

根据上文“真心1”“真心2”“真2”分布特征,它们之间关系如图1:

图1 真心1、真心2 和真2 之间的关系

首先,原型效应对“真心2”的作用表现在两个过程中:一是以“真心1”为原型的非范畴化过程。在以“真心1”为原型的范畴中,“真心2”与原型的分布相似性非常少,该范畴的边缘成员发生非范畴化。二是以“真2”为原型的范畴化过程。由于“真心2”具备了以“真2”为原型的大部分范畴特征,形成与原型“真2”等同分布特征,所以发生范畴化,逐渐成为该范畴典型成员。

2.原型效应对“真心2”的作用还表现在允许它具备与范畴原型“真2”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例如,“真心2+形”的组合功能和语法功能具备个性特征。

五、余论

非范畴化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所有的词性偏移现象,都是扩展原有表达形式的用途来表达新的概念,这都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很多学者注意到“副词+名词”的非范畴化现象,但对于相邻范畴如何进入副词范畴的非范畴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29-36.

[3]王学文.从认知的原型效应与非范畴化看词类的偏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4]Hopper and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8-86.

[5]吴福祥.近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18-24.

[6]雷冬平,李要珍.新兴语气副词“真心”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4(7).

[7]王倩,马贝加.副词“真心”新探[J].国际汉语学报,2013(12).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67-668.

[9]F.Ungerer and H.Schmid.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许国萍,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6-48.

[10]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J].中国语文,1995(2).

猜你喜欢
真心共性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共性
注意说话的语气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享受快乐,感受真心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