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好新课标理念下“差生”的教育

2015-05-28 07:08马占元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差生人格新课标

马占元

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是指那些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差又调皮捣蛋,经常给老师捅娄子的学生。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对班级活动、班级工作热情却很高。在新课标理念下,所谓的“差生”,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国家总督学柳斌曾说:“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孩子,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不当、培养不当。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我们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样自然就把在这一领域不够突出而在其他领域大有可为的视为“差生”了。活生生的学生毕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世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反过来说,孩子之所以成为“违法者”或“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或“不正常”的教育的缘故。差生差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对眼中所谓的差生冷眼相待,甚至不屑一顾,横加指责,学生的心中没有阳光,周围的空气匮乏,他怎么能够茁壮成长?笔者是一位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对于作好“差生”教育难的问题深有体会,有时仅凭教师也无能为力。但是,只要我们精诚所至,用自己一片赤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下面结合自己工作经历,谈几点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作好“差生”教育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个人对生存条件的心理反映。任何一个人,包括未成年人,对侵犯自己人格的行为都不可避免的会生成警惕、防御、抵触和反击的心理和行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力。我们有些老师上课,对待“好生”、“差生”两种眼光,更为甚者把“差生”逐出门外或让其站着上课,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前,不要武断下结论,尤其忌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否定、奚落学生,这样做会引发学生内心的极大变化。我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应主动与他们交流。在交流时要多一些亲和,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严厉指责。老师的言行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班级管理中要多表扬,少训斥,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快乐地成长。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欲人”,做事要“以己度人”、“将心比心”。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学生就应该听从服从,殊不知我们在教育规律面前,常常是好心办坏事。其实,我们的所有用心和努力如果不能通过学生认同这一环节,那么一切心血都将白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者一味采取强制的办法,暂时的可以让学生认可和服从,可是只要环境一变,教育者全部努力得到的只是更为强烈的反叛和报复。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这个不能那个不准,不断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固然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矫正不良习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悖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宗旨。现代的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叛逆精神都很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善于拓展学生的潜能。我们应该放手让有某些特长的学生自由发展,给他们和谐愉快的发展空间,决不能和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一味强求他们作难以作到的事情。

3、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但独立意识、反叛意识却很强,稍有不顺心的事,往往通过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对这种情绪如果不予重视,或者以硬对硬,便可能导致师生对立,造成彼此之间的伤害,甚至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弥补的挫伤。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我们老师对学生要宽容,不能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不要怕他们犯错误,要放开思想,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才会成长。那种能够体谅学生情感的教师,那种不对学生发火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多数学生佩服的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要及时提醒,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尽量不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更不在全体学生面前揭示一个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现在,有些学生在家庭娇生惯养,心理感情很脆弱。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老师应该尽量多了解他们,了解学生所想、所做,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随时掌握他们的一切。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实践证明,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目的的,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采取“倾听——释放——疏导”的方法,解开他们的心锁,为他们指点迷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4、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要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选择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不仅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权力和自由的表现,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让学生掌握一套现成的价值判断标准,而应是鼓励学生自己对事物作出选择和判断,并把自己的判断和社会期望的判断做比较。所以,凡是有争议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而让学生自己说话,让他们讨论。

5、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说,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差生”,更要让他们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条件,让“差生”主动提问,学习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学生敢于问和善于问的前题是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爱是消除“差生”心理障碍的钥匙,这把钥匙弥足珍贵。

6、多和家长沟通,取得家庭的支持

教育“差生”,班主任一定要经常取得和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双方互相配合,有针对性的采取一致的教育手段;同时班主任也要争取和任课老师积极配合,多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只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想结合,班主任工作才能更有收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在新课标教材教学中,只有教师用一颗爱心去感化“差生”,用自己赤诚的爱心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树立信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让他们学有所用,才能使他们成材。

猜你喜欢
差生人格新课标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在书上睡觉
找你算账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漫画之页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