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考试中实验题得分率较低的原因

2015-05-28 07:08马亚娟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量筒中学化学仪器

马亚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新课改之后尤其重视化学实验这一块,在每次的考试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现在每次考试,除了选择题中有实验题外,填空题中肯定有一道专门的实验题。但是,纵观课改后几年化学试卷的情况,每一次考试中,实验题总是得分率最低的,经过研究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记忆不清。比如在考试中,经常碰到的铵根离子的检验,有一部分同学写的都是这样的内容:“取待测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如果变蓝色,则证明带测液中含有铵根离子。”看着试剂和现象都正确,但忽略了本质,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氨气而不是铵根离子。还有在一些定量计算中,没有记清楚一些仪器的精密程度,虽然计算正确,但是写在试卷上的答案却不对。比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中,量筒和托盘天平的使用,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管的使用。计算过程非常简单,只要记得基本公式的都能计算正确,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却得不到分数。比如用固体配制溶液的时候,计算的结果是需要称量固体10克,但是写在空格内的正确答案应是10.0克,10和10.0虽然数值一样,但表示的仪器的精密程度不一样。考试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考完后对答案,感觉自己计算对了,但是成绩没有自己想象的好,原因就在于虽然计算正确,但考虑问题不全面,答案不对,所以不得分。

2、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记不牢。这也不全是学生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几乎没有,我所教的班级,高中三年学生进实验室也就两次,高一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一次,高二做“中和滴定实验”一次。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甚至就没有进过实验室。

而老师不让学生进实验室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实验室器材不行。记得我班学生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的时候,好多托盘天平的托盘都是不配套的,根本就调不平,没办法使用,管理员让学生凑合着使用,了解一下步骤就可以了。

(2)对于化学实验,好多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他总是想做。而好多化学实验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不当会发生爆炸造成伤亡。比如:必修1中钠和水的反应,课本中要求是去黄豆大小的钠块,因为钠在常温下就能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钠块过大的话容易爆炸。但是总有部分学生想用大块的钠,说是这样实验现象更明显。还有很多化学药品都有一定的毒性,老师也害怕学生在做实验的实验的时候,因为操作不当而出问题而担责任,一般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3)有个别学生到实验室纯粹是为了热闹,根本就不是为了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趁其他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为了在考试中,对于有关实验的一类习题不在失分,大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其中对常用仪器掌握的具体标准如下:对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烧瓶、量筒、胶头滴管、铁架台要能独立、正确地进行操作,对锥形瓶要掌握其用途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地操作,对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坩埚、干燥管要在掌握其用途的基础上,掌握其使用注意事项,学会它们的正确操作方法。中学化学中要求对常用仪器不仅要了解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和操作原理,还要初步学会绘制简单仪器装置图。对于需要读书的仪器,比如量筒、滴定管和托盘天平,一定要注意其精密程度,记清楚小数点保留几位数字,多的话四舍五入,不够一定要用“0补充。

除了基本仪器的使用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装置及其仪器,像中学化学实验中要求掌握的一些气体的制备方法:固体和固体加热制气、固液加热制气及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固体干燥剂和液体干燥剂使用的仪器不同)、收集装置(排气收集和排水收集)、验证性质实验装置、尾气吸收装置及防倒吸装置等这些都是中学化学实验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2、尽可能的多动手做实验,对于老师做的课堂演示实验,要多观察老师的操作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也可以观看一些实验录像,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大部分学生在平常做练习题的时候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只喜欢做选择题,而对于一些文字比较多的实验题经常空着,等老师讲的时候再把正确答案写上去。对于这些题目,大家应该多做一些这方面的题目,见的多了,知道的多了,在考试的时候就算是以前没有见过的题目,也可以知道从哪着手,在文字方面,注意严谨一些。

总之,对于化学实验题,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审题,按要求做题,都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

猜你喜欢
量筒中学化学仪器
蒸腾作用
事出有因
量筒使用过程中的读数误差
发明
基于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研究
买香油
例析中学化学中对硝酸强氧化性的
不可忽视的化学仪器的创新使用
仪器工作原理决定了仪器的读数规则
聚焦中学化学中的两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