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

2015-05-28 07:08刘映雪赖韦韦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刘映雪 赖韦韦

摘 要:所谓“普世价值”并不是共同价值,但不明就里的人会心生迷惑,这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建设。本文首先辨析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指出什么才是人类的真正的共同价值,揭示西方吹捧的“普世价值”真正用意;第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价值的特征进而引导出“普世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一结论;第三指出坚定自身心无旁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共同价值;价值观;历史规律

一、“普世价值”不是共同价值

一提到“普世价值”,有些人不自觉会脱口而出以西方为代表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本人认为,这些“自由”“民主”等观念并非普遍人类所追求的价值诉求,而是建立在西方对自由、平等、民主理解之上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自觉的认识反射?原因最主要归结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大力鼓吹“普世价值”,加之一些人或别有用心,或不明就里随声附和,造成了西方国家相当满意的移花接木的效果。而今,当普世这个词语与价值一结合,便失去了本来的意味。

“普世价值”的最初形态,最开始是基督教的普世主义;之后发展成为神学家的普世伦理,它是为挽救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应运而生;后来嬗变为代表西方强势话语权,专指西方对自由、平等理解之上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普世价值”在本质上并不是普世的,它的本质只是代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而已,由此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等政权组织形式也只是基于西方国家情况的关于自由、民主、平等的一种形式。既然只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模式,那又何谈普世之说?而别有用心不负责任的渲染,搅乱他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才是醉翁之意之所在。

承认共同价值的存在并不等同于“普世价值”

共同价值反映着普遍人类共同的需要,共同利益,但也具有其相对性。共同价值在特定时期可能具有意义,超过了这一时期就不一定适用。重要的是,“普世价值”只是西方价值观的表现,是西方国家妄想迷惑他国想要强行推行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它与这里的共同价值大相径庭,所谓的“普世”只是包装在其表面的封皮而已。“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的口号,实行的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只是基于自身立场的关于自由、民主、平等的一种制度模式而已。

二、“普世价值”无法在中国生根发芽

问题不在于争论“普世价值”存在与否,它确实存在,不过它只是西方的制度模式而已;问题在于这个“普世”并不是真正的普世;问题在于“普世价值”鸠占鹊巢,窃取了真正的人类共同价值应有的名分:问题在于“普世价值”绝对不能为共同价值代言,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打着专属西方价值观的烙印,问题在于有人或别有用心,或不明就里叫喊着要在中国推行“普世价值”。这是我们必须坚决驳斥之所在。

那么,为何不能在中国推行“普世价值”?

(一)“普世价值”并非完美,存在严重弊病

西方的“普世价值”将自身包装成为一种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一方面将“普世价值”移花接木到真正人类共同价值的包装之下,吹捧西方制度模式何等优越,另一方面将中国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归结于制度和体制。“普世价值”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为社会的“终极模式”。它试图营造一种思维定势:一种不管你是否喜欢资本主义,你都要接受;一种不管未来多少思潮碰撞,都无法逾越建立在西方视角下关于自由民主的制度架构。西方国家对此有两个论据:其一,资本主义社会是缺陷最小的社会;其二:人性终有无法克服的弱点,资本主义制度最符合人性。对于这两个论据,我们一一批驳。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存在无法调和的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就好比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咒语,时常引发此起彼伏的经济危机,害人害己。资本主义制度所提倡的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资本自由都是建立在财富不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财产权的不平等势必引发不平等的自由,因而这就是一句虚假的空话。第二,利己主义永远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力量。我们提倡集体主义原则,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近代中国动乱的局面中,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置个人安危于外,心系国家探寻救国方案,才有今日独立迈步走向富强的中国。

(二)“普世价值”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不可能被接受

吹捧“普世价值”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想使非西方意识形态的国家主动或被动接受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的表现形式,换汤不换药,兜来转去还是绕不过这一点。一个国家的民主模式,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反而引起社会动荡。纵观历史,照搬西方模式取得成功的例子寥寥。事实证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都为现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打下基础。改革开放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具有的价值观念。

三、“三个自信”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严密且科学,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现在的重点,是坚定自身的信念,不要迷失自我。诚然,我们不能否定国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贪腐问题,食品安全,雾霾严重,贫富差距过大,金融潜在风险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正是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克服的。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我们正是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我们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发展的胜利。

“普世价值”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是换了包装的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伎俩而已,和平演变不会得逞,因为我们一旦看破了“普世价值”的实质,对别有用心之人的故弄玄虚大可一笑置之。一方面我们要破除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刀阔斧继续深化改革,扫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障碍。“三个自信”足以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足以让我们拼弃疑虑昂首阔步心无旁骛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足以支撑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综上,当“普世价值”遇到“三个自信”,便瞬间失去了凋零,也注定凋零。

参考文献:

[1] 李文阁.谈谈“普世价值”[J].求是,2014(4):52-54.

[2] 侯惠勤.澄清“普世价值”上的迷雾[J].人民论坛,2014(2):45-47.

[3] 马克思,恩格斯著;成仿吾,徐冰译.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出版社,1949.06.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