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动画的再度繁荣依赖正宗传统文化的回归

2015-05-28 07:08王琰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原创动画传统

王琰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中国、日本优秀动画的成因,试图找到能够使当今中国原创动画再度繁荣的方法。优秀的动画普遍反映出对人性的关怀,肩负道德教化使命。文化的繁荣和每个公民的思想素质有关,和恢复正宗的传统文化环境有关。

关键词:动画;文化;传统;原创

美国和日本动画是当今动画产业的强国,其动画产业化模式形成最早,迄今已经非常成熟。商业模式易于摹仿但是文化内涵却不易摹仿。动画作品内容表达可以直接体现文化价值。良性的文化价值传达有利于社会道德体系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繁荣,因此文化、经济、政治是相互、循环的影响关系。

美国动画产业的繁荣原因之一在于开放自由的思想文化以及根植于基督信仰的博爱文化。自由的文化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使思维不受约束的表达,另一方面促进计算机科技发展,计算机特效使未来和幻想题材电影视听语言表达更无疆界。“人之初,性本善”。“善”的文化表达更能唤起人类道德深层次的共鸣。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通过创造,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艺术可以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简单化,也可以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表现。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艺术眼光并不关心道德本身,而是关心在各种道德规范下蠕动的生灵。它因生灵,才反观道德。”动画片中大多正义战胜了邪恶,其间贯穿着对人性的反思,和对善良正义的崇拜和赞美,潜移默化中和人性本善的因素呼应起来,因为善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例如《魔发奇缘》中长发公主的善良促使男主角改邪归正,并帮助公主回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边,结局圆满。后母也因为自己的邪恶遭到报应——被自己的衣服绊倒而从窗户跌落摔死。动画情节传达美国人特有的诙谐幽默,同时又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既适合儿童也适合青少年又适合成年人观看,这也是美国动画电影受众广泛的一个原因。

日本文化本来和中国文化是同根同源,受“儒释道”三种宗教信仰影响,主张谦和、礼让、忠诚等美德。日本动画节奏偏慢,对情感的描绘较细腻,加上岛国地理因素的影响,他们具有严谨的性格,对美执着而敏感,以程式化的造型和唯美色彩基调的动漫艺术最能体现。日本动画一方面具有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特点,善于心理氛围营造,另一方面日本对外来文化具有超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又能够和本国文化结合的很好。例如《天空之城》的灵感来自于英国小说《格列佛游记》,《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融合了丹麦安徒生童话《美人鱼》,这些赞誉颇高的作品都是对人性中的善进行赞美和表达。例如《千与千寻》中的小千为了救自己的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和汤婆婆做交易。从小千的每个细节都能够体现出她是一个事事都为别人着想、有礼貌的善良的孩子。善良的人也总能够逢凶化吉,得到众多其他善良人的帮助。

虽然中国动画较之于美国日本起步较晚,但是中国动画也曾经在19世纪中期出现过辉煌,富有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如《牧笛》)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动画(如《天书奇谈》)享誉世界,开创了“中国学派”。

为什么从1985年以后中国动画的影响力日渐衰退呢?至少享誉国际的原创动画屈指可数。从客观上来说制作一部好的动画片要有好的剧本,好创意、好剧情,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从来不缺乏有趣的故事;除此以外还要有好的制作团队,中国人才济济,无论三维风格还是传统二维手绘都不缺乏人才;是不是硬件设施太落后?那更不是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太差吗?很明显也不是,中国人是很善于学习和摹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对外国优秀文化兼收并蓄。为什么中国动画还是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呢?

笔者认为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动画创作丧失了正宗的传统文化的环境。正宗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的信仰给中国人建立的稳定的道德体系。这套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谐的基础。真正的传统文化回归应该是恢复人对天、地、自然的谦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让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克尔希奈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有限的物质条件来揭示世界一切过程背后的伟大秘密,这就是一种荡漾于世界整体的精神。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常常是抽象的,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抽象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中国的神话故事映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也为动画制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回归正统文化之时也是中国动画找到自己的灵魂之时,也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真正富强之时。在正统文化下,制作者会从“义”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利”的角度出发。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无求而自得”,当做到这一步时,票房肯定不是问题。

1957年—1965年“中国学派”动画繁荣时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尚未完全丧失之际。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动画发展过程中的低潮期,这一时期传统文化遭到批判,传统的文化内涵遭到破坏。动画一方面产量下降,另一方面动画表现内容受到局限,只有少数的符合政治宣传的动画允许创作和放映。1990年以后,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外国文化蜂拥而至,文化市场琳琅满目,却没有能够使人感到一丝精神的充实。视觉注意性的突出改变了艺术酝酿、艺术表达及审美接受的方式,传统经典艺术由洞彻自然,以求“静心澄澈”的美学境界,淹没在工业化产品的批量复制和日常生活构筑的嘈杂的形象消费之中。制作商为了商业利益单纯的追求华丽的外表或者浅层的娱乐效果只为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忽略了动画背后深层的意义,即道德层面的意义。瞬息流动的影像世界里,形象首先带给人的是视觉感官刺激,以及“震惊式”审美体验,这些松散的、连续的审美经验,如果在叙事演进中不断整合,以完整的审美知觉形式进行,在视觉愉悦中抵达人的心灵,就可以获得审美价值。否则,审美只能停留在表层的快感制造里。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 余秋雨,《艺术创造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猜你喜欢
原创动画传统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少年力斗传统
动画迷,变身
原创地带
动画总动员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