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沧桑的痛楚

2015-05-28 07:08史慧敏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白先勇女性

史慧敏

摘 要:享有短篇小说“奇才”盛誉的白先勇,对处于历史巨变中女性的关注尤为突出,幼时因患病与家人隔离,后因动荡的时局影响,随家人辗转于各地,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加上青少年时代同性恋的情感体验,以及大学里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他文学创作中的女性视角。

关键词:白先勇;女性;时代沧桑

白先勇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大都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气质和风韵,但是,她们的命运走向却远不如容颜般美好。1949年政治剧变,国民党百万军政人员的家眷,在天崩地裂的政治灾难面前仓皇渡海,奔向台湾,从此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她们的生活再也没有辉煌和光艳,只剩下无奈的辛酸与苍凉。白先勇在塑造这些女性的时候,把她们推到了历史深处,使她们披上一段历史的烟云,因此,在这些个体的女性身上映照出的其实是时代和社会的投影,是浓缩了的整段历史的沧桑与悲凉。

一、惊现实之梦:蓝田玉的落寞

《游园惊梦》中出身卑微而又擅长昆曲的秦淮河畔名伶蓝田玉,凭借一支名曲打动了钱鹏志大将军,从此以钱夫人的名誉享尽了荣华富贵,在上流社会耍足了派头。被名曲打动的钱将军虽然朝思暮想而娶到蓝田玉,并且对待她如女儿般倍加疼惜,但悬殊的年龄差距,注定他们只能是艺术上的知己和精神上的夫妻。年轻貌美的蓝田玉与将军帅气的参谋郑彦青坠入情网并有了唯一一次的灵肉结合,她才觉得自己真正“活了一次”,但在一次宴会上,自己的亲妹妹月月红抢走了郑彦青,钱夫人过度伤心而坏了嗓子,从此不再唱戏。钱将军死后,钱夫人辗转独居台南,权势失尽,经济拮据,本想独自一人远离台北的喧嚣,却被一次宴请推到了现实面前。为赴窦瑞生夫人桂枝香之约,她在宴会前做了精心的打扮,但与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窦夫人在一起时,还是相形见绌,显得格外寒酸。风不识趣地吹乱了她下午专门做的头发,镜子无情地展示着杭州丝绸的乌青,就连别人的旗袍也短得那么恰如其分。过分的寒酸和落伍是社会生活变迁在她身上的反映。席间的一连串事件更是显出了钱夫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凄惨。

宴会上的故事以两条线索交错展开,今日窦公馆富丽堂皇的富丽堂皇,堪比当年的蓝田玉为姐妹庆生而轰动整个南京城的宴请,只是,昔日的主角当下却只能作为看客。曾经在南京,她可以一掷千金,设大宴之时,她总是从从容容占主座;而如今,随着将军亡故而尽是权势,这种设宴的大事哪还有会有她一个已然不再辉煌的妇道人家的份,就连窦夫人对主座的一句谦让,她竟脸红心跳,赶忙推辞,似乎生怕被别人看见。众人的精彩出场使她在一次又一次的今昔对比中饱受着身心的煎熬,顿生冷寂感、孤独感。这位昆曲皇后竟无法在宴会上唱出《惊梦》,当被邀请上台演唱时,她推说自己嗓子哑了,没法唱了。人人嘴里说要领教夫人的昆腔,可是当她执意不唱时,大家便马上将余参将团团围住,余参将便成为今晚的焦点。由此可见,钱夫人唱不唱戏,已经没有人真正会去在意,昔日蓝田玉的光彩在今天黯然失色,只剩下无尽的自卑和凄凉。今昔对比的落寞,物是人非的苍凉正是世事变迁、命运流转的必然结局,纵然内心深处藏着对过去的恋恋不舍,纵然在当下面临的困境下不愿多做醒思,纵然回忆过去远比眺望将来更清晰更亲切,但此时此刻,这曾经辉煌过荣耀过的孤孀也只能站在当下,感受落寞的现实。

二、恨国难家殇:李彤的浮沉

李彤是《谪仙记》中的主人公,《谪仙记》是白先勇离台赴美留学后创作的,在这期间,他接触了很多旅美华人和留学生,深切了解了这些浪迹天涯的“无根的一代”的挣扎与痛苦,对这些海外游子的思想感情有深刻感受,《谪仙记》正是这样一支“流浪者的哀歌”。李彤有着火焰一般张扬的性格,红色作为伴随她一生的色调,见证了她的风华无限,也伴随她走过了噬骨的寂寞。刚到美国,由于家世显赫而心高气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誉为“中国的公主”,被选为“五月皇后”。然而,国内战争爆发,李彤一家人从上海出来,乘坐的太平轮在台湾出了事,父母罹难,家当全被淹没,这显赫的家势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李彤原本热情、奔放、豪爽的性格开始变得扭曲,她用狂放和孤傲来麻痹自己,放荡不羁,她以生命、青春和美貌为筹码,以一种鲜艳凛冽的姿势盛放着,其实是用某种醉人的幻觉麻痹着自己的神经。尽管她用狂放来麻痹自己,舔舐流血的伤口,但终究无法与历史和现实抗争,心底焦灼痛苦,选择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最终在威尼斯投水自杀,结束了生命的绽放。

作为个体生命,李彤的悲剧也诉说着历史的沉浮。内战爆发,父母双亡的沉重打击,使得她无法抹去岁月镌刻下的痕迹,无法在时代大潮中主宰自身沉浮,她美丽的容颜背后凝聚着的是一种繁华落尽的悲凉,她身上浓缩着的是整个大时代的投影。作者在悠远苍凉的感叹中为这些失去天堂的人发出深深地哀叹,这是他对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岁月的痛切悼念,也是浓烈的乡愁的自然流露,李彤的悲剧除了家世的变迁之外,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无法调和的矛盾。她的一切都是中国这片土地带给她的,父母的离去也象征着故土的失落,她无法在另一片土地上立足,无法抛弃精神的家园而融入西方文化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萦绕于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以及漂泊无依的失落感总无法倾诉,无根的痛苦亦无法解脱。这些海外游子或时代的落魄者对大陆、对家乡的思念缱绻之情,强烈的民族之感遍布白先勇的小说中,化为一股魂牵梦绕的淡淡之思。

无论是钱夫人的伤感失落,还是李彤的轻狂绝望,都浓缩着复杂的时空因素,过去的繁华如江水滚滚逝去,逃不过的明天一片黯然。她们只能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在历史的荣辱兴衰与命运的交替更迭中感叹人生的虚妄无常。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白先勇论[M].台北:台北文学出版社,1971.

[2] 於梨华.白先勇笔下的女人[M].台北:台北文学出版社,1971.

[3] 欧阳子.寂寞的十七岁·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 王达敏.论文学是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白先勇女性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高级修养
高级修养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