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015-05-28 07:08谭雪晴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谭雪晴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发达繁荣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坏境却遭到了史无前例破坏,人类也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最终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人,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生产者。人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又可以破坏生态的平衡,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然而,人类只知道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无限制地掠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显而易见,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长期扩张的产物。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意识观念薄弱使自然遭到极大破坏。大多数人认为,自然资源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毫无限制的开采地球上的煤,天然气,石油等,大量砍伐树木,为了节省开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空气和水流中,空气和大量的水资源都被污染了,同时也伤害水里生存的动物。如果人类不停止伤害它的脚步,地球的毁灭会提前降临的。

2.人口的快速增长给人类经济系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一开始,世界上还没有这么多的人,人们的生活方式单一,狩猎和采集的方式根本就不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灾难。根据《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人口总数约为69.09亿。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更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的更多开采。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使自然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甚至枯竭。政府要是还不加大人口控制的力度,人类生存的地球村将会变得越来越拥挤,这样的后果必然会使生态环境来承受这种压力。

3.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经济系统的扩张提供了可能。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具备了随心所欲开发自然资源的技术,然而技术开发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社会的需求,人们往往只考虑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划算,而没有考虑是否会危及周围环境,危及自然的脉络。人类滥用技术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很多的自然资源被他们不合理的开发和滥用,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使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人往往陶醉于自己能力和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没有意识到明天将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其中一个重要盲点就是无视人与自然日益疏远的现实,或者凭借不断更新的技术能够填平鸿沟。①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时期是生态经济基本矛盾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创新充分显示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伴随而来的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其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当今,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不能分开的,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危险。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如果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有序运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幸好我国高度重视了这个问题,中国的环保事业取得了长久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三、经济发展条件下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1、将建设生态文明变成人民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并不能赶上人类破坏生态的速度,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人人自觉种一颗树,就能造就一大片森林,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保护能力。在建设生态的同时,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和意识的提高,必然会促进经济建设以及其他建设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每个公民都要增强节约意识,保护意识。社会各界都要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可持续发展消费,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家喻户晓,并化为每个人的的切实行动。同时我们必须树立起典型模范,让广大群众学习并加以效仿。

3、科技的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技创新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科学技术越发达,减少废物和废物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低消耗也就越能合而为一了,就越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注解:

① 肖巍:《可持续发展进行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② 毛健、潘鸿、刘国斌:《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 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