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女大办学特色评析

2015-05-28 07:08徐海波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

徐海波

摘 要:金陵女子大学是民国时期最具女性特色的高校之一。在以女性教师为主导的金陵团队的引领下,打造出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一直关注以妇女儿童为主的群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妇女领袖,取得举止瞩目的成就。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规模化趋势明显,女子教育重视不足,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独具特色的女子办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女大;办学特色;女子教育

一、教育目的旨在造就为社会服务的女界领袖

(一)德本康夫人的首创与诠释

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她在美国宗教色彩浓厚的小型文理学院受过高等教育,其宗教思想根深蒂固、女权意识高涨。她创办金陵女子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力量宣扬基督教,使尽可能多的妇女成为基督徒,故她的教育目的即是造就基督徒妇女领袖。“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金女大得以创立。为伸展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缘故,及为着教育的延伸,学校必须提供领袖训练,教育基督徒妇女,以装备她们为基督服务,并发展妇女高等教育。”[1]她还在基督教义中提炼出“厚生”精神,告诫学生活着的目的不只在于自己,更多地要用智慧和能力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厚生”作为校训,在金女大办学期间一直成为师生们的行动标准和精神准绳。她一直坚持认为女子应该像男子一样独立自主与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或者是选择继续深造,正如她本人所言,“经济上独立自主女性的大量出现,是件值得庆幸的事。”[2]

(二)吴贻芳校长的继承与改造

20世纪20年代,中国爆发了收回教育权运动。金女大必然受到波及。德本康夫人被迫辞职。在美国留学的吴贻芳博士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被聘任为第二任校长。第二任校长吴贻芳对老校长所主张的教育目的进行了继承与改造,继承了德本康夫人推崇的造就妇女领袖、服务社会民众的部分,并继续使用“厚生”精神作为校训,改造了只培养基督徒妇女领袖的教育目的,淡化了教育中的宗教色彩。吴贻芳是一位爱国人士,她提倡“教育救国”,认为金陵女子大学不应该只服务于宗教。教育应该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应该培养优秀的女子人才去拯救这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她响应当局的要求,淡化了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将金陵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改为造就服务社会的优秀女界领袖。吴贻芳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爱国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应时势之需,为社会所用。她保留了“厚生”这一校训,将服务社会的基督人格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认为应该培养学生们爱国、牺牲、奉献的精神,使她们人格健全,以服务整个社会。吴贻芳所提倡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所进行的人格教育已经远远不同于德本康夫人。她淡化了宗教的培养目标,同时又借鉴基督教义并将其运用到女子学生人格培养中,独具特色地提出了基于基督精神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她不凡的智慧。在吴贻芳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金陵女子大学形成了爱国、牺牲、奉献的“金陵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金陵学子。

金陵女子大学培养出众多为社会服务的女界领袖,她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学科领域内的带头人,如中国第一位女自然地理学家、女海洋学家刘恩兰;金陵女中的创办者徐秀英;哈佛大学植物学博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胡秀英等等。这些女界领袖,既有名门之后,如章太炎、徐悲鸿、张治中、黄炎培、沈钧儒的女儿,又有志存高远的贫民女子,如张芗兰等妇女,她们被赞誉为金女大的“999朵玫瑰”。

二、课程设置在于打造女子特色学科

金陵女子大学作为一所女子教会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亦彰显女性特色,既继承中国女子教育的传统,又适当地借鉴了国外教会女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了独具风格的社会学系、家政系、体育系、音乐系等系科。

金女大继承了中国女子教育的传统。自古以来,中国女子教育包括教女子学习侍奉长辈及夫君、学习纺织、刺绣、手工、烹饪以及教育子女等内容。“历史的惯性使女性观与女子教育的变革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3],因此,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女子教育必然受到古代传统女子教育的影响。金女大作为一所民国时期建立的女子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必然受到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和传统女子教育内容的影响。如金女大社会学系的课程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就更具女性特色。在抗战期间,金女大西迁成都,在仁寿县组建了一个乡村服务处。社会学系的女生,组成若干小组,指导当地妇女开展各项工作。这些小组主要是妇婴组、幼儿教育组、挑花组、鸡种改良组。幼儿教育组主要是金女大的女生对仁寿县无人看管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挑花组主要是金女大的女生组织并指导当地妇女用丝线或十字线在布上挑花,最终将其制作成桌布、床单、窗帘等物品,由学校运往外国售卖,换取外汇,帮助当地妇女补贴家用,改善生活。时值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金女大的女生凭借自己的一臂之力,在充分继承中国女子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当地妇女开展各项工作,为国家民族服务。抗战胜利后,金女大重返南京办学,社会学系继续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教育传统,在江宁县淳化镇成立乡村服务站,主要开展妇女儿童工作。“服务站指导农村妇女从事手工艺品如刺绣、儿童玩具制作,并代为联系出口,以改善当地农村经济。同时进行妇幼保健知识、技能的传授,如为年轻未婚妇女办的训练班,主要开设阅读、书写、编织、卫生、家庭经济、唱歌以及公民课程等。”[4]

金女大丰富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内涵。金女大作为一所由教会资助的近代女子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受到西方教育观的影响。因此,金女大的课程设置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开创性地引入宗教、英语、西方科学(数理化、地理、植物等课程)、音乐、体育等新式课程。不仅如此,金女大一些课程的设置还充分考虑到女生的身心特点,体育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金女大体育系注重女子保健。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在每年秋季开学时,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新生体检合格之后要建立健康档案,由学校保存,定期复查。检查之后如果有轻微问题的学生,比如骨骼方面有轻微的畸形,学校会教给她们一套体操加以矫正。经过检查发现体质比较弱的学生,会另加营养伙食,经济困难的学生由学校补助。对女生进行身体保健是金女大体育系的特色之一。金女大体育系还注重将美育寓于体育之中。“学校开设的课程多适合女生特点,包括各类球类运动、基本体操、韵律运动、剑术、中外各种舞蹈,团体娱乐游戏等”[5]这些诸如体操、韵律运动、剑术、各种舞蹈等体育课程,不仅仅重视女生身体上的训练,而且还注重精神上的熏陶。通过这些体育运动,女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锻炼了心志,进行了美的熏染。体育课上还注重对女生的形体进行纠正,使女生们站立、走路、坐姿都适当得体、气质非凡。体育课上的这一有心之举,既给予女子以淑仪,又融美育于体育。体育系正是基于女性特色的课程设置,才培养出独具一格的女子体育人才。“体育系是金女大的知名系科,是我国唯一的由教会兴办的,培养女子体育师资的高教系科。”[6]

三、服务对象以妇女与儿童为主

金女大在创办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正饱受着外寇侵略、内战绵延的痛苦。金女大作为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千钧一发之际,为国家、为民族服务成为其女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不同的是,金女大更关注妇女与儿童的命运。

金女大师生参与的社会调查与社会活动将焦点集中在妇女和儿童身上。如社会学系主任龙冠海在为《1938级社会学系学生毕业论文集》作序时说:“……例如犯罪儿童的研究、牙刷工业和妇女社会活动的调查,除本刊所集者外,在我国恐怕找不到第二种。”又如1945级学生陆景卫的研究报告《200例知识妇女婚姻状况调查》发表在《妇女新运》杂志第6卷第5期上。[7]这些都可以看出金女大的女生们在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关注处在弱势地位的妇女与儿童的命运。在抗日战争期间,金陵女子大学更是成为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儿童的收容所。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日本人侵入南京城之前,金陵女子大学的魏特琳女士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建议在南京设立一个安全区域,并将金陵女子大学作为安全区中心。魏特琳女士和金陵女子大学的留守教师们誓死捍卫金女大校园免受日本铁蹄的践踏,并自发组织妇女和儿童进入金陵女子大学避难。在抗战期间,以魏特琳女士为代表的金陵团队用生命践行着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尤其是为保护广大妇女和儿童的生命奋斗至死。除了留守南京的教师们为收留妇女难民不顾自身安危的感动之举,在同一时间段、不同地点,金女大西迁成都的师生团队也正努力指导当地妇女开展各项工作,组织成立妇婴组、幼儿教育组、挑花组、鸡种改良组,为妇女与儿童服务。

金女大师生发表的论文和写成的书籍亦多以妇女和儿童为视角。金女大与其它综合性大学规模宏大、科系庞杂、研究领域宽广不同,金女大的女生们由于长期受到女子大学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自身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影响,她们在创作时更会把视角聚焦到女性和儿童身上。如1941级中文系毕业的刘开荣所著《唐人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汤铭新著《儿童行为指导工作》、闵侠卿著《唐诗中所见当时宫廷妇女及贵族妇女之生活》、张少微著《鲁钝儿童问题》、从金女大毕业后在巴黎大学留学的李泽珍的博士论文《欧战前法国女权运动》、1927届毕业生王耀云著《妇女更年期保健》、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的查子秀著有《儿童心理学》、《儿童超常发展之探秘》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关怀处于边缘地带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成为金女大师生们创作中所追求的永恒的主题。

四、教师队伍以女性教师为主导

金女大的教师团队中,女教师占教师人数的绝大多数。据1936年金女大的教员名录,48位教师中男教师只有9位。外籍教师中更少有男教师,1915-1951年的名单中只有四人,每人都只教授了一年。[8]从1936年金女大教师名录看,十三个系的系主任中,女性教师有11人,男性教师仅有2人。[9]从这些关于金女大教师记录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在人数上确实有压倒性的优势。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综合性大学如金陵大学(金女大在当时不属于综合性大学,她属于小型文理学院)的师资团队中,男性教师在数量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金女大的女教师占师资队伍的绝大多数,实乃女子大学特色之处。

女教师与女学生关系更加亲密无间。在综合性大学中,男教师占大多数,他们与女学生的接触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像女教师与女学生之间可以亲密接触。金女大的女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往往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师生之间的相处就如同母女般的自然亲切。加之金女大的师生比例是1:4.6(1925-1926年吴贻芳的统计数据)[10],后来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还是小规模办学,正如曾芳苗的调查,“金女大师生比长期在5-6.5之间”[11]这就意味着女教师们完全有精力关心到每一个学生,这更利于营造母女般的家庭气氛,而不像今日大学的批量化生产,学生人数动辄上万,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和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历史系系主任师以法,她曾做过毕业班学生的顾问,她邀请毕业生三人一组,轮流去她家小住几天,讨论的主题以学生毕业后的打算为多。这种将教室里的公共场所切换到教师家中的私密空间,将上课时间延长到24小时的全天接触,实现空间与时间的最大延伸,学生与教师的无障碍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也由此渐渐转向为母亲与女儿。这就是女校师生之间的独特优势所在。

五、结语

金陵女子大学作为民国时期的三所女子教会大学之一,在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办学过程中,造就了一批为社会服务的女界领袖。金女大还致力于打造富有女子特色的学科,在德本康和吴贻芳两任校长的引领和指导下,学校出现了社会学系、体育系等多门特色学科,影响甚巨。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当时社会中的妇女和儿童这些弱势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教师队伍亦是以女性教师为主导的金陵团队。以上种种,足以彰显女子教育独特魅力。

金女大的特色办学思想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虽然时代变迁,女子大学也不复存在,然而金女大的女子特色办学思想无疑蕴含着高度的智慧和理性的光辉,对当代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值得后人学习研究,并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4.

[2]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1.

[3] 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10.

[4] 张连鸿,等.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8.

[5]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7.

[6]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3.

[7]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08.

[8]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3.

[9]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3.

[10]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1.

[11] 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73.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
国外开放大学的发展及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建设一流水准的国际化外国语学校
“灵动课堂”:推开“晓塘文化”的第一扇门
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报告
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误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