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成因的研究综述

2015-05-28 07:08卫士会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同性恋

卫士会

摘 要:同性恋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通过对同性恋概念的界定和介绍,并对过去关于同性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有关同性恋成因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比较,将同性恋的成因总结为生理因素说、心理社会因素说和生理、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说,对同性恋可能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同性恋;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身份认同

一、引言

(一)同性恋的定义

对于同性恋的定义,国际学术界有这样的描述: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我国学者将此定义进一步发展为:这种可能存在于内隐的心理上或外显的行为之中,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上的关系的人,就可以称为同性恋者[1]。

(二)同性恋的由来和发展

同性恋的存在并不始于近代,也不是某种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从古至今,几乎每一种文化中都有同性恋的存在。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美男破产、美女破居”的说法。现代同性恋现象同样存在,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丹麦、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甚至通过了同性结合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同性恋现象是古今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三)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

心理学上自我身份认同是指每个人对其自身的身份和角色的理解与把握,准确地认定他人的身份和稳定地表明自己的身份是相互理解和评价的基础[2]。同性恋身份的自我认同意味着承认、认可自己的种种同性之间感情和行为,认同自己爱同性的事实,并在内心接受,这个过程是一个同性恋倾向者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同性者的标志之一[3]。

二、同性恋成因的中外理论研究

(一)同性恋的生理因素决定说

同性恋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学者,主要探讨了遗传因素、性激素和脑结构等因素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影响。在遗传基因方面,美国学者海莫等人发现,同性恋兄弟的基因共有率为50%[4]。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了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少数研究者宣称,已在下丘脑中发现了控制男女两性性反应类型的脑中枢。

(二)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

心理学在解释同性恋的现象的理论中,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行为学派。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他认为,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埋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因此一个人成年以后会害怕与异性做性的接触。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儿童期家庭造成的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错误也是导致同性恋的一个因素,而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的发展出现偏差。所以,家庭是影响同性恋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4]。

行为学派认为同性恋的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5]。如果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行为学派特别注重的是伙伴群关系,偶然的相遇,以及特殊的性经历等[6]。

(三)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人们倾向于用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同性恋的成因,我们不可能用其中的一种因素来解释它的形成,而且对同性恋成因的后续研究通过对先前研究提出的质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可靠地讲,同性恋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心理社会因素观点延伸

就同性恋成因问题,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为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论。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和延伸。

(一)同性恋的形成与个体身心发展

人在进入青春期后,就有了性发泄的需求,一般来讲,有自身解决、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三种情况[7]。自身解决一般通过手淫等方式,大多数人们认为手淫不好,更存在手淫有害的看法。第二种方法是与异性发生性关系,青少年期的性行为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会转向发展与同性之间的性关系,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年龄越小,越没有全面判断人生经验的能力,他们很容易形成固定的看法和行为方式。而且,如果首次性经历发生在同性之间并且获得性快感,他们在以后就很容易认同既有关系,很难再加以改变。

(二)同性恋的形成与成长环境

首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对于母亲的过分依恋,使男孩子认同于女性,从而在言语、行动、着装上都女性化[7]。在选择配偶时,也会自然产生要寻求一个男性伴侣的欲望。或者,对母亲的过分崇拜,会使他总是不自觉把身边的女孩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因此很难被一般男性所中意的女性吸引。

其次,女性化的教育环境,同样使他们在角色上认同于女性。比如小时候穿花衣服、做女孩游戏,与女孩子玩的比较多,很少参加男孩子的活动,以至希望得到更强壮的人的庇护,滋长了对强壮同性伴侣的依恋心理。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于异性不会产生多大的兴趣,他们会把眼光投向同性,他们渴望得到强壮同性的保护,进而形成同性恋。

同样,“单性环境”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军队。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8]。

(三)同性恋的形成与社会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禁欲主义的道德风尚有时也会在青春期少年中造成一种“准单性环境”,从而导致同性恋的形成。在那些政治严峻的年代,有些少年感到难以自然地接触异性,从而将注意力转向同性。有些同性恋者正是在青春期性成熟之时有意无意的压抑了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欲望,才转向同性恋方向的。

四、总结

目前对国内外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大部分存在于理论机制研究,而由于实证研究的过程较为漫长和复杂,相关研究并不太多。因此,对于同性恋成因的解释仍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颋颋.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 王群.女同性恋者性身份的形成[J].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3] 刘靖,王伊欢.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31-138

[4] 倪晓帆,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03(1):46-49.

[5] 张庆辉.同性恋的历史、理论与现状——以“飘”为特征[J].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6] 李阳,张延华,张海霞.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J].医学与哲学.2007(28):50-51.

[7] 汪新建,温红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2(23):1-3.

[8] 李银河.历史上的同性恋现象[J].百科聚焦.2004.5:4-6.

[9] 王翠.女同性恋非规范性世界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猜你喜欢
同性恋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朱迪斯?巴特勒的酷儿理论与《紫色》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解读美国西部同性恋社区报纸
埃斯奇奈斯《诉提马尔霍斯》涉同性恋法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