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研究

2015-05-28 07:08李程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

李程

摘 要: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人的城镇化是核心。为此以继续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为突破口,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再均衡问题。教师资源的稳定、基础设施硬件的充分利用、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及落实,大力推动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等举措是推动农村教育再均衡的必要步骤。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将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它是对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前阶段,如何将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几个方面与人的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为农村的转型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是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其中提出人的城镇化,改变过去物的城镇化的旧有模式是上述问题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农村教育;资源均衡

一、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是人的城镇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提升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最强大的人力支持,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中央政策明确指出,未来城镇化的核心在“人”,必须以解决好“三个1亿人”为切入点,其中对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而言,要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毋庸置疑,承接产业转移的背后,必须是新型工人,新型管理人员和具备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潮流的综合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农村教育资源的再均衡就显得尤为迫切了。只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才能为未来产业转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改变当今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才能为新型城镇化中的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换言之,新型城镇化的标准其实就是人的成长是否适应时代要求,能否迎接全球挑战,能否为民族复兴提供持久动力,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农村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的积累,城乡发展失衡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用农业来支持工业的政策,以至于农业资源“被”大量流向工业等非农业部门,农村资源被剥夺,城乡与工农发展的平衡态势就此打破,极具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此形成。据有学者研究,城乡分割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木桶效应凸显了农村发展的尴尬,最终阻滞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前进。为此,必须实现农村教育的再均衡战略及具体的系列配套政策,改善农村教育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劣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特别是人才资源的挖掘和培养方面。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解决,以应对这样的内在迫切要求。

三、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的路径选择

首先,教师资源的稳定注入和长期动力释放是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的前提。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要依靠人来培养和塑造,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然而,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传统农村在医疗、卫生、教育、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方面远逊于城市。如此一来,导致农村教师长期匮乏的困难一直没有办法解决。“人难留,留人难”是这个问题的两种主要表现。为此,农村教育再均衡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长期坚持和奉献。虽然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综合性问题,然而,应用行政和市场的两种调节手段,应该说可以达到教师资源的再均衡。所谓行政的手段即必须制定和严格遵守农村教师流动的政策机制,反对人情干预,抵制权力干预,让政策落到实处,对农村教师岗位加以外在强制力,以改变“人难留”的困境。所谓市场的手段即应用福利奖金激励机制,将教育、医疗等全方位倾斜,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从而最终改变“留人难”的困境。

其次,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教育硬件设施和资源的效益,是农村教育再均衡的基础保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国家投放到农村学校的大批教育设备出现闲置与浪费的情况也是事实,而且在某些地区显得尤为严重。究其原因,既有学校层面对实验设备的不重视,也有因为师资力量欠缺而导致大量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的原因。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需要采取行政和市场的两手来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培训和鼓励现有老师积极大胆使用这些设备,同时也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投入一些简便易行的教学设备,符合地区特点的设备,当然,这又需要生产企业必须拿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国家在采购这些设备的时候,显然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行。

第三,政策倾斜杠杆是推进农村教育再均衡的关键手段。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改变资源投入的二元性倾向,因为市场的趋利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只会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有研究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从两个方面可能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教育发展的城市偏向政策;二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二元性,特别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二元性。这样即使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可能因教育发展的城市偏向政策而拉大;二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二元性,会加剧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三是即便通过强制的教育资源城乡均分政策,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也难改变人力资本收益在城乡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存量和增量差异以及回报率差异,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最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恶化效应。”[1]因此,只有推进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提高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度,切实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才能形成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能量。

最后,大力推动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也是农村教育资源再均衡的重要环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其中提到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带动地区发展。那么作为民间资本,应该在此一方面有所表现,以从全社会的角度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的城镇化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为人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只有人的思想问题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为解决农村土地征收问题、生活质量问题以及其他事关民生福祉的问题提供出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朝明,马文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J].财经科学,2014(8).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浅谈农村教育之“怪现状”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略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