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国际新挑战

2015-05-30 10:48马蕊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中国挑战

马蕊

摘 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由能源自给国变为能源进口国。尤其是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走高,新能源技术和对外能源合作困难重重,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能源局势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也关乎着国家安全以及经济是否能平稳运行。分析当前世界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如下:制定科学的能源安全战略;拓宽广泛的深层次能源合作;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问题。

關键词:能源安全;中国;挑战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07-02

根据海关所提供的数据,2015年4月份我国石油进口达到每日740万桶(相当于全球每天石油消费量的1/13),超过美国720万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可以说,我国的能源安全主要集中在石油安全这一个方面,新趋势深刻地表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升高,能源安全受制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见,在全球能源形势大变革的时期,我国能源安全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一、国际能源状况的总体态势

(一)主要能源供应保持相对稳定

当前,全球能源消费依然集中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虽然势头强劲,但是短期只能改善局部能源结构,却难以撼动三大传统能源的地位。根据BP公司的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全球石油产量增加了0.6%,天然气增加了1.1%,煤炭增加了0.8%,①常规能源继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开采势头;预计到2035年这一段时期,常规能源开采每年平均保持1.5%的增长,这无疑都是利好消息。从开采区域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常规能源开采地,以石油最为显著。在已探明的储量中石油占据了世界总体的47.9%,石油出口占据了世界份额的百分之34.9%。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其地位不可小觑,尤其是2013年俄罗斯天然气增产125亿立方米,是当年全球天然气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北美地区主要得益于美国在页岩气开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能源自给率。这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对外能源依存度,提升了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增加了的石油生产量可以对外出口,可谓益处颇多。除此之外,一些新兴地区如拉美和非洲,都大力推进能源开发,通过多渠道的合作提升了能源开发效率。

(二)化石能源依旧占主导地位

随着页岩气等新能源开采日益推进,全球油气资源开发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石油、天然气消费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同时,煤炭廉价优势明显,依旧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产电能源。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让更多国家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2013年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增加到5.3%,预计到2035年,全球一半以上增长的发电量均来自可再生能源的贡献。但是,这些前途光明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却面临着诸如政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其正常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虽然可再生能源得到青睐,使化石能源所在全球消费比重中有所降低,但是其主体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被撼动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研发新能源技术,他们更希望通过高能低价的能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这无疑加固了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

(三)能源需求格局发生变化

在新一轮的能源格局变动的过程中,全球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增长率在2013年为2.3%,而这一指标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是3.1%,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兴经济体成为主要的能源需求方;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进口占全球的49.4%,消费量占50.6%;亚洲国家吸收LNG73.2%的出口量。这其中以中国为代表,2007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就超越了美国,2012年这一数值达到2735.2Mtoe。新兴经济体主要在于其工业发展需求相对旺盛,对能源的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对比来看,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消费相对较为低迷,欧洲的国家表现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经济衰退导致了能源需求大幅度降低,同时欧洲地区注重研发新能源技术,提倡高效节能环保的能源使用方式,这使得传统能源消费呈负增长。这其中只有美国一枝独秀,能源消费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得益于美国从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生产再度恢复,能源需求随之上升。这一变化趋势总的来说就是能源的消费中心逐渐移至新兴经济体国家,亚洲地区尤为显著。

(四)石油价格起伏波动明显

在经历过上一轮油价上涨之后,此轮油价下跌是市场变化的一个表现。首先,中东地区产油国如伊朗等在政局逐步稳定之后开始对外出口石油;OPEC国家坚持提高石油生产量,担心其市场份额会受到挤压;北美地区在能源自给提高的情况下也大量对外输出石油,这使得石油市场供应量充足,形成了买方市场。其次,新兴经济体是全球能源需求的“大户”,但是持续的经济低迷使得对能源需求量较之前有所降低,其中一些国家本身能源就可以满足自身需求,所以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油价下跌。油价出现波动是供需矛盾的体现,现阶段低油价对能源需求国有利,有效降低了工业成本,此时还可以做好石油战略储备的工作。但是低油价也会挫伤石油出口国的生产信心,不利于能源生产的持续发展。这种不稳定也会增加石油运作的成本,对能源买卖双方都不利。所以把握好供需平衡,保持油价基本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国际新挑战

(一)国际能源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能源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国内市场的震动。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能源相对匮乏,亚洲的资源区主要集中在中亚与西亚地区。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能源都比较贫乏,都依赖于外部能源供给,这无形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在利益问题上就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摩擦。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保持稳定,也正在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但是由于主权问题,能源合作变成了政治斗争的砝码。对于能源更为富庶的西亚地区,美国等国家早已通过政治控制掌握了其能源出口命脉,使得中国在本地区获取能源时受制于美国。基于现实情况,我国选择与非洲和拉美等新兴能源供应国进行合作,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非洲43.4%的石油和44.5%的液化天然气都出口到了欧洲,中国可以占有的份额极为有限。

(二)能源供给受制于国际政治因素

不可否认,能源作为国家间政治博弈的筹码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必然会披上政治的外衣,更为错综复杂。中东地区产油国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区,但是本地区的政局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动荡不定,这加大了我国石油供应的不稳定性。东亚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耗大国,如日本、韩国本应该在能源方面共同合作,在能源议价、运输安全方面协同商议,集体应对外部能源挑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国家介入挑拨,使得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不能协同合作。我国石油进口的方式比较单一,集中在海上运输,尤其是要频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船舶以外国的运油船为主,这些都是石油运输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由于这里是航运要塞,海盗时常出没,周边国家打击力度欠佳;有些国家甚至希望借助其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这都导致我国石油运输安全大大降低。此外,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希望通过能源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更为稳定的能源供给。但是有些国家一直宣扬“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极大地影响到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进程。

(三)环境制約因素所带来的压力

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包括中国在内的182个国家签署了承担减排义务的《京都议定书》。虽然美国在签署之后又退出,但是随着美国页岩气的广泛开采,美国的能源结构得到了改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降低。欧洲社会也一直积极研究高效环保的新能源技术,并且推广应用,所以欧洲地区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相对完善成熟。相对比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保障,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再加上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对环境的污染还会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持续走高。以煤炭的消费来看,2013年我国消费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煤炭,碳排放量也占到了全球的2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量国家。由此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需要承担更多节能减排的责任,但是为了经济发展不可能因此停滞不前,所以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

三、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应对之策

(一)制定科学的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安全已经不单单是能源本身的安全问题,它已经广泛涉及国家整体安全,所以重视能源安全,就需要从国家高度来制定详细的能源安全战略,对内形成科学的能源结构,对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首先要优化能源结构,尤其是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变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清洁高效的环保能源,并积极推广使用。同时要加大力度研究例如页岩气、可燃冰等新能源的开采技术,深度挖掘我国内部的能源储量,利用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自给,减少对外依赖。其次要保障我国输入性能源的安全,要从能源供应国、能源有效供给、能源运输安全等方面做出战略部署,确保外部能源能够持续不间断地进行供应,避免区域政局不稳定所导致的能源供给链断裂,使得国家整体安全陷入困境。再次,充分利用国际法的相关条款,在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各种能源争端,建立能源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章可循,以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

(二)拓宽广泛的深层次能源合作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内能源早已不能满足,对外能源依赖也逐渐加深,所以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是应有之义。首先是要拓展合作的广度,避免单一的能源合作。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于中东国家,一旦其政局发生变动,我国能源安全随之受到威胁,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拓展合作广度就是要推进能源选择的多元化,在国家层面,不仅要与中东国家合作,还要与拉美、非洲国家进行合作,更要积极与中亚、东南亚等国加强合作,使得能源安全有多方面的制约与保障。在运输层面,不仅要依靠海上运输,还要发展安全的管道运输,完善我国四大能源输入通道(中亚、中缅、中俄和海上运输通道),与相关国家共同维护能源运输安全。其次,是要挖掘合作的深度,不仅只依赖于传统的能源进口模式,还要利用政策来创新能源合作模式。比如利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通过与沿途能源富庶国进行“贷款——能源”交换的方式,获得长期稳定的能源供给。还要积极加入国际能源组织如IEA,通过意义途径共享能源信息,提高国际话语权,在能源方面占据有利的国际地位。

(三)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问题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积极承担相应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还要以国内的发展为重,协调处理好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要充分依据《京都议定书》和一系列所签署的气候协定,承担相对应的减排量。还要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扭转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污染基础上的这一现状。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中国挑战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第52Q 迈向新挑战